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OS 6,系统即世界|硬哲学

爱范儿
Oct 10

爱范儿关注“明日产品”,硬哲学栏目试图剥离技术和参数的外衣,探求产品设计中人性的本源。

“真正认真对待软件的人,就应该自己做硬件”,图灵奖获得者亚伦·凯 (Alan Kay) 曾如是说。

这句话在当时是对软件思维的一种挑战——它要求开发者跨越边界,理解硬件的底层逻辑。凯本人在图形界面、面向对象编程等领域的开创性工作,深刻影响了后来的计算设备形态。但他留下的这句名言,并不是在谈技术本身,而是在提醒人们:软件的创造,离不开对承载它的硬件的深刻理解与掌控。

亚伦·凯 图|Aleksandra Szpunar / Netguru

半个世纪之后,凯的观点几乎已成为常识。但如果我们做个思想实验,把这句话反转一下呢?“真正认真对待硬件的人,就应该自己做软件”。

软件与硬件,从来都是相互映照的两面。让人喜欢一款硬件的,往往不是它的参数或材质,而是那层赋予它连贯体验与生命感的软件。

然而,在智能设备硬件性能不断跃升的今天,真正投入心力打磨软件体验的厂商却并不多见。缺少结构紧密、体验优雅的软件,再出色的硬件也难以充分展现潜能。最终,它可能只是性能出众的零件集合,而不是一个有灵魂的整体。

四十多年后,有一家公司依然在践行亚伦·凯的理念——vivo。它持续思考着软硬件结合的边界与方式,而 OriginOS 6,正是这一思考的最新成果。

在 OriginOS 6 上,vivo 尝试以操作系统为媒介,让设备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更接近“真实世界”。光线会随环境而变,图标坠入桌面会泛起细微的涟漪,界面元素似乎拥有呼吸的节奏。Android 与 iOS 这两种系统,在这里并非模仿或拼贴,而是获得了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交融。

如果说 vivo 智能手机是“地球”,那么 OriginOS 6 便是孕育其上的有机世界。它并非为了炫技,而是在尝试回答一个更有趣的问题:当软件被赋予生命感时,硬件是否也能因此变得更有人性?

光影:给系统加上物理法则

Let there be light.

OriginOS 6 最显著的变化,是光进入了系统。不是比喻意义上的“光明”,而是真实可感的光线——环境光、弥散光、边缘光——兼具交互设计意图与视觉审美的综合表现。

系统控件因此更具通透感,按钮按下的瞬间会闪过一道细微的微光。输入锁屏密码时,数字键被瞬时点亮,那种明灭之间的反馈,让操作更有触感。一些重要控件,例如闹钟设置按钮,也在底部融入了弥散光效,以轻柔的方式暗示其在界面中的层级与重要性。

一些系统控件,如“浮动动作按钮”(FAB) 的浮动控件感更强,且呈现弥散光效,向周围界面晕染

更巧妙的是,对“陀螺仪”这一早已习以为常的元器件,OriginOS 6 做出了新的利用:在不同界面中,随着手机轻轻摆动,屏幕会呈现出细微的明暗变化,仿佛光线也随视角而转。

在真实世界里,光的入射角决定了物体的质感。OriginOS 6 将这种物理规律引入屏幕世界,让图标、卡片和控件获得了厚度、层级与光感,成为具有真实存在感的“物体”。

随着手机转动,界面元素周围的光效入射角度发生变化,呈现出光影流转的视觉感受

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全新的锁屏主题“趣味光栅”。

设置最多四张照片作为光栅壁纸后,左右摇晃手机,画面会随角度变化而流动——像小时候收藏的光栅卡片,从不同方向能看到不同图案。静态图片、Live Photo、视频等都可转化为互动壁纸。

我用相机的 AI 换天功能,生成同一场景下午后、傍晚、夜间的三个“版本”,设置为光栅壁纸。每当我轻轻转动手机,光影流转,仿佛时间在掌中缓缓移动。那不是炫技,而是一种把传感器数据转化为感知乐趣的尝试:屏幕里的世界,真的动了起来。

