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科技还有多大上行空间?

格隆汇
Sep 28

重要提示:《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国泰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国泰海通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国泰海通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核心结论:①当前港股市场性价比仍突出,尤其部分科技龙头权重股估值偏低,在本轮科技周期引领下仍有较大上行空间。②定量测算,仅考虑低估科技龙头权重股估值修复,或能推动恒生科技上涨15%,若指数整体估值进一步修复至历史均值或将涨超30%。③基本面预期回暖+资金面持续改善,低估港股四季度或仍有新高,受益AI周期的科技是行情主线。

恒生科技还有多大上行空间

我们在三季度以来《港股是本轮牛市主战场-20250605》、《年内继续看好港股的三大理由-20250823》等多篇报告中强调年内港股仍存在较大的投资机会。进入9月以来,伴随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大厂在AI领域的乐观情绪发酵,港股重回上行通道,其中科技板块弹性更大,截至2025/9/26,恒生指数、恒生科技9月以来分别上涨4.2%9.2%,创下2024年本轮行情以来的新高。市场如我们判断的如期上涨后,当前港股性价比如何?未来趋势如何?还有多大上涨空间?我们将在本文展开分析。

当前港股估值并不高,恒生科技性价比或更优。港股市场自2024年开始企稳回暖,今年一季度和9月以来上涨加速,前期积累的涨幅已经较为可观,但目前来看无论是从纵向还是横向比较维度,港股的估值仍然不算高,其中恒生科技的性价比更优。

截至2025/9/26,一方面,纵向比较看,当前恒生指数、恒生科技PETTM)分别为11.8倍,23.7倍,较两者2021年估值高点17.6倍、70.7倍仍有较大距离;另一方面,横向比较看,当前恒生指数、恒生科技PE所处的历史分位数分别为62%36%,不仅低于标普50095%)、德国DAX指数(76%)、英国富时10076%)等国际主流指数,更低于A股上证指数(68%)、沪深30064%),其中恒生科技指数估值分位低于创业板指(45%)和科创50100%),可见以恒生科技等港股资产估值不高。

对比来看当前恒生科技指数性价更优,仍具备较大的估值抬升潜力。在本轮AI引领科技周期向上的浪潮下,具有稀缺性的港股科技资产基本面更优,吸引增量资金持续流入,恒生科技有望进一步向上。为了定量测算恒生科技的上行空间,我们分别基于成分股和指数本身两个视角来进行分析。具体来看:

若低估科技龙头权重股进一步修复,恒生科技或仍有约15%的涨幅空间。分析对比恒生科技指数各成分股的估值情况,我们发现其中的科技龙头权重股的估值历史分位水平明显低于成分股平均水平。恒生科技指数通过流通市值加权编制得到,前十大成分股权重占比之和约70%,未来若港股互联网龙头在AI领域持续进展、其估值由此得到进一步修复,或能明显推动整体恒生科技指数估值抬升。

我们从恒生科技主要权重股的角度来定量测算其估值抬升空间,观察恒生科技前十大权重龙头股的当前估值分位数情况,发现多数龙头成分股估值水平仍处历史中低位置,如阿里(截至2025/9/26,当前市盈率PE19.5倍、处2015年以来35%的分位水平,下同)、腾讯25.9倍、38%)、美团19.0倍、49%)等,估值分位数均低于恒生科技成分股平均水平(约51%)。假设不考虑短期盈利变化及成分股权重变化,经测算,若低估科技龙头股估值修复至成分股估值分位数均值的位置,未来或能推动恒生科技指数上涨约15%左右。

若恒生科技估值修复至自身历史均值,抬升空间或超30%前文我们从恒生科技指数龙头权重股的角度来对整体估值抬升空间做了定量测算。进一步考虑龙头上涨对整体港股情绪的带动作用,我们从全局完整的视角来观察,从指数整体估值层面来定量测算恒生科技抬升空间。

首先从指数自身角度来看,截至2025/9/26,当前恒生科技PETTM)为23.7倍,处2020年有数据以来由低到高33%的中低分位,仍位于历史均值向下1倍标准差附近,未来若修复到历史均值的位置(约为33倍左右),涨幅空间约为38%。此外从A股对比视角出发,对标同具备科技属性的A股双创指数来看,6月以来A股创业板指、科创50明显跑赢港股恒生科技,估值抬升的速率更快,截至2025/9/26,两者PETTM)分别为44.2倍、187.3倍,分别处2020年以来由低到高52%100%的历史分位,未来恒生科技若修复至A股双创指数估值分位的均值处(约为42倍左右),涨幅空间约为80%。综上可见,从指数层面定量估算,若恒生科技指数估值修复至历史均值的位置或修复至与A股双创指数估值大致的位置,恒生科技估值抬升空间或超30%

基本面预期回暖+资金面持续改善,四季度港股或仍有新高。前文我们提到,当前港股估值并不算高,在低估科技权重股进一步修复的推动下,以恒生科技为代表的港股仍有较大估值抬升空间。展望四季度,在多重利好因素共振催化下,低估港股仍有望继续创年内新高。

一方面,互联网叙事转向“AI赋能叠加政策加码,港股基本面预期有望回暖。近期海外大模型突破频频,海外“AI赋能叙事有望逐步映射至国内,同时国内大模型也有积极进展,924阿里巴巴2025年云栖大会上宣布阿里云重磅升级全栈AI体系,925京东在全球科技探索者大会上发布了AI全景图,叠加港股互联网厂商资本开支在美国芯片禁令松动以及国产算力支持下有望续增,“AI赋能叙事下业绩预期有望改善。此外,三季度末、四季度是国内重要会议召开的关键窗口期,若财政再度发力,内地企业有望受益,也有助于港股企业盈利回暖。

另一方面,外资超预期回流叠加南向资金持续流入,强化港股增量资金市场。外资方面,过去几年外资持续流出港股,今年年中港股外资已出现阶段性改善趋势,9月美联储议息会议降息25bp,市场预期年内仍有两次降息,伴随流动性环境转松以及中美贸易关系继续趋稳,外资延续企稳改善或有望超预期。内资方面,港股科技、消费类等相较A股更稀缺的资产在当前宏观偏弱环境下仍具备较强吸引力,截至2025/9/26,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已累计流入超1万亿元,未来在主动公募、险资等机构力量推动下年内南向资金或仍有一定增量空间,同样推动港股行情向上。

结构上,受益AI周期的港股科技或是行情主线。伴随 AI产业趋势加速,港股科技龙头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将充分受益于AI产业变革红利,四季度低估的港股科技龙头有望重拾相对优势。此外,港股红利受益于政策强化分红+低利率,港股新消费、创新药资产较A股同样稀缺,下半年或也值得关注。

风险提示:稳增长政策落地进度不及预期,国内经济修复不及预期。

注:以上内容节选自国泰海通证券恒生科技还有多大上行空间》;

作者:吴信坤、余培仪、陆嘉瑞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