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概念火了!光伏企业大动作,光储融合能否助行业穿越周期?

e公司
Sep 27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得益于在光储业务上的布局,阳光电源今年上半年逆势盈利77亿元,公司市值于近日站上3000亿元大关,成为继隆基绿能通威股份之后,光伏行业第三家市值突破3000亿元的上市公司。

  当前,光储融合正成为光伏行业企业的标配,除阿特斯天合光能等较早布局的企业以外,隆基绿能近期被传出将收购储能企业。

  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国内将适当放宽现货市场限价,当电价差拉开,光伏配储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此外,高自发自用需求场景急需配储,也为光储融合提供了需求场景。

  整体而言,光伏行业基本面虽有好转但仍难言乐观。多位受访人士判断,光储融合业务的发展,特别是储能业务,正成为光伏企业摆脱困境、打造新增长曲线的关键。不过,若企业准备不充分,在当前行业竞争已高度激烈的阶段贸然进入储能领域,短期内恐难以实现盈利。

  光储融合成标配

  不久前,有消息称,隆基绿能参股了一家储能企业苏州精控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同时正在接触并考虑收购另一家储能企业。

  “对公司储能业务布局一直在做评估,具体结果不清楚。”针对上述布局储能业务的传闻,隆基绿能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隆基绿能进军储能,有利于推动公司光储融合,实现光伏发电与储能的系统化配套。

  这不是第一次传出隆基绿能将布局储能业务的消息。在去年11月的调研活动中,隆基绿能曾给出回应——在新业务方面,隆基绿能还是坚定支持氢能的发展……“在储能方面,我们目前没有形成明确的决策,内部还在论证和研讨”。

  虽然隆基绿能布局光储融合的情况还有待进一步验证,但光储融合已成不少光伏企业的标配。

  根据阿特斯披露的情况,截至上半年末,公司储能系统已签署合同的在手订单金额达30亿美元。公司预计,三季度储能出货量2.1—2.3GWh,全年出货量将达7—9GWh,储能业务毛利率持续领跑,成为利润增长的核心引擎。

  此外,晶科能源表示,将继续为今年全年6GWh的出货目标努力,同步推进光储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全球化部署。根据天合光能半年报,该公司在手储能订单规模超过10GWh,且在手订单中海外占比较高。9月中旬,天合光能公告,天合储能分别与中国、拉美、亚太三大区域的三家客户签订了合计2.48GWh的储能产品销售合同,其中拟交付的海外1GWh订单将采用构网型系统。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副秘书长、副研究员岳芬看来,光伏企业涉足储能领域具备天然优势,核心源于三方面支撑:其一,客户群体高度重合——光伏与储能的核心服务对象均为发电企业及大型工业用户,便于光伏企业复用客户资源与市场渠道;其二,需求场景强绑定——储能是新能源消纳的刚性需求,其核心应用之一便是平抑光伏等新能源的发电出力波动,直接提升新能源消纳效率,与光伏产业形成功能互补;其三,技术基础有重叠——两者均需依赖功率变换系统(PCS),光伏企业在相关技术研发、供应链管理等环节可形成协同效应。

  “储能系统能有效解决光伏消纳和电网稳定性问题,两者结合是能源转型的必然选择。”天合光能储能事业部总裁兼光伏产品事业部副总裁杨豹向记者表示,新能源发电全面入市,推动储能从政策配套迈向市场化交易,光储协同更是势不可挡。与此同时,光伏和储能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为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

  平抑新能源电价波动

  光储融合解决了哪些市场痛点,光伏企业布局光储融合应该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

  岳芬分析,在电源侧,随着新能源全电量逐步进入市场,光伏在中午发电高峰期大概率会出现零电价或负电价的情况。当前依托机制电量、机制电价等政策安排,部分省份的光伏项目仍能维持合理收益。但未来若取消这类机制性支撑,光伏项目要么弃电,要么通过配套储能,将中午低电价时段的发电量转移至晚高峰等高电价时段消纳,而这一模式的经济性核心仍取决于峰谷电价差。

  她判断,《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现货市场建设的通知》(简称“136号文”)明确提出“未来适当放宽现货市场限价”。这一政策导向将推动峰谷电价差进一步拉开,光伏配储模式也将在此背景下最大限度释放其经济价值。