有了光之后,是空间。

OriginOS 6 在界面层级之间加入了渐进式模糊,让屏幕有了纵深感。下拉通知中心或右滑进入负一屏时,背景会自然虚化,焦点始终停留在当前操作上。清晰与朦胧之间的差异,让系统能更直观地区分内容与背景、主与次。

vivo 还重新设计了通知栏的堆叠方式,让来自同一应用的消息以层叠形式归拢,重要内容浮现,次要信息收束。新的控制中心将快捷开关与通知内容合并,减少层级切换,使操作路径更自然。

每一界面层级浮现时,都会为下一层级带来模糊效果,谓之“渐进式模糊”

这些变化的底层逻辑,是一种对系统空间语言的重新定义——“空间体系 2.0”。过去的触屏界面多以灰阶与色彩来表达层级,而今天的硬件算力足以让界面拥有真实的光影、深度与材质。

当用户与系统交互时,屏幕中的元素不再是静态贴图,而是有厚度、有呼吸的对象。纵深、模糊与光影共同构成了新的空间规则,也让扁平化设计走向更立体的方向。

到头来,真实世界从不是光滑的二维界面。光线、层次、反射——这些自然法则在屏幕上重生的方式,不应是简单模拟,而是要找到“和而不同”的平衡:手指触碰即有反应,光线与角度自然呼应。

手指按下去,光亮起来;手机倾斜,画面随之流动;不重要的内容可以被堆叠、在需要时展开——这便是“系统即世界”的第一层含义:用户不再操作一个系统,而是在与一个世界互动。

交互:让界面可以韵律呼吸

系统有了基础的物理法则,也需要生命的节奏。真正的流畅并不只是“快”,而是“对”。

系统在动效优化上选择了“丝滑轻盈,自然舒适”的方向。每一次操作都符合现实世界的运动规律——有惯性、有回弹、有停顿。全局弹簧动效是其基础:拨动开关、拖动音量条、下拉刷新,界面都会“过冲”一点再回弹,像拉伸后的弹簧。

拖动桌面图标时的涟漪效果尤其有趣:图标落下后,周围图标微微外扩再回收,像是石子入水。涟漪范围不大,却让桌面有了生气。

图标拖拽的“涟漪”动效

这种“活性”延续自前代 OriginOS 的原子组件体系。现在,它被进一步扩展至全局,从指纹解锁、充电动画到窗口切换,都遵循同样的动态规律。界面不再是固态的平面,而像液体一样流动。

动效的统一性也更强。打开或退出应用时,图标与窗口会顺势放大、缩小、归位,动作起终点清晰对应,像从书架抽出一本书再放回原位。

比如在 OriginOS 6 上重新设计的原子岛收起展开效果,vivo 的设计理念是采用“帧形变”技术对界面元素的形态进行有机转换,从而表达出元素之间的逻辑关联。并且,物理法则的逻辑同样得到连续,元素之间的拉丝、融合、滴落等形变效果模拟出真实的物理连接。

原子岛展开、收回的动效,在 OriginOS 6 上通过“帧形变”技术重新设计

而我觉得在界面交互上最体现设计团队用意的,莫过于小窗旋转效果。在 OriginOS 6 上,当手机当前处在同屏小窗/画中画模式下,切换横屏竖屏,小窗获得了一个自然移动的动效。

背后,这一新设计利用了视觉连续性原理,通过强调空间连贯性来消除视觉焦点的“断层”,帮助用户保持聚焦,显著提高沉浸感。

当开启小窗并旋转屏幕时,小窗动效会遵循设备旋转的方向

底层的“蓝河流畅引擎”和“超核计算”系统负责协调这一切,使视觉流畅与算力分配达成平衡。但这些技术存在于“无形”——用户不需理解它,只需感受到动作的呼吸感:滑动的阻尼、切换的节奏、回弹的柔韧。

OriginOS 6 在无数细节中让系统变得更有“活性”。这些细节微小,却在累积中构成生命感。流畅的体验能够触发用户潜在的愉悦舒适感——不是因为速度,而是因为节奏。

