美妆品牌如何避开“升龙”式雷区?

蓝鲸财经
Sep 24

文|未来迹FBeauty

本该与自然共生的户外品牌,却在喜马拉雅地区大办“烟花秀”。

9月,一条“升龙”在这里划破长空——不是传说中的神话,而是户外品牌始祖鸟与艺术家蔡国强合作的烟花作品。活动视频一经发布,质疑的声音就涌了上来。环境保护专业人士、户外爱好者和网友们集中发问:

高原生态本来就脆弱,这样大规模的烟花到底会不会破坏环境?一个长期以“亲近自然、尊重自然”自居的户外品牌,为什么在世界第三极做出如此“冒进”的事情?

事情发酵得比预想更快。始祖鸟和蔡国强先后道歉,官方介入调查,但品牌形象已遭到影响。关联公司安踏体育一天蒸发77亿市值,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央媒密集评论,强调自然敬畏与生态伦理,点明商业营销不能以破坏自然为代价。

原本一场想借艺术拔高品牌精神的秀,结果变成一堂舆论公共课。折射出现代品牌在艺术跨界营销、环保伦理、公众沟通三个维度的挑战。

对美妆企业来说,这场风波也值得细细咀嚼:如果换成自己,会踩中这些坑吗?能不能守住“言行一致”的底线?能不能在创意与责任之间找到平衡?

“升龙”背后真相:三个让品牌翻车的雷区

“始祖鸟炸山”,其实也体现出当下品牌营销的困境:一边是对流量和注意力的渴望,另一边是日益严苛的公众价值观与监管环境。人们对品牌的期望不再是提供好产品和服务那么简单,而是希望它在文化、道德和伦理层面也是“好公民”。

如果拆开来看,这次事件之所以引发极其广泛的批评,关键在于生态敏感性。

喜马拉雅这样的高海拔地带,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土壤恢复慢,植被罕见且生长周期长,野生动植物对噪声、化学物质、水分和气候变化都很敏感。即使是标榜“环保”或“可降解”的物料,也可能通过烟雾残留、金属碎片、噪音、光污染、震动等方式造成损害。

喜马拉雅山脉

主办方虽然宣称事前获得审批、采用环保材料、安排清理、疏散动物等,但公众质疑的是这些措施是否真正落实、是否足够,以及是否对照当地生态恢复周期进行了科学评估,尤其是“生物可降解”并不等于“无残留或快速消失”。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学博士顾垒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一块香蕉皮丢在热带森林里可能一天就没了,但丢在5000米的高山上可能第二年还在那儿。

而且喜马拉雅地区不仅是自然生态独特的地区,对藏区居民而言,山岳、雪山还具有宗教、文化或精神上的神圣意义。烟花、爆炸、噪音等可能被视为对这些神圣空间的不敬。艺术与商业行为在此处介入,忽略或商业化了当地文化,这种“无视”也是需要警惕的。

另一重原因是品牌预期落差和危机应对失灵。

长期以来,始祖鸟在户外圈、户外运动消费者中,是以“高性能”“尊重自然”“环保”“探索自然环境”为核心价值的品牌。大众因此对其“在高山燃放大规模烟花”的行为感到矛盾与背叛——“卖装备用来保护和体验自然,却在自然中做可能破坏它的艺术营销”。这种“言行不一”,让舆论情绪几乎成了一边倒的批评。

品牌与艺术家在受到批评后虽然发布了道歉声明,但部分公众认为声明中“偏重于形象维稳/舆论控制”而非实质性责任承诺,进一步要求透明、实证和长期责任,因此批评的声音依然在持续扩散。

“这件事触及到了公众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敬畏上的道德底线,品牌和艺术家都欠缺考量。”营销专家、上麒广告公司创始人杨正华认为,“这样的案例在广告业内其实也比较少见。”

“在这个活动里,艺术家和品牌有很大的ego,都把自己放得太高了,艺术家为了实现在标志性地标创作出‘不朽’的作品,品牌为了商业利益和声量,共同选择了一个高风险的location,而忽略了公众的感受和环保底线。如果这是纯艺术活动,争议可能仅限于艺术范畴。但一旦与商业品牌绑定,就变成了‘叠加debuff’。”

现实考题:美妆企业的可持续实践镜像

对美妆企业来说,这不是一场遥远的“他山之石”,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考题。因此,我们不妨把它看作一面镜子,映照出美妆企业能参考的三个方面的启发:

第一,品牌价值观必须和真实行为绑定,而不仅仅是广告口号。

始祖鸟原本在消费者心智里是“极限户外、尊重自然”的代名词,这次争议之所以激烈,就是因为行为与既有认知冲突,美妆企业同理。不能一边用“源自自然”讲故事,一边在执行层面做可能破坏生态的事。

第二,谨慎考量品牌表达的“冒犯性”。

艺术领域有一种常见的说法:当代艺术是“不怕挨骂的艺术”。“当代艺术本身具有引发争论、促进社会反思的特性,这并非完全是坏事。但品牌与艺术合作不同。”杨正华认为:“品牌的核心是避免公关危机,追求的讨论应具有建设性。而从舆论看,此次事件的讨论‘踩着品牌和艺术家的尸体’进行,是负面且具有破坏性的,对品牌造成了实质伤害。”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不仅仅是环保的问题。”他补充道:“这提醒我们做任何一个活动的时候,不是只想如何吸引人,还要思考对于周遭的人事物会不会产生任何的损害,有没有影响别人的生活。”

