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富翁硬“哭穷”,小米口碑逆转的“诱因”

师天浩观察
Yesterday

文丨辰聪

出品丨师天浩观察(shitianhao01)

2025年9月25日晚,雷军第六次年度演讲不期而至。开场前全网预热已是小米常态化,而这次的预热似乎有点什么不太一样。

“同时供两个孩子上大学。”2025年9月24日,雷军一条微博冲上热搜。网友懵了,千亿身家的雷总,还供不起两个大学生?

直到演讲开场,大家才反应过来,原来“孩子”是造车和造芯,“上大学”是千亿烧钱。这不是幽默,这是降维比喻,是把资本开支翻译成市井焦虑。

(图片来源:微博@雷军)

就像是再说,你一定会供给你的孩子上大学,小米也一定会砸锅卖铁造车搞芯片。

让差异巨大的两者之间产生情绪共鸣,体谅小米的不容易和雷总的难处,这样就形成了企业和消费者的情绪剪刀差,从而被企业收割情绪税。就如同2021年,雷军抖音评论区最高赞:“心疼雷总,买了十台K40支持。”

可是,美食吃多了也会厌倦,再好的营销模板化也会令消费者反感。小米作为横跨手机、汽车、家电三种现金牛的巨型企业,本就是天然的流量聚集池,再加上雷军个人IP的加持,让小米成为了天然的舆情放大器。

四年过去,2025年,同一条视频下面最高赞如今是:“千亿富翁别演偶像剧”。造苦情剧、卖惨、博同情,在舆论多方围猎之下不再现当年之威。各种媒体渲染下的消费者也逐步开始对其脱敏,让小米的营销呈现出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疼痛青年煽情感,缺乏直接影响用户心智的影响力。

同时,近段时间小米自身问题频出,海报里被隐藏的小字、被召回的11万小米SU7、推卸的客服、沉默的公关和维权的用户,都成了天然的流量发酵池。

小米,是被谁盯上了吗?

1

情怀是流量,也是税

1.一帆风顺的雷军

看小说时,总会梦着如果我能穿越当小说男主角,该多好啊。然而看了这么多年小说,也没有哪个平行世界召唤我,却是见证了不少“小说男主角”般的人物,照进了现实。

先说三个时间节点:1999年29岁金山IPO敲钟,2007年手握一个小目标实现财富自由,2010年拿着1.2亿美金天使钱包创业。那时的他已经40岁,却如少年意气风发。这个人就是雷军,一个拿着小说剧本般的风云人物。都说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如今15年悄然而逝,雷军仍然还是聚光灯下最闪耀的那一批存在,不仅其个人精准的走在国家的每一个风口,他所一手打造的小米如今也成了璀璨星河。

真是不羡鸳鸯不羡仙,羡慕雷总每一天。

2.顺境情怀做增量

当我们难以表达一种心境和状态时,会统一称之为情怀。

而消费者,也会愿意为了情怀而埋单。

于是,“消费情怀”成了最隐蔽也最高效的促单方式,它把产品参数转化成情绪共鸣,把价格敏感划入价值认同,一同铸就了企业的生态护城河。也就是说一旦用户把品牌写进自己的青春记忆,复购就不再是比价,而是“为回忆续费”,为“情怀买单”。

2011年,雷军在北京喊出的一句“小米手机,为发烧而生。”,彻底点燃了用户心智,把极客话语权从论坛小众变成大众消费标准,用性价比击穿消费者心理防线,化成用户狂热的消费情绪。

于是,小米1代预售30万台、官网宕机72小时、微博话题破3亿,然而据《财经》杂志测算,当天微博热搜投放成本约120万,小米未否认。

两年后的2013年4月9日“米粉节”,雷军把1999元定价牌现场撕掉,高呼“青春是我们共同的名字”。撕牌动作只有3秒,却相当于一次“情绪降价”。这一举动瞬间拉满用户好感,据小米2013 Q2《用户增长快报》统计,当天小米网新增378万注册用户。后台订单峰值同比翻4倍,服务器再次瘫痪。将营销事件情怀化,让增量不仅体现在销量,更沉淀为品牌可反复触达的私域资产。此后米式营销,多情怀化、故事化,并聚集起了一批又一批忠诚的米粉。

情怀成了拉新的低成本获客,被小米验证为“低成本增量杠杆”,就是小米的天然流量池。

3.困境情怀做存量

顺境看情怀,逆境也看情怀。

遇到瓶颈阶段,雷军“哭穷”做“存量”,让同一批粉丝把同情转化为复购、股价和口碑。

企业通过消费情怀,把经营危机转嫁成“理想主义者的委屈”,让自家用户“心疼”品牌方而不是“吐槽”增加负面舆论,且自家粉丝会主动维护品牌声誉,为品牌争取公关时间。

因此小米不是今天才开始“哭穷”的。

从2015年“小米会不会关门”,到2019年“我失眠了12天”,再到2021年宣布造车,雷军把每一次商业危机,都翻译成了理想主义者的深夜emo。

时间拨回10年前,是小米的“至暗时刻”。

2015-2016小米出货量首次下滑36%,小米内部PPT标题直言《至暗时刻》。但雷军对外演讲“我每天都在想,小米会不会关门”。营造危机时刻,仍在坚守阵地的硬朗形象。小米挤压太多库存所造成的库存压力,也被转译为“雷军也失眠”。通过对内叫“库存”,对外叫“焦虑”,把真实的经营危机加工成“理想主义者的委屈”,进而培养用户对品牌的耐心和同情。上稳住供应链,下让粉丝“再相信一次”。

