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率逼近恒瑞,仿制药年赚1.4亿,海西新药为何二次递表港股?

蓝鲸财经
Sep 26

出品 | 创业最前线 孟祥娜

近日,海西新药再度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由华泰国际、招银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这已是其年内第二次冲击港股上市。今年1月首次递表后,因招股书6个月有效期届满未能推进,此次携更新数据卷土重来,试图在资本市场打开新空间。

与多数赴港的生物制药企业依赖创新药管线讲故事不同,海西新药是妥妥的仿制药盈利派。公司目前已获批14款仿制药,不仅已经实现盈利,更撑起了超80%的高毛利率。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背后还有福建国资背书,为其市场准入、渠道合作添了一重保障。

但光鲜业绩下,隐忧也同样突出。公司长期聚焦仿制药也导致创新能力薄弱,虽已布局创新药研发项目,但2024年研发费用率14.5%,远低于创新药企30%以上的行业研发投入水平,核心在研创新药还停留在临床早期,短期内难成第二增长曲线。

此次二次递表,海西新药能否靠仿制药基本盘与国资背景获得投资者青睐?

1、康心汕主导国资股权受让,关联资金交易引关注

海西新药实控人为康心汕,但公司从诞生之初便带有国资印记。

时间拉回到1993年,康心汕踏上赴美留学之路,最终斩获普林斯顿大学化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制药工业界深耕多年,积累了前沿的研发理念与行业资源。

2008年,带着归国投身医药产业的决心,他加入浙江贝达药业有限公司担任首席药学家。在贝达药业的三年半时间里,康心汕深入熟悉国内医药行业的研发逻辑、市场环境与政策导向,为后续参与创立本土药企埋下伏笔。

而此时的福建,也正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崛起积蓄力量。

早在2009年,福建省便前瞻性出台《生物与新医药产业振兴实施方案》,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不仅从政策层面给予扶持,更主动组织上海、北京等地的闽籍医药人才代表团回闽考察,积极推动创新药企的筹建工作。

这一战略布局,恰好与康心汕归国创业的想法契合,为双方的合作搭建了关键桥梁。

2012年3月,在福建省、福州市两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与支持下,海西新药在福州正式落地。

起初,公司由福建省三大国有资产平台——大同创业、福州投资及华侨实业联合康心汕共同发起设立,成立之初,省、市两级政府便注入3000万元资本金,这三家企业分别持股37.5%、25%、12.5%,合计持股75%,康心汕持股25%。

随着公司逐渐步入正轨,康心汕的核心地位逐渐确立,股权结构也迎来关键调整。

2017年11月,康心汕正式出任海西新药董事长,全面主导公司运营。

同年9月,三家国有股东将手中40%的股权以2000万元的对价转让给康心汕,这一价格,较最初的投资成本溢价800万元。

而康心汕收购这部分股份的资金并非来自于自有资金,而是从华鑫悦投资贷款而来。

彼时,康心汕为筹集资金,与华鑫悦投资签订2000万元可换股贷款协议,约定贷款年利率10%、期限5年,华鑫悦投资拥有将贷款转为公司股权的“换股权”,行权时贷款免息,转股价格按“4亿元估值”或“最近一轮融资估值的75%”(取较低者)计算。

2021年12月,华鑫悦投资决定行权,康心汕通过股权转让,将自己持有的海西新药约5%股权转让给华鑫悦投资,完成后,康心汕在该贷款安排下的所有责任全部解除,相当于2000万元可换股贷款通过股权置换的方式结清,贷款最终转为了华鑫悦投资持有的公司股权。

天眼查显示,华鑫悦投资于2017年1月成立,其唯一普通合伙人为李仙花,持有20%合伙权益,余下股份由尚晓丽、涂师红等18名合伙人持股。公司执行董事陈枢仪也是华鑫悦投资的有限合伙人之一。

