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跟跑者”到“引领者”——中国医药产业创新的蝶变时刻

格隆汇
Sep 22

成长穿越周期,创新驱动成长

医药行业是典型的政策驱动+技术驱动双轮驱动的产业。回顾2006年至今,医药板块经历了多轮产业政策周期与宏观波动,但真正能够穿越周期的,始终是那些具备持续成长能力的公司,其共同的特征是:依托真正具有临床价值的创新产品或具备竞争力的商业模式,从而实现业绩长期稳健增长,这些公司即使在估值波动中依然可获得股价上的长期正反馈。

无论是从政策导向、产业演进还是资本偏好来看,创新都是医药行业最确定的长期趋势。2015年以来,中国药监体系锐意改革鼓励创新、药耗集采加速腾笼换鸟、行业整顿回归临床本质等一系列产业政策,虽然产生了短期的阵痛,但如今回头再看,则无一不高屋建瓴地为产业的发展指引着正确的道路——创新。

在政策+产业+资本的三重共振下,今年创新药板块率先走强。2025年初至今(截至2025829日),A股及港股创新药指数分别实现56%105%的涨幅。而随着创新药利好政策陆续出台、重磅品种的数据读出与BD密集落地、新产业技术方向不断涌现、货币政策趋于宽松、投资者信心回暖等,预计创新药板块仍有望延续向上趋势,并带动板块内的其他创新与高增长赛道共同发力。


中国医药产业创新:从跟跑到引领,从量变到质变

中国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在创新药领域即可见一斑。中国创新药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1.0时代(20002014年):起步期,人才回归、企业初立,实现从无到有;

2.0时代(20152021年):探索期,政策放开、资本涌入,但同质化严重;

3.0时代(2022年至今):爆发期,差异化创新涌现,全球竞争力凸显。

中国创新药数量增长迅速:2024年,中国企业原研创新药数量达704款,位居全球首位;美国企业研发的创新药数量逐步增至每年400-500款。欧洲和日本的研发数量则相对稳定,欧洲每年约有200 款创新药进入临床,日本则在100款以下。中国和美国是全球药物研发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数量与交易金额持续上升2024年总交易金额达519亿美元,其中首付款达41亿美元。根据STIFEL的研究报告,全球大药企从中国创新药企业引入的分子数量(首付款0.5亿美金以上)占比从2019年的0%提升到了2024年的31%

量变:既有政策的引领与驱动,亦有中国医药产业人的不懈努力

政策为创新药的萌芽提供了沃土。回溯美国FDA的立法与监管制度发展,一系列变革规范了临床研究、审评审批与上市后监管等制度,以期满足临床需求,并引导终端形成良性竞争,同时更加科学地鼓励并加速高质量创新,1984年的《哈奇韦克斯曼法案》(《药品价格竞争与专利补偿法案》)允许仿制药免临床获批,同时给予专利药最多5年的专利补偿保护期;1983年的《孤儿药法案》、1988年的快速通道机制、1992年的加速审批与优先审评机制、2012年的突破性治疗认定、2016年的《21世纪治愈法案》均在不同维度加速了临床急需产品与差异化创新产品的上市进程;而一系列的使用者付费法案,包括1992年的处方药(PDUFA)、2002年的医疗器械(MDUFA)、2012年的仿制药(GDUFA)与生物类似药(BsUFA)等,授权了FDA向企业收取费用以支持其扩大规模,解决积压批件,加速审评审批进度。

1995年至2017年,美国FDA批准的新药从类型到治疗领域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反映了需求与技术的发展趋势,临床要求整体趋严,但凭借各类或优先或加速的制度,走在产业趋势前端的差异化创新得到了快速发展。

国内医改成果显现,全链条支持产业进一步升级。2015年以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医改政策,推动中国制药行业从仿制向创新的深刻转型。例如药品审评审批改革加快了创新药推向市场的速度;药品许可持有人制度优化了行业资源配置;港交所18A、科创板及北交所打开了未盈利创新药企业融资渠道;医保目录谈判帮助了创新药进院、放量;通过带量采购释放医保基金空间,为创新药腾出更多空间。

审评审批速度显著提升:2024年,中国创新药从上市申请到获批的平均时长较整体药品缩短57天,获得优先审评的创新药比创新药整体的平均时长再压缩189天。获得突破性治疗资格或附条件批准的创新药,从首次申请临床到获批上市用时分别较创新药整体缩短602天和611天。

进入医保目录时间加快:受益于医保谈判机制的逐渐成熟,2021-2024年医保谈判成功的创新药中,接近90%在获批上市2年内即进入医保目录,远高于2019年(43%)和2020年(57%),实现跨越式增长。

创新药市场占比不断提升:2024年中国核心医院市场规模达到8822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3.3%。在此期间,医保目录的扩容和政策的持续优化加速了创新药的进入,推动了市场对创新药需求的逐年增长。2015年创新药在中国核心医院市场的占比为21%,而到2024年这一比例已增长至29%

让世界再次见证“中国效率”下的“中国创新”。研发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是中国创新药企业的优势。在临床前环节,从机制确认到PCC(临床前候选化合物)阶段,中国领先的Biotech只需要12-20个月,而海外行业平均值为24-36个月,也就是国内药企能够节约30%-50%的时间。在临床入组速度方面,中国领先的BiotechPD-1临床入组患者的速度是海外行业平均值的1.8-3倍,在GLP-1临床入组患者的速度是海外行业平均值的5倍。成本方面,美国研发一款新药平均耗资26亿美元,而中国药企通过相对低成本人才、快速临床试验和灵活政策,可将成本压缩至1/3左右。

