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逻辑的“变局时刻”已经开始酝酿

格隆汇
Sep 26

前一段时间,美国对中国创新药BD出手的传闻又起。

回顾近一年的创新药牛市,诱发股价上涨的核心驱动因素真实跨国药企(MNC)的连续BD预期:从最早的康方生物,到后来的科伦博泰,再到百利天恒三生药业,这些创新药“当红炸子鸡”的崛起全部与大额BD交易相关。

对于创新药“BD为王”的核心逻辑,我们十分认同。早在2023年初的时候,我们就以《2023年,中国创新药投资告别“豪赌”时代》一文给出明确判断:BD交易将成为创新药投资的核心主线。

当初判断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我们万分欣喜的同时,也深知“真理掌握着少数人手中”的道理。当BD预期已经释放的足够充分,甚至药企开始预告式BD的时候,就说明核心投资逻辑的“变局时刻”已经开始悄然酝酿。

创新药的鬼故事不一定能落地,但投资者却应该提前做好医药投资逻辑切换的准备。


01

万物皆周期


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逃不出“周期”二字。当投资者读懂了周期,也就读懂了投资。

股市由衰转盛是周期的原因,同样投机泡沫的破裂亦是周期所带动。对于投资者而言,永远不要与周期作对,而是应该学会将周期的力量转化为己用。

BD预期,是这轮创新药牛市的核心诱因,受益于此很多药企的市值持续攀升,毕竟BD能够让处于研发中的管线提前变现,这对于缺少资金的初创药企而言至关重要。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倡导创新药产业应该合作共赢,因此我们认为BD持续释放的大趋势不会轻易改变。

但当BD交易数量越来越多,合同金额越来越大,其实潜移默化会造成一种情况,那就是投资者决策阈值的提升。BD刚兴起的时候,首付款破1亿美金就已经能够让投资者欢呼雀跃,而现如数亿美元首付款的BD交易比比皆是,其实无形之中BD交易在投资者心中的价值是在“贬值”的。

也就是说,虽然BD依然可以给药企带来诸多益处,但终有一天投资者会不再以BD作为交易决策的核心逻辑。“BD为王”的逻辑注定会逐渐淡化,并且在投资者的争议之中找到新的投资主线。

当然,投资主线的淡化并不意味着BD交易将不再受到认可,重磅的临床管线,亦或是持续性的平台型BD交易依然足以吸引投资者的目光,但绝不会出现如今这样BD驱动一切的情况。所以投资者对于BD的关注应该适当降温,并做好达成新共识的准备。


02

下一个共识会出现在哪?


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或许都有不同的答案,在这里我们的分析权当抛砖引玉。

想要尝试分析一个事物,还是要从它的本源出发。药品的本源在于他是一种商品,药企是供给者,患者是需求者,二者价值交换才完跑通了商业模式。其实世界上的各大MNC都是基于这一商业模式存在的,通过建立成熟的创新药管线矩阵来获得现金流,并再次投入新产品的研发,从而进入正向循环。

但同时,药品又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它最大的成本项不在于制造端,而在于更加前置的研发端。一款药物的研发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成本与资金成本,这对于刚起步的企业而言难度极大,而且药物研发还有很高的失败概率,再度增加了创新药研发的风险。

由于我国创新药产业起步较晚,在2016年之前几乎都没有成熟的创新药公司,因此大部分的创新药公司是基于融资存活下来的,还有一部分是由传统药企或中药企转型而来。可以说绝大多数创新药公司的商业模式都暂未跑通,并不能依靠产品矩阵产生持续现金流来供给研发。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融资就成为现阶段创新药公司最为关键的事情。

从2021年开始,在美元加息浪潮的冲击下,创新药企融资陷入瓶颈。这种情况下,能够提前锁定管线现金流的BD就成为难得的融资手段,这也是为何BD交易逐渐成为主流的原因。

但这仅是特殊时代下的极端情况,当能够创造稳定现金流的创新药企逐渐增多,BD就不再是中国创新药企的核心途径了。所以我们认为,目前并未受到足够重视的商业化环节或将存在较大“预期差”。

企业的商业化能力并不能速成,需要管理层一点一点的进行打磨,从而逐渐提升效率,最终实现现金流的积累。这不仅考验企业的研发实力,更考验企业的经营能力。

尤其当药企经营现金流能够长期覆盖研发成本时,也就说明企业即使不活的融资也能独立生存下去,真正实现企业内生生长。从研发预期,向商业化成绩落地,这将是中国创新药投资的大趋势。


03

被忽视的国内市场


考虑到目前能够真正实现产品出海的企业并不多,因此国内市场其实还是大多数药企商业化的核心市场。受制于灵魂砍价,让国内市场商业化预期骤然降低,甚至有很多投资者将中国市场视为鸡肋。

这种观点其实过于极端。考虑到药物核心的核心成本项都在于研发端,其实单纯从商业化环节而言,药企是很难亏本的。因此在研发成本早已前置的情况下,国内市场药物的销售当然是多多益善,即使暂时无法与海外市场相比较,但那些能够实现显著放量的药企仍值得关注。

实际上,一款药物的商业化能力,无非就是国内市场与海外市场两大块。能够在海外市场放量固然很好,但不确定因素较大,而且很多管线的国际权益已经被BD给了MNC,因此能够在国内市场“稳稳的赚”,其实就是一种成功。

中国市场的商业化前景不仅不是“鸡肋”,甚至还是很多药企的基本盘。当本地商业化能够实现稳定增长,其实就能显著降低药企后续的研发压力,这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循序渐进。

现阶段,研发BD预期被过度放大,市场商业化预期被严重忽视,尤其国内市场被严重看衰,这显然并不合理。基于此,理性的投资者在关注优秀潜在BD标的时,亦应该寻找那些正在国内市场商业化放量的“潜力”公司。

这或许就是下一波医药投资浪潮的序章。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