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LED车灯竞速赛:从技术突围到全球分食

每日LED
Yesterday

当智能车灯在夜幕中投射出导航光毯,当像素化尾灯以动态光效传递行车意图,汽车照明已从单纯的安全装置演变为智能交互的视觉神经。这一变革背后,是中国LED车灯产业的集体崛起——2025年上半年,22家国产企业在研发、订单、全球化布局上取得显著进展。行业分析显示,2024年全球汽车照明市场规模约为37.4亿美元,预计未来将保持稳定增长。国产企业在Micro LED、ADB等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逐步打破外资垄断,重构全球竞争格局。

一、底层逻辑:新能源与政策双轮驱动,市场规模持续高增

LED车灯的爆发源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攀升与政策标准完善的双轮驱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1-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962.5万辆和962万辆,同比增长37.3%、36.7%,渗透率突破45.5%。相较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车的单车照明系统价值提升30%-50%——以比亚迪汉为例,其矩阵式LED前灯加贯穿式尾灯组合,成本较传统卤素灯系统高出近2倍,而智能座舱内的Mini LED背光显示屏进一步推高附加值。

政策与标准则为市场划定“加速跑道”。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形成“需求拉动加场景渗透”组合拳;另一方面,GB4599-2024《汽车道路照明装置及系统》于2025年7月实施,整合LED前照灯标准并提高测试要求,倒逼企业技术升级。双重驱动下,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LED车灯市场规模已达457亿元,据行业调研机构预计2025年全球车用LED及车灯市场产值将分别突破34亿美元和357亿美元。

二、产业链突围:从终端到芯片,国产企业的全链路攻坚

LED车灯的竞争本质是产业链的协同作战。2025年上半年,国产企业在终端车灯、封装、芯片、背光模组四大环节全面突破,打破外资主导的传统格局。

数据来源:公开网络及官网

1.终端车灯:头部企业抢占主机厂核心供应链

直接对接整车制造的终端企业,成为国产替代的“先锋队”。从业内媒体披露的上半年进展来看,头部企业已实现“量价齐升”:

  • 星宇股份承接52个车型研发项目、37个项目批产,重点布局DLP投影灯、MicroLED智能前照灯,目标从“部件供应商”转型为“感知+照明+交互”系统集成商,其产品已进入大众、宝马等合资品牌供应链。

  • 安瑞光电三安光电子公司):完成12个新项目定点,不仅稳定供货奇瑞、长安、智界等自主品牌,更通过英国子公司WIPAC拿下宾利、劳斯莱斯阿斯顿马丁的订单,成为首个进入超豪华品牌供应链的国产车灯企业;同时开拓欧洲、中东市场,获得当地造车新势力项目定点。

  • 鸿利智汇新增21个乘用车定点,引入比亚迪零跑、北汽新能源、奇瑞股份等新能源主机厂,长安、东风等核心客户出货额同比提升;旗下谊善车灯在上海车灯展展出2万像素、500流明输出的Micro LED投影车灯,技术对标国际一线。

  • 佛山照明(燎旺事业部):获得6个中高端车型新项目,实现豪华车企品牌“零突破”;车灯事业部新拓展6个模组项目,延伸车灯控制器业务,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9.52%。

  • 得邦照明(维权):新增项目定点近7亿元,加速推进项目量产交付;开拓松下、马瑞利、海拉、零跑、奇瑞等知名零部件企业和车企,客户覆盖国际Tier1,标志着国产车灯从“性价比优势”转向“技术认可”。

2.封装与芯片:关键环节打破进口依赖

如果说终端车灯是“门面”,封装与芯片则是“心脏”。2025年上半年,国产企业在车规级封装、Micro LED芯片领域取得里程碑进展:

封装环节:

  • 国星光电多款车用LED通过AEC-Q102车规认证,应用于车外交互、智能座舱、车外照明;高对比度、高饱满度车外交互显示模组已搭载国内多家主机厂新能源车型,车用Mini LED背光提供定制方案;拟定增募资不超过9.81亿元投向车载器件项目,新增智能车载器件生产线。

  • 晶科电子开发面向自动驾驶(ADS)的指示LED器件、前后灯交互特殊光色LED器件、新一代大功率远近光LED及前灯驱动控制器(LDM);新型显示业务受车载显示带动,上半年收入3.54亿元,同比增长30%。