紧接着,小米手机计划进军高端化,但因用户“性价比”心智受阻。

2019年小米9定价2999元遭批“失去初心”,雷军凌晨自拍视频说:“大家说我变了,我连续12天失眠。”将定价争议转化为个人焦虑,用失眠对用户示弱来对冲品牌用户流失。然而最终结果是,小米9系列全生命周期销量仍破1500万台,根据小米2019年财报显示其中62%来自小米存量用户换机。用户情怀再次发力,不仅保住了用户粉丝群体,还稳住了市场销量。

2021年3月宣布造车,现场PPT只有一页:“我最后一个创业梦想,愿意押上我所有的战绩和声誉。”把商业扩张需要融资的理性决策,打造成“理想主义者再赌一次”的悲剧英雄叙事,既收获了口碑,又收割了流量。

其实把这顺境和困境时的两条时间线拆开,不难发现所谓“一帆风顺”与“哭穷”并不矛盾,底层是同一套叙事逻辑的正反面,用户的“情怀”被企业市场化运作。

正面用来拉新,反面用来固粉。

于是,米式营销“把说不清的价值说成情怀,把说得清的价格说成让利。”消费者以为自己买的是记忆、是理想、是品牌,实际上是企业精心设计的“情绪ROI”。

2

精致的鳄鱼眼泪

每次演讲都是续集,每段“苦情”都是预热,最终都指向“理想很贵,下次一定还要支持。”

1.哭穷是一种产品

六年年度演讲以来同一套底层脚本反复验证,情怀已形成可量化的“情绪ROI”,而是成为一套高度可复制、被内部视为“爆款公式”的顶层设计。核心目的就是把“示弱-共情-升华”变成用户可感知、可转发、可买单的品牌资产。

从2022《永远相信》开始,小米内部传播手册开始流传出现“示弱12分钟”模板。

场内相关团队会先写一份《观众情绪曲线表》,把90 min切成8~10个波段,其中“焦虑/委屈”波段严格控制在12~15 min,用来把现场情绪压到最低,紧接着用3 min的“逆转”把气氛拉到高潮。

如2025《改变》,第30~42 min连续抛出“十周年焦虑、造芯失败、被嘲组装厂”三段混合拳式苦情,随后用“玄戒O1点亮”瞬间拉回高点,现场鼓掌22秒。

说实话了解到这里,我深刻感觉到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实在是太肤浅了,这哪是一场演讲啊,完全就是一场精心打造了话剧。不愧是大厂的专业团队,从顶层设计到框架到实现“情怀”商业化落地变为一套使用手册,太过于不可思议。

这不是演讲,这是市场化的生理级情绪操控。

每一个金句,都是提前写好的剧本。每一次哽咽,都是算法算好的转折点。

具体怎么实现呢,据现场技术台本披露,这一整套“生理级情绪切换”由灯光、音响、视觉三线同步完成。

据了解,当雷军吐出口头禅“难以言说的焦虑”那一刻,灯光Master瞬间把全场照度压到15%,面光全灭,只留两盏2800K暖黄侧逆光描出剪影,大屏环境LED同步降到10%亮度,心跳线动画以30BPM缓缓爬行。

同时,钢琴单音下行在55BPM的低切混响里拉出空腔感,三线一起把观众心率往下拽。0.5秒后,转折词“但是”落地,5600K白光柱灯0.3秒全亮至100%,底鼓+弦乐上升和弦瞬间拉到120BPM,大屏心跳线秒切玄戒O1芯片点亮动画,环境LED同步0→100%快闪后稳态。

亮、白、高饱和的多巴胺信号同时打向视觉与听觉,完成从“暗-冷-低”到“亮-白-高”的无缝衔接,让观众在生理层面欲扬先抑,情绪被精准牵到下一波“技术反转”高潮。

不知道大家看直播或者片段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这一幕,情绪又有没有被现场节奏带着走,现在了解其中逻辑之后心情又如何。

场外,热搜早已预演完毕。

传播团队会把演讲稿切成140字以内的“可截屏段落”,并提前做微博热搜预演。如2025《改变》“五十几岁正是闯的年纪”在彩排时就已买下3个话题词,确保讲完10 min内冲进热搜top10。

雷军演讲里的“卖苦情怀”不是即兴煽情,而是小米品牌部与外部公关公司共用的“峰终定律”模板化产品,先让观众在预设节点感到“疼”,再用技术数据或产品亮点完成“爽”,从而把个人叙事转化为购买冲动和股价利好。