  从用户侧看,今年国家层面已相继出台绿电直连、零碳园区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为储能发展开辟了新场景。以绿电直连项目为例,政策明确要求:新能源年自发自用电量占总可用发电量比例不低于60%、占总用电量的比例不低于30%;且需持续提升自发自用比例,目标在2030年前新项目达到不低于35%。

  “高标准的绿电利用要求,将催生对高比例储能系统的配置需求,这为储能产业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同时,出口型企业的降碳合规需求,也将进一步推动其参与绿电直连或零碳园区建设。”岳芬补充道。

  “随着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电网对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储能作为解决光伏发电间歇性、波动性问题的关键手段,与光伏产业深度融合成为必然趋势。”杨豹也向记者提到,应用场景日益多元化,通过微电网、零碳园区、光储充电站等实现光储协同发展已成为行业广泛共识。

  针对高自发自用需求,该负责人举例说,湖北省明确要求,工商业厂房屋顶光伏年度自发自用电量原则上不低于50%,鼓励项目单位通过光储协同等方式提高自发自用比例。

  在杨豹看来,强化技术创新,以及构建技术研发、知识产权、行业标准三位一体相互协同、高质量发展体系,对于光伏企业布局光储业务格外关键。

  “光储系统不是简单的产品,而是整体解决方案。”杨豹说,企业需要借助高水平的技术创新,来满足构网、耐高温、长循环等区域性特殊需求以及多元化市场需求,以天合光能为例,公司今年全面向解决方案进行战略转型,并依托技术优势和产品领先力,为用户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政策驱动型的“强配储”逐步让位于经济性主导,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更加关注项目的实际经济效益,为客户创造真正的高价值。

  穿越周期的关键

  虽然光伏行业还处于周期低谷,主要产品价格仍处低位,行业普遍扭亏为时尚早,但率先布局光储融合业务的企业已经尝到了甜头。

  例如,阳光电源今年上半年业绩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35亿元,同比增长40%,归母净利润77亿元,同比增长56%。公司称,主要盈利贡献来自于光伏逆变器、储能业务等。

  阿特斯也是今年上半年少数几家实现盈利的光伏企业之一,公司业绩韧性主要源于光伏业务的战略取舍与储能第二增长曲线的突破。期内,交付储能系统达3.1GWh(含户用储能),其中,第二季度储能交付量达2.2GWh,环比增长超140%,

  在谈到光储融合业务等差异化优势时,杨豹表示,公司具备全栈技术能力与场景化解决方案,强大的全球本地化服务网络,此外,公司前瞻性开展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布局,系统集成与全球交付也获得权威机构认可。至于经营理念,公司着力通过光储融合提升项目整体收益率,满足市场化需求,例如,在青海打造的“风光储协同治沙”等标杆项目精准满足了客户需求。

  岳芬指出,当前光伏与储能行业均面临激烈竞争,但储能行业头部企业凭借技术、规模优势仍保持着较强的盈利能力,而中小企业则已陷入亏损困境。“当前,无论是单独布局光伏还是储能业务的企业,均在积极拓展综合能源服务、虚拟电厂运营、电力市场交易等延伸业务,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对冲行业周期性波动风险。”

  不过,她也提醒,若企业技术储备不足,或对市场、政策等核心要素理解不深,在当前行业竞争已高度激烈的阶段贸然进入储能领域,短期内恐难以实现盈利。

  “随着光储融合经济性逐步显现,光储融合成为光伏企业打破低价竞争困境的战略方向,光储融合正成为行业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公司通过前瞻布局,展现了储能业务对利润和经营的积极贡献。”杨豹说。

  目前,国内外光储市场出现了一些积极信号。在国内,各省“136号文”配套政策陆续出台,推动大储盈利模式完善,需求驱动由政策强制配储转向经济性主导;特别是在8月,储能系统/EPC招标采购量达到69.4GWh,刷新单月纪录,印证了需求刚性及高增长。

  海外光储市场同样势头向上。阳光电源预计,未来几年全球储能复合增长率保守估计20%,乐观估计可达30%。其中,欧洲市场大储和工商储需求都不错,处于良性竞争状态;美国市场补贴政策2033年才退坡,储能经济性较好;此外,澳洲预计2026年有10GWh的储能需求,增长强劲。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凌辰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