这是“系统即世界”的第二层含义:世界从不静止,而是“活着”的。

连接:对友好生态打开边界

一个世界如果只有自循环,终将走向封闭。

手机行业这些年的主旋律是“筑高墙”。从系统功能,到配件连接,到充电协议,各家都在修筑自己的生态,让设备之间的壁垒越来越厚,iOS 与 Android 成了两座平行宇宙,设备与设备之间形成孤岛。生态内部的体验顺滑,而跨越边界却步步受限。

这种封闭策略自有商业逻辑,但用户为此付出的代价也在增长——想要流畅体验,就必须被锁进单一生态,生活被技术的边界切割得支离破碎。

但生态和生态之间从来不应该是绝缘的。在真实世界中,我们反而会看到物种之间的交融,催生新的生命。当 iOS 和 Android 不再“强行兼容”,而是真正有机融合,那会是怎样一番图景?

OriginOS 6 选择了另一条路径:拆掉部分墙,让世界重新连通。

新版本的 vivo 互传 app,让此前所有同行所做的“生态破壁”努力都相形见绌。在 OriginOS 6 上,用户可以直接访问、编辑 iPhone 或 iPad 上的照片与视频,修改后自动同步回去。文件不再只是“传输”,而是在两个系统之间共享状态。

在相册应用中利用“跨端随心编”技术,直接对 iPhone 本地照片进行编辑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文件互传,而是让两个系统的数据层发生了交融。但其实所有的技术突破都不如带来的便捷体验更有说服力:你可以直接在一部 Android 手机上打开朋友的 iPhone 相册,为 ta 修图,无需额外应用或中转步骤。

进一步的尝试,是 OriginOS 6 引入的“摇一摇群组分享”功能。

当多个用户同时摇动手机,系统会自动创建一个共享群组——无需登录账号、无需数据流量。创建成功后,用户可在相册、互传或文件管理界面中选择任意数量的照片或视频进行分享,实现无损、极速的大批量传输。

vivo 手机之间可直接拖拽至原子岛发送;而跨系统的分享(如 iOS)则可通过安装“互传”应用实现同样的效果。这种方式的意义不仅在速度或便捷,而在于它将分享重新变成了一种自然的动作:几个人同处一地,轻轻一摇,设备之间就建立起短暂却高效的连接。

双系统打开互传并“摇一摇”,即可快速建群,无损收发文件

跨设备连接的终极形态,是 vivo 的 AI 助理“蓝心小 V”可以对各种智能家居生态实现统一控制。传统的智能家居体验是碎片化的:米家的设备要打开米家 app,HomeKit 的设备要用苹果“家庭”,其他品牌又各有各的入口。而 vivo 的 AI 助理“蓝心小 V”能识别用户的自然语言意图,跨品牌控制家电设备。无论是小米的台灯,还是飞利浦的灯泡,都能被同一句指令调度。

现实生活从不是单一生态的样板间:你可能经常用 iPhone 来拍视频,但用 Android 手机作为主力机;你的智能家居可能由两三种不同的“全家桶”分别组成;你的电脑平板是苹果,但汽车是小鹏……我们使用着不同品牌的设备,也更期待它们像一个整体协作。

按理来说,每个设备都应该主动为你服务,但在彼此封闭的生态下,要记住哪些设备能协同互联,哪些不能,反而成了用户的责任。

归根结底,生活不该迁就技术,而是技术应该服务生活。然而在现实中,商业权衡往往凌驾于用户体验至上,用户难免因为“生态站队”而受到体验和便利性的惩罚。

OriginOS 6 有着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观”。这也是“系统即世界”第三层含义是:外部设备不应是敌人,而应成为可交互的邻居——世界的价值不在孤岛,而在连通。

这样的未来如果想要显化,觉悟不应该只属于 vivo 一家。

意识:当系统开始理解、自生

世界有它的运行规则,也有自我修正的能力。

在 OriginOS 6 上,人工智能将扮演一个更大的“意识”载体,它不只是响应指令,而是理解上下文、串联信息、记住习惯。系统因此从工具变为伙伴。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升级后的全新“小V圈搜 2.0”。在此之前,移动操作系统更多基于截图识别理解内容,而在 OriginOS 6 上,它能识别整屏内容,根据用户圈选的文字或图像做出判断——地址会唤起导航,网购口令能直接跳转,会议信息可一键添加日程。