据说每1分钟示弱,必须换3%的直播转化率,每掉1滴眼泪,股价要拉升0.5bp。这不是调侃,是内部KPI。

2.曾经沧海难为水,用户正在脱敏

然而这种手法,正在引起反感。

大量货币流通会通货膨胀,情绪被频繁消费同样也会通货膨胀,你越讲“情怀”,用户越无感,情绪税剪刀差也总有割不动的时候

2025演讲《改变》,观众们开始不买单了。

我心疼雷军的焦虑,谁又来还清我的月供。当情绪税成了流量永动机,再忠诚的米粉也会幡然醒悟。负面情绪的加剧,让米粉对小米产品的安慰“我认为值得”,也悄然成为了网友口中的“大冤种”。

微博话题#苦情怀滚出手机圈#阅读量4.7亿,主持人却是前米粉大V,颇有一种豪门恩怨吃瓜。“千亿富豪别演偶像剧也刷屏弹幕,”近90天“雷军”关键词,负面占比从1.8%飙到23.4%。

演讲之后,当然是小米17的宣发和上市。

小米发布新款手机Xiaomi17 Pro时,却又再一次翻车了。在其宣传海报上,主体部分宣传标语写着“逆光之王”,但细看右下角,又有小字写着“逆光之王是产品设计目标”。

尽管9月29日晚,罗永浩在直播中力挺小米,回应了“小米海报小字”争议。他明确表示,用极小字标注“目标成为”再写“最强”是行业普遍的陋习,并非小米独创。

可为什么被全网攻击的只有小米一家,是谁盯上了小米呢?

3.裂缝是自己裂的

并不是“谁盯上小米”,而是“小米一裂缝,四方就点火”。

小米也并不是“被谁单独盯上”,而是走到如今体量后,自然成为多方利益集团的“公共靶”。友商要抢它的手机份额,抢它的汽车订单,还要抢它的芯片流片产能。除了友商之外,小米流量体,甚至连平台都要抢它的流量,助推舆论传播。

而裂缝是小米产品质量和信任裂缝。

真正把墙推倒的,并不是黑子、水军等,而是是自家产品出了问题。四方势力只是顺势做多或者做空,真正的底层资产:产品、信任、口碑,才是小米产品端和用户端所出现的“裂缝”。

而作为一家科技互联网公司,用户端取决于产品端。因此只要产品端出现可攻击的裂缝,四方就会同时往上扑,看起来就像一场“有组织的围猎”,归根结底是因为小米的质量出现了问题。

作为小米最风口浪尖的产品,小米汽车的前明星产品,小米SU7。自9月19日起,小米召回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生产的部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共计116887辆。据5月公开信息显示,小米SU7系列累计交付量已超过25.8万台,截止发稿前,预估目前SU7系列累计交付量约26万–27万台区间。

这次召回,意味着小米SU7近一半的产品出现了问题。召回原因是部分车辆在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开启的某些情况下,对极端特殊场景的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若驾驶员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增加碰撞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除了正在完成交付被召回的小米SU7,创造大定神话的小米YU7同样风波不断。

先是交付一拖再拖,最长交付预计56周,成为了网友口中的“期车”。再是催用户交付尾款,却不能保证产品交付时间。且客服和公关相互推卸,造成用户对小米对“营销信用”破产,不再相信小米,倒逼用户不得不采用诉讼维权。

被攻击的产品质量和全网抨击的客服态度促成了用户清醒的燃料,可若是裂缝少了,点火的人自然就失业了。

4.不苦情,要煽情

竟然苦情戏没市场了,那就换一个赛道再出发。不苦情了,一起燃起来。

不卖惨,找共情。

雷军在《改变》演讲会上透露陈年做凡客遇到危机后,欠了大约10亿元,还钱就还了整整十年,大约2022年才彻底还清,迅速登上了热搜。当观众对“失眠、掉头发”免疫时,雷军把凡客陈年当成新脚本。

中年人的诚信、担当、东山再起,精准击中另一批情绪刚需。

雷军2025年度演讲后,凡客诚品快速上线了“正是闯的年纪”全棉印花T恤。多款雷军同款产品也迎来热销。据凡客诚品内部人员介绍,该款T恤上线仅一天便售出1827套,部分款式已断货。

3

结语:

“小米,为发烧而生。”点燃了一代极客梦。

自那时起,小米就和米粉构建起了一道远超企业与用户之间的羁绊,情怀就此诞生。

情怀也并不是原罪,但收割是。

随着不断推进的商业化和庞大集团的市场化,情怀成了一种资产,由用户来为产品买单。用户付的是情绪,企业算的却是利润。

不间断的情绪税的收割,让用户与企业之间产生了沟通的阻碍和不理解,造成口碑的急剧下降和信任裂缝。

其实如罗永浩所言,海报加小米是行业常态,这不是什么。

小米也可以在演讲PPT加一行小字:

“本页无情绪税,请放心观看。”

END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