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硬折扣”超市火了

新华网
Oct 11

新华网财经观察丨线下“硬折扣”超市火了

“十一”假期期间,家住北京市石景山区的王阿姨发现小区附近新开了一家折扣超市。她常买的牛奶比网购还便宜,生产日期也很新鲜;货架上的鸡蛋、果蔬价格更是亲民,让她忍不住多买了几样。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这类主打平价的超市正更多出现在街头巷尾。它们不同于传统超市阶段性的“特价促销”,也区别于依赖临期、尾货的“软折扣”,而是通过重构供应链、压缩中间环节、优化运营效率,实现“天天低价”的“硬折扣”。

1

谁在入局?

互联网企业的加入,让“硬折扣”业态热度持续攀升。9月30日,阿里系盒马旗下平价社区超市“超盒算NB”迎来新一轮开店潮,13家门店同日亮相,截至9月末,门店总数已接近330家。同一天,美团旗下硬折扣品牌“快乐猴”在杭州开出第3家门店,单店商品约1200种,其中自有品牌超过300种。京东旗下的京东折扣超市则走“大店+多品类”路线,其位于河北涿州的单店营业面积达5000平方米,商品数量超过5000种,主打家庭一站式采购。9月25日,河北固安的京东折扣超市开门迎客,这是京东自8月以来在全国开出的第6家门店。

9月26日,北京某“硬折扣”超市与电商平台的同品牌、同规格牛奶价格对比图。(陈凯茵 制作)

区域商超也在加速转型。物美在北京已开出8家“物美超值”门店,单店商品控制在1300种以内,其中六成以上为自有品牌。9月26日,中百集团(维权)在湖北武汉及黄石等核心区域同时开出51家“硬折扣”店,单店商品数量由3000多种缩减至约1400种,整体降价幅度达20%。

事实上,“硬折扣”在海外一些地方并不是新鲜事物,例如德国零售品牌奥乐齐(ALDI)早在1913年创立,运营已超百年。2019年进入中国市场后,奥乐齐在上海、江苏等地布局,截至今年已开出77家门店。

在部分地区,“硬折扣”超市品牌也逐步形成规模。湖南品牌乐尔乐自2011年创立以来,门店数已突破千家;起源于天津的“爱折扣”在山西、河南、河北、安徽等地开出约50家门店;深耕重庆市场的“条码批发部”则已布局约200家门店。

2

为何火了?

18.9元一盒的进口冰鲜三文鱼,16.9元一只的奥尔良烤鸡,16.9元一公斤的西梅还附带甜度检测……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的“快乐猴”超市货架前,来选购商品的消费者络绎不绝。

消费者的需求正在悄然转变。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调查显示,2025年“性价比”依然位居关注榜首,但“高品质”的关注度增幅更快,消费正从“性价比”向“质价比”升级。

消费关注重点分布(

图表来源: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5年度“共筑满意消费”消费维权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年主题调查报告)

“‘硬折扣’超市的走热,本质上契合了消费者对‘质价比’的需求。”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指出。

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李鸣涛认为,“‘硬折扣’超市的出现解决了两大消费痛点:一是消费者能够在一个门店内买到低价且品质有保障的日常消费品;二是购物时可以直接感知商品,从而弥补线上消费体验的不足。”

竞争压力同样在促使企业寻找新的出路。受访专家表示,传统商超正面临多重挑战:租金、人力成本不断上涨,线上电商和社区团购分流严重,毛利率触顶等压力显现。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数据显示,2024年超市Top100企业销售规模约9000亿元,同比仅增长0.3%,而门店总数减少2750家,降幅达9.8%。“硬折扣”超市成为一些传统商超寻求突围的一条路径。

10月7日,北京某“硬折扣”超市内,顾客在自助机结账。新华网记者 陈凯茵 摄

李鸣涛认为,对于电商平台而言,在线上流量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寻找增量市场已成为必然选择,其中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拓展线下新增用户是重要方向。

“布局‘硬折扣’超市,可以借助电商平台的品牌背书增强消费者信任,同时利用其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和自有品牌优势提升供给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能形成线下流量反哺线上的附加价值。”李鸣涛说。

3

何以低价?

“硬折扣”商品之所以能卖出低价,并非压缩了生产成本,而是在营销、流通等环节大幅“瘦身”。

受访专家表示,“硬折扣”的低价源于对供应链、商品结构和运营模式的系统性重构。

10月7日,北京某“硬折扣”超市内,顾客正在选购商品。新华网记者 陈凯茵 摄

在供应链环节,“硬折扣”商店通常通过源头直采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张毅认为,“硬折扣”整体上是“深度参与上游,从商品开发甚至生产就介入,传统经销商和大量营销费用几乎都省掉,因此能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实现低价不低质”。

在商品结构上,“硬折扣”超市普遍采用精简SKU(库存控制的最小可用单位,通常指一款商品)的策略,相较于传统大卖场动辄上万个的SKU,其单店SKU通常控制在1000~2000个之间。李鸣涛表示:“有限的SKU带来更大的采购量,从而形成价格优势。同时在选址、装修、人员配备等方面压缩运营成本,整体效率更高。”

9月23日,北京某“硬折扣”超市内的自营品牌商品。新华网记者 闫雨昕 摄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不少“硬折扣”超市均推出了自有品牌。李鸣涛认为,加大自有品牌商品比例,企业能够直接掌控上游供应链,减少中间环节,“从原料、生产到定价都能优化,不仅提升效率,也提高利润率。”

有受访专家指出,尽管“硬折扣”发展势头强劲,但在快速扩张过程中,供应链稳定性、品质一致性及同质化等问题也随之而来。能否突破这些瓶颈,将决定其能否从“短期风口”转向“长期主流”。

张毅则对该业态持乐观态度。他认为,“硬折扣”具有强大的潜在生命力,将吸引更多企业进入,推动零售行业发展。“未来‘硬折扣’有望成为零售的新主流业态,但前提是解决供应链管理、品质监管及创新等问题。”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