不仅如此,天眼查显示,公司董事长康心汕曾对华鑫悦投资持股2.5%,但于2025年5月21日退出。也就是说,此前的交易,构成了关联交易。

(图 / 天眼查(上)、公司招股书(下))

华鑫悦投资2017年1月刚成立,9月就向康心汕提供2000万元可换股贷款支持其收购国有股权,且康心汕是该机构早期合伙人之一,这种“短时间内关联方精准提供资金”的合作,背后是否存在特定的商业合作约定?对此,“创业最前线”向其发送了采访提纲,但截至发稿,尚未回应。

2018年之后,海西新药又获得展鸿达投资、鸿壤投资、华鑫悦投资等多家机构的投资,合计融资约2.78亿元,最后一轮融资后,公司估值19.5亿元。

(图 / 公司招股书)

随着新资本的进入,公司总股本扩大,原有国有股东的持股比例因同比例稀释进一步降低。

截至2025年1月,国有持股格局最终稳定,福建省国资委通过华兴创业、福建医药集团间接持股13.87%,福州市财政局通过福州创投持股6.96%,国有资本合计持股降至20.83%。

国有持股比例在13年间持续稀释,逐步完成从“主导”到“适度参与”的角色转变,公司控制权也彻底向核心创始人康心汕集中。康心汕通过直接持股18.97%、间接控制泰瑞和投资持股7.44%、妻子Feng Yan持股14.76%,合计掌控41.17%股权,成为海西新药绝对控股股东。

2、36名销售撑起4.66亿营收,仿制药毛利率逼近恒瑞

从海西新药的发展脉络来看,其采取仿制药与创新药双线并行的布局策略,且明确以仿制药业务的盈利与现金流,为创新药研发提供支撑与反哺。

2020年6月,公司首款仿制药安必力获批上市,主要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该产品于2021年入选第四批国家VBP(国家药品集中采购)计划,并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成为公司的营收主力。

(图 / 公司官网)

至今,海西新药已成功获批14款仿制药,覆盖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及炎症疾病等多个治疗领域。

这14款仿制药当中,有四款入选国家带量采购计划。借着集采政策的东风,公司近三年业绩实现了翻倍增长:2022年营收还只有2.12亿元,到2024年就涨到了4.66亿元;赚钱能力也同步提升,同期净利润从0.69亿元增加到1.36亿元。

要知道,海西新药只有36名销售人员,也就是说平均每位销售人员对应的营收约为1294万元。

从产品来看,公司靠仿制药撑起一片天,毛利率更是高达80%以上,高于行业均值。

国内仿制药行业受集采降价、产能折旧等因素影响,平均毛利率仅维持在40%-50%区间,即使是头部企业恒瑞医药,2024年毛利率约85%。而海西新药的毛利率已逼近甚至超过部分创新药同行企业,在以仿制药为主业的企业中,这样的盈利水平堪称突出。

(图 / 公司招股书)

从产品结构来看,公司的营收来源主要依赖安必力(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海慧通(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占全年营收的比例在70%以上。这其中,海慧通用于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及高胆固醇血症,2024年,以1.87亿元的销售额在中国以59.3%的市场份额在其产品类别中排名第一。

(图 / 公司招股书)

但仿制药行业的政策依赖性极强,尤其是价格层面受政策调控的影响显著。无论是国家集采的中标价谈判,还是省级联盟采购的价格联动,均以降价为核心导向,这使得仿制药的定价弹性大幅降低,一旦核心产品进入集采或面临续约,价格下行将直接对利润产生冲击。

这种政策驱动的降价压力,在海西新药核心仿制药的价格走势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2022年至2025年前五个月,公司营收主力之一的安必力,平均价格从0.46元逐步降至0.43元,虽单期降幅看似温和,但持续的价格下滑已开始侵蚀单品利润空间。

而另一核心产品海慧通的价格波动更具代表性,2022年其平均价格尚为3.54元,2023年因纳入第八批国家集采,价格直接跌至2.19元,且后续两年始终维持这一低价水平,未能实现回升。

(图 / 公司招股书)

在仿制药价格持续承压的行业环境下,海西新药布局创新药成为必然。

3、核心管线处临床早期,港股募资成研发“及时雨”?