全球畅销药物并非一定是FIC药物,因此能够快速跟进并且做出差异化的能力非常重要。中国创新药企业目前在源头创新、靶点发现的能力还相对较弱,但依然有机会凭借高效率的优势实现弯道超车。在同靶点同类型临床进度最快的药物中,来源于中国的品种占比在不断提升,说明中国企业对于新靶点新类型药物的响应以及推进速度越来越快。2015年中国企业自研的这类产品只有9个,占比不足10%,而到了2024年有120个,占比已超过30%


质变:既是在新技术浪潮中的崭露头角,亦是在底层创新上的国际竞争力

当下医药创新正迎来新一轮技术范式的更迭。ADC(抗体药物偶联体)犹如“生物导弹”,精准打击肿瘤细胞;双抗、多抗则在传统单抗的设计基础之上,可同时结合多个靶点,增强治疗效果;细胞与基因治疗则试图“重启生命程序”,有望从根本上治愈疾病。在这些代表未来方向的领域中,中国企业不仅未缺席,反而渐成中流砥柱。近年来,中国企业在ADC、双/多特异性抗体、细胞与基因治疗等新技术平台上表现出极强的竞争力,中国研发项目的占比已经超过50%

复杂生物制剂(ADC、双/多抗、融合蛋白以及细胞治疗等)相对更容易做出差异化,因此中国创新药企业的优势更为凸显。以中国企业最具优势的ADC为例,ADC对靶点创新要求度低,主要涉及工程化改造,分子构造涉及毒素、抗体、连接子及偶联反应等多个环节,属于多维度组合创新。中国企业效率更高,可以就ADC的不同设计方案展开探索,同时完善的供应链能满足各类型ADC不同的工艺开发及生产要求。因此,中国企业让ADC研发结出丰硕的果实,且各具差异化特色,如科伦博泰SKB264TROP2 ADC)、百利天恒BL-B01D1EGFR/HER3 ADC)等,均通过差异化设计在安全性、有效性或药代动力学方面脱颖而出。

而在下一代PD-(L)1的国际角逐中,中国药企也不遑多让。肿瘤免疫(I-O)疗法近年来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因其广谱的抗肿瘤特性,以PD-(L)1抑制剂为代表,其已逐步成为肿瘤治疗的基石药物,标杆性产品Keytruda2024年斩获295亿美元的全球销售额,蝉联“全球药王”,根据IQVIA预测,2028年全球PD-(L)1抑制剂市场规模有望突破900亿美元。然而PD-(L)1单抗赛道拥挤,Keytruda的核心专利也将于2028年到期,谁能成为下一代PD-(L)1疗法的最优解,全球药企正摩拳擦掌,其中不乏中国药企的身影。国内不少创新药企业投入了PD-(L)1双抗的差异化开发大潮中,希望通过延长患者用药及生存时间,或拓展适应症至I-O耐药人群,或拓展至冷肿瘤人群,从而在第二代PD-(L)1药物的竞争中拔得头筹。目前部分国产PD-(L)1双抗已陆续进入数据读出期,初步展现了其潜在的临床优势。

中国创新药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日益凸显。凭借“中国效率”与“中国创新”,在2024年中国药企对外授权交易中,ADC、双抗/多抗、TCE等复杂分子类型占比44%,却贡献了66%的首付款金额。也正因为海外药企对中国制药创新能力和潜力的认可,越来越多的对外授权开始向早期阶段流动。根据2024年中国药企对外授权交易数据显示,71%的交易以及77%的预付款都流向了临床前或1期管线,而在前几年交易活动主要由处于中后期临床阶段的项目主导。

2025年初,宇树机器人的惊艳登台、Deepseek的爆火出圈、《哪咤2》的万人空巷,再到如今备受关注的中国创新药海外BD交易数量与金额的持续上升,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制药行业创新能力的量变到质变,更是中国智慧的华丽蝶变,创新经验在各行各业的扩散、升级。这在医药的其他细分领域亦不例外,如AI医疗、手术机器人、脑机接口等领域,中国企业也积极投身其中,蓄势待发。

深耕产业,前瞻挖掘。兴业证券医药团队至今已薪火相传27载,团队规模达13人,覆盖从宏观政策到微观公司、从本土企业到国际龙头的全方位研究。我们始终坚持研究创造价值,通过深度产业跟踪、产业链纵向挖掘、跨市场比较研究,把握医药行业的创新脉络与投资节奏,从日积月累的量变感受产业质变的关键节点。在创新药从跟跑引领的历史性转折中,我们率先提出中国创新药3.0时代正在到来,并持续推荐具备全球竞争力和商业化潜力的优质企业。未来,我们将继续陪伴中国医药产业成长,与投资者共同见证更多创新成果的诞生与价值的实现。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变动超预期、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地缘政治扰动风险、研发进展不及预期风险、百利天恒为我司做市公司等。

:本文选自告《从“跟跑者”到“引领者”——中国医药产业创新的蝶变时刻》

孙媛媛 S0190515090001、黄翰漾 S0190519020002、东   楠  S0190521030001、杨希成 S0190522090002、

王佳慧 S0190522080007、董晓洁 S0190522080005、郭沛骅 S0190525040003、乔波耀 S0190525070004、

龚涵清 S0190525060005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