这个交互逻辑的合理之处在于:它把搜索从一步独立的操作,变成了与系统交互过程中的一种自然延伸。这就像是一个人在他的世界中不断探索,在每一次互动的过程中完成需要的目标,学到新的知识。

小V圈搜 2.0 版,能够根据屏幕上的内容智能推荐下一步操作

这是一种基于语境上下文的高级 AI 代理能力的体现,其实在前一代 OriginOS 5 那个无所不能的原子岛上就有所体现。但 vivo 发现“一键上岛”并没有被充分利用,用户可能更加习惯通过常规入口(例如电源键、长按底部指示条)唤起 AI 功能。于是在 OriginOS 6 上,vivo 继续采取原子岛和圈搜两种交互方式齐头并进的思路,确保在用户最习惯的地方,AI 总是能够准备好并迎接和理解他们。

这种理解能力,也被照片 AI 处理能力延伸到了 vivo 最引以为傲的影像层面。

对于 AI 消除这一早已不新鲜的能力, vivo 觉得还有潜力没有被挖掘。在 OriginOS 6 上,首次实现了对于 Live Photo 的路人消除能力。系统会理解画面元素的运动,以及背景的一致性;用户只需圈选一次,AI 便能自动追踪并生成纯净、且鲜活依旧的动态照片。

在 Live Photos 中智能消除路人和杂物

它还能学习用户的美颜习惯,观察并记录每次手动调整美颜参数的偏好,逐渐理解“你人为的理想自己”是什么样子。几次学习过后,美颜参数会自动匹配个人习惯,几秒钟就能替代长达 5-15分钟的手动精修,而且还能识别好兄弟好闺蜜,都能获得 ta 们的专属美颜效果,真正做到“千人千面”。

在 vivo 看来,AI 不需要替你决定“怎样好看”,而是应该更尊重和学习“你觉得怎样好看”。

其它 OriginOS 6 上的 AI 功能,比如小 V 记忆知识库、代接电话助手、文件智能重命名等等,都延续同一个逻辑:AI 的优势不在于替代,而是在于学习,学习你的使用模式,然后帮助你减少手动操作的步骤和精力耗费。这些功能单独看都不算革命性,但它们指出的方向不能更清晰:一个优秀的系统 AI 功能,不再被动等待指令,而是主动理解语境,并在合适的时候无缝嵌入。它的存在感轻微,却能在恰当的时刻伸出援手,如飞鸿踏雪泥。

这是“系统即世界”的第四层含义:世界的意识不在喧哗中诞生,而在持续的自我改进中显现。

在智能设备的漫长演化中,人们最终总会回到最质朴的问题:技术为何存在?

OriginOS 6 的答案是——让系统更像世界。

它用光影与空间重构了视觉秩序,用动效赋予系统生命节奏,用连接打破边界,用 AI 带来自我理解的可能。和前一代系统相比,它并不追求惊艳式的革新,而是保持了一种稳健的延续性,并在细节里让“系统即世界”的理念更加坚实。

OriginOS 6 的使用体验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流畅”:解锁的起落有如呼吸, 界面之间井然有序的层次感,动效的连贯性,跨设备传输内容的“即拿即走”。这是一种“零思考成本”的秩序感——界面让路于注意力,让注意力让路于意图。

更重要的是,这套系统既不否认 iOS 的存在,也不盲从于“一切 iPhone 所做的都是对的”这一歪理。它所做的,是承认 iPhone 是个好手机,它的用户值得争取。vivo 选择与之对话,而不是对立,更不是镜像。

究其根本,一个世界不应该由一家厂商独筑。若想让“系统即世界”成为行业的常态而非个例,软硬件厂商需要共同向着开放的方向下注:减少无意义的差异化和封闭,允许并尊重跨生态的互通。唯有开放、互通与尊重,才能让软硬件共同构成一个有生命力的整体。

这也回应了亚伦·凯的那句话:真正的好系统,不只是运行在硬件上的软件,而是一个自洽、有秩序、有邻里的世界。

OriginOS 6 所指向的,是这样的起点——一个从掌中出发、延展向更大世界的系统。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