从资本层面来看,创新药布局是提升企业估值的关键筹码。

当前创新药企平均估值显著高于仿制药企业,百济神州恒瑞医药等头部企业总市值均达数千亿元规模,还未实现盈利的药捷安康今年于港股上市后的估值一度涨至2000多亿港元。海西新药若能在港股IPO成功,创新药管线进度将直接影响融资规模与估值水平。

但众所周知,创新药的研发从早期药物发现的高通量筛选、临床前研究的动物实验,到Ⅰ/Ⅱ/Ⅲ期临床试验的患者招募与数据监测,再到上市后的真实世界研究与全球市场推广,每个环节都需持续投入巨额资金,且研发周期长达10-15年。

据Fierce Pharma数据,全球创新药平均研发成本已突破20亿美元,部分复杂靶点的肿瘤药研发成本更是高达30亿美元,这样的资金门槛让不少中小型药企望而却步。

从资金面来看,因福州生产基地建设需要资金,海西新药的资金储备并不多。截至2025年5月末,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金融资产不超过3亿元。

这样的资金规模与创新药研发所需的巨额投入相比,无疑是杯水车薪。2022年至2024年,公司的研发费用仅为3482万元、3606万元、6752万元,总投入1.38亿元。以2024年为例,公司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14.5%,远低于创新药企30%以上的研发投入水平。

从管线储备来看,公司目前已建立4款在研创新药,涵盖癌症、眼科及呼吸系统疾病,但全部停留在临床早期阶段,无接近商业化的候选药物。

(图 / 公司招股书)

海西新药核心在研产品C019199,是一款多靶点肿瘤免疫调节剂,适应症包括骨肉瘤、乳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及TGCT(腱鞘巨细胞瘤)等,从适应症的最快进度来看,公司骨肉瘤治疗已完成I期临床并启动II期临床试验,预计于2025年下半年启动III期临床试验。

目前,骨肉瘤的标准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切除、化疗及放疗等传统方法为主。然而,对于复发、转移及难治性骨肉瘤患者,除了化疗之外,并不存在其他治疗方案。公司表示,C019199预计将成为填补二线及晚期骨肉瘤治疗空白的同类首款疗法。

但该款产品同样面临着激励的竞争。目前,全球有多款处于Ⅰ期临床阶段的针对骨肉瘤的创新药,比如正大天晴的TQB2928以及艺妙医疗的IM-83 (CAR-T)。

此外,还有多款处于II期、III期的骨肉瘤创新药,比如翰森制药的HS-20093,恩乐迈生物的ALMB-0168。如果这些药物后续顺利获批上市,将提前抢占市场,对C019199后续上市后的市场推广和销售带来竞争压力。

(图 / 公司招股书)

与一些大型制药公司相比,海西新药在品牌知名度、研发资源和市场推广能力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距,临床阶段距离获批上市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为提升其仿制药及创新药的产能,海西新药正在福州建设自有制造设施,总建筑面积约9万平方米。这导致2024年公司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出高达3.79亿元。现阶段,无论是创新药研发还是建设福州生产基地均需要资金投入。

在此背景下,公司今年已在港交所两次递交招股书,募资拟用于创新药研发、拓展商业化能力、优化生产体系及补充运营资金。

不过,港股市场对创新药企的投资态度向来审慎,对于像海西新药这样处于研发早期的企业,投资者会更加关注其创新药的研发进展、临床数据的可靠性,以及未来商业化落地的可能性。

海西新药能否在港股市场成功募资,并赢得投资者的认可,关键在于后续能否在创新药研发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以及如何向市场清晰展现自身的价值与潜力。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