比如大到这次烟花对高山环境生态的破坏,小到一次快闪活动后装置拆除下来能否循环利用。“对任何经营生意的人来说,这会成为基本动作,本身我们任何一个人就应该要做到这些事,同样作为一个品牌,它也应该要思考这些问题。”

第三,危机响应能力是可持续的一部分。

公众越来越看重的不仅是“品牌出不出事”,还是“出事后怎么处理”。在这一点上,品牌的公关、公益、产品、研发或许可以形成合力,给出一个好的危机预案,包含快速反应、真诚道歉、公开行动计划和后续追踪,而不仅仅是一纸声明。

从这个角度看,“升龙”虽然是一场烟花秀,也像一个巨大的案例教学,把所有品牌在“跨界×可持续×舆情”这道难题上可能遇到的坑都暴露出来了。美妆行业要学会的不是如何“更炸裂”,而是如何“更匹配、更真诚、更有底线”。

消费者的心智在变。环保、透明、价值认同越来越成为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今天的年轻人已经不太吃“挂几个艺术家、搭几个装置、讲几个大词”的套路,他们更愿意看品牌到底做了什么,做了多久,有没有让人和社会真正受益。

当企业从一开始就带着这种思维去做营销,或许能少走很多弯路。

美妆圈不乏“取之自然、回馈自然”的长期主义示范

如果要找一个更接近理想状态的案例,自然堂或许能提供一些答案。

十六年前,它只是上海一家新锐化妆品公司,第一次把目光投向喜马拉雅冰川水和高原植物,推出“雪域系列”,那是中国美妆行业第一次用“喜马拉雅”这个词讲品牌故事。此后,自然堂每一步都和那片土地绑在一起,不是一次性“蹭热点”,而是长期的投入和探索。

在自然堂集团公共事务总经理陈娟玲博士的回忆里,2017年她第五次走进喜马拉雅北麓,途经鲁朗小镇时,远山、牧场、格桑花、风马旗、背篓里的藏族母亲,那一幅画面彻底定格了品牌的初心——这不仅仅是取用自然资源的地方,更是一片需要被敬畏和回馈的家园。

也正是因为这种长期、亲历式的沉浸,品牌的可持续行动看起来不再像“公关项目”,而更是一场真心在践行的旅程。

2016年,自然堂携手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发起“自然堂喜马拉雅环保公益基金”,开始在雪域高原系统推进生态保护;连续八季的“种草喜马拉雅”行动在日喀则地区种下了666万平方米绿麦草,不仅恢复植被,还为牛羊提供饲料,帮村民增加收入。2024年,岗西村靠这项行动获得纯收入超95万元,惠及全村155户706人。

这些数字背后,自然堂真实地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绑在一起。

去年,自然堂把这个公益项目升级为“喜马拉雅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列入集团2030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目标,积极响应《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三大目标:保护、可持续利用、惠益分享。

从种草喜马拉雅,人工驯化高原植物代替野生开采,到今年的喜马拉雅极限越野跑和桃花节、推出环保限量礼盒、在藏区设立美妆空间培训化妆师……这些动作里,能看到品牌用尽可能多的方式把“取之自然,回馈自然”落实到细节。

9月7日,自然堂组织50余名专家学者、媒体代表奔赴海拔4500米的色季拉山,考察急尖长苞冷杉林线景观和长期高山林线野外观测体系,近距离观察雪莲、塔黄、红景天、手参、杜鹃等珍稀高原植物的生存环境

这些动作耗时很长、镜头也不那么炸裂,却在悄悄改变这片土地和品牌的关系。

此外,外资美妆集团在将可持续从“口号”落地“实践”上也贡献了许多科学的方法论。

比如欧莱雅集团在15年前就开始在中国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其可持续动作在“研发-生产-销售-回收”全链路都有所体现。

原料方面,欧莱雅使用的1600种产品原料均来源于 350 种植物,并严格遵循“避免、减少、恢复和再生”原则,致力于守护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实现环境再生;生产和运营方面,在2019年达到中国各个工厂、分销中心、研发与创新中心和办公室等完整运营设施都达成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目标。

为了让消费者能了解产品的环境影响程度,欧莱雅集团还和11位独立科研专家开发出一套“产品环境影响五色盘”,从14个方面(如温室气体排放、水资源短缺、海洋酸化和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来准确衡量欧莱雅产品在生命周期每个阶段对地球的影响。

另一家在生物多样性方面有实际贡献的是欧舒丹。这家法国企业从2022年开始与上海根与芽组织合作,于中国启动了一项“百万植树计划”,连续三年在宁夏白芨滩种树治沙,截至今年8月已经完成53万棵灌木的种植,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为当地居民创造了可持续的生计来源。

这些路径告诉我们,真正的“升维”需要靠经久的耐心和把自然作为伙伴的共生意识。因此,企业并不是不能做跨界、不能玩艺术,而是要先想清楚几个问题:

我们和这片土地、这类文化的关系有多深?我们的行为是否和长期承诺一致?我们是否有足够的透明度和科学评估来对公众负责?一旦出现问题,我们是否有完善的危机预案和修复机制?

这些东西能让“可持续”不至于沦为空洞的口号,而会变成有温度、有故事、有长期性的信任。

也许有一天,当我们再谈起喜马拉雅,不再只是想到那条短暂的烟花龙,而是想到那些被守护的植物、那些被赋能的人、那些真正在发生的共赢故事——那时候,品牌的“美”就会成长为一种更大的公共价值。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