  • 瑞丰光电车载背光销售收入同比增长86%,积极拓展新客户并取得进展;作为国内SMDLED封装先行者,已通过现代起亚、奇瑞、长城吉利极氪等主机厂审核,进入国际知名Tier1供应链体系。

  • 穗晶光电:上半年车用LED收入6059万元,同比增长241.15%,在整体销售中占比持续提升。

  • 福日电子聚焦中大功率及车载光源产品,形成系统化产品系列,进一步丰富市场供应。

芯片环节:

  • 三安光电:Micro LED芯片与国内外企业深度合作,拓展至车载显示应用;旗下安瑞光电(全资子公司)实现车灯业务营收稳步增长,形成“芯片-车灯”协同优势。

  • 干照光电车载业务在HUD显示领域持续放量,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04%,产品已配套理想L9、小鹏G9等车型。

  • 晶能系企业(晶能光电、晶能半导体):晶能光电构筑“上游大功率LED光源-中游封装-下游应用”完整产业链,晶能半导体负责中游封装环节;晶能微电子(吉利科技旗下)专注新能源功率半导体,虽暂未直接涉足LED芯片,但依托吉利产业布局,为车载电子提供配套支持。

这些突破背后,是国产企业对车规级标准的攻坚——车规LED需通过-40℃~125℃高低温循环、1000小时寿命测试等严苛要求,此前核心技术长期被艾迈斯欧司朗(amsOSRAM)、日亚化学垄断,如今国星、三安、瑞丰等企业的产品已实现性能对标。

3.背光与模组:Mini LED推动车载显示升级

智能座舱的普及,让背光与模组成为新的增长极。2025年上半年,除您提到的翰博高新隆利科技伟时电子(维权)、南极光外,更多企业通过技术升级与客户拓展抢占市场:

  • 翰博高新:重点开发车载背光显示模组市场,开拓奇瑞、东风岚图、开沃、吉利等主机厂TLCM项目,成功导入佛吉亚、宏景等Tier1客户,多个车载新项目顺利开案,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

  • 隆利科技:车载显示及LIPO技术成为核心增长业务,Mini LED技术在车载领域加速渗透并推动量产;产品性能对标高端需求,进一步巩固与主机厂的合作。

  • 伟时电子:上半年营业收入9.77亿元(同比增长9.81%),车载背光显示模组占比超80%;强化蓝光Mini LED背光开发,2024年部分机种实现量产并获汽车OEM厂商认可,逐步打开高端市场。

  • 南极光:从低毛利手机产品全面转型至高毛利车规显示,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盈利能力,贴合车载显示高附加值需求。

  • 奕东电子LED背光模组业务稳定,已导入多家车载显示模组新客户(覆盖知名新能源主机厂);未来重点布局车载背光市场,拓展Tier1客户并开发Mini LED车载背光模组。

  • 宝明科技受益于比亚迪小米蔚来、吉利等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车载显示业务持续提升;超高亮度HUD背光源呈现快速增长,成为细分领域亮点。

  • 联创光电根据市场需求优化背光源产品结构,重点布局车载领域,主导项目逐步量产,整体销量显著提升,形成稳定的车载供应链能力。

  • 蔚蓝锂芯CSP灯珠在车载Mini LED背光领域实现批量出货,为车载显示提供核心元器件支持,填补国产Mini LED背光器件量产空白。

三、技术革命:Micro LED与ADB重构“光的价值”

LED车灯的竞争,正从“亮度比拼”转向“智能交互”,Micro LED、ADB(自适应远光灯)等技术成为破局关键。

1.Micro LED:开启“高像素照明时代”

作为LED技术的下一代方向,Micro LED凭借高亮度、高对比度、长寿命优势,成为豪华车企的“标配新选择”。TrendForce数据显示,2025年大众、保时捷、蔚来、奥迪等车企将在量产车型中搭载MicroLED头灯,而国产企业已提前布局:

  • 鸿利智汇:旗下谊善车灯展示2万像素、500流明输出的Micro LED投影车灯,可实现路面标识投影(如限速提示)、行人警示等交互功能,技术参数对标国际一线品牌。

  • 国星光电:推出万级像素Micro LED数字化车灯光源(像素间距30-40微米),支持动态光效编程与高精度分区控制,适配智能驾驶场景下的“光语交互”(如转向提示、障碍预警)。

2.ADB:从“安全照明”到“智驾协同”

ADB自适应远光灯已成为中端车型的“必争之地”——通过摄像头识别对向车辆、行人,动态遮蔽部分光源,避免眩光的同时保持照明范围。据行业调研机构统计,2024年,标配ADB/AFS(自适应前大灯)的新车占比达38%,预计2025年渗透率将突破45%:

  • 星宇股份:ADB系统已配套大众ID.系列、比亚迪汉EV等车型,支持与NOA导航辅助驾驶联动,可根据路况自动调节照明角度与范围(如高速场景拓宽照明宽度、弯道场景提前照亮弯道内侧)。

  • 光峰科技与法雷奥合作推出ALL-in-ONE激光大灯,集成ADB功能,光源亮度达常规车规级LED的10倍,系统输出光通量提升2倍以上,能耗与体积较传统激光大灯显著优化,适配高端新能源车型需求。

此外,激光大灯、OLED尾灯等技术也在加速渗透——光峰科技的ALPD激光技术可实现10mm×10mm的小尺寸通光口径,适配车企对车灯轻量化、集成化的需求;京东方华灿光电于2025年3月实现Micro LED车灯模组量产,其推出的ADB矩阵式像素大灯单个发光单元集成超40000颗芯片,可实现万级像素动态控制,进一步推动高像素照明普及。

四、竞争格局:本土龙头崛起,外资退守高端

中国LED车灯行业已告别“外资垄断”时代,形成“本土双龙头主导、外资坚守高端、细分企业差异化竞争”的格局。

1.本土双龙头:华域视觉、星宇股份领跑

2024年,华域视觉、星宇股份合计占据超40%市场份额,超越日本小糸、德国海拉成为行业前二。华域视觉依托上汽集团资源,配套大众、通用等合资品牌,同时切入特斯拉蔚来供应链;星宇股份通过深度绑定新能源车企,海外收入占比显著提升。

2.外资企业:技术优势收缩,聚焦豪华品牌

日本小糸、法国法雷奥等传统巨头仍凭借激光大灯、DLP投影灯等技术占据30%以上高端市场,但受国产企业冲击,份额较2023年下降5个百分点。小糸中国区营收下滑,关闭福州工厂,收缩中低端业务。

3.细分企业:差异化突围

南宁燎旺主攻商用车车灯市场,占据国内重卡LED车灯市场领先地位;鸿利智汇聚焦新能源汽车专用照明,成为特斯拉二级供应商;佛山照明通过收购德国企业,获取大众供应链资质。

不过,国产企业仍面临专利壁垒挑战——日欧企业拥有80%以上的核心专利。星宇、华域等企业已加大研发投入,2025年研发费用率预计提升至6%,重点布局Micro LED、ADB的专利突破。

五、未来展望:三重升级构建全球竞争优势

站在2025年的节点,中国LED车灯行业正迎来“技术、功能、产业链”三重升级。

1.技术升级:从“跟跑”到“领跑”

业内分析认为,2026年国产Micro LED像素密度将突破10万像素,成本较2025年再降25%;激光大灯照射距离将大幅提升,与智能驾驶深度协同。

2.功能升级:从“照明工具”到“智能交互载体”

车灯将进一步集成环境感知、生物识别功能——通过光传感器检测路面状况,调整照明模式;车内氛围灯可联动驾驶员心率监测,实现“情绪化光效调节”。ADS自动驾驶标识灯将成为新场景,通过光信号向其他车辆、行人传递自动驾驶状态。

3.产业链升级:全球化布局与国产替代深化

本土企业正加速海外布局——星宇股份在墨西哥建设工厂,贴近北美车企供应链;华域视觉在匈牙利设立研发中心,服务欧洲市场。同时,上游芯片的国产替代持续推进,12英寸硅基Micro LED芯片量产在即,有望将进口依赖度降低。

业内分析预测,2025年下半年车市将迎来复苏,2026年更多先进技术车型落地,带动车用LED市场持续增长。对于国产企业而言,抓住新能源汽车出海红利、突破核心专利壁垒、构建“技术加成本加服务”的综合优势,将是在全球车灯市场中分得更大蛋糕的关键。

(注:本微信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涉及版权方面的问题,请及时后台留言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妥善处理。)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