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银(UBS.US)清零AT1遭法理质疑! 瑞士法院为瑞信AT1债券索赔敞开大门

智通财经
Oct 14

智通财经APP获悉,一项瑞士法院的重要裁决,为那些在瑞士银行业巨头瑞银集团(UBS Group AG)以政府撮合的大型收购交易救助瑞信(Credit Suisse)时其投资被清零的瑞信债券长期持有人带来了新的希望。

原告方约3,000名投资者主张,2023年3月作出的将165亿瑞士法郎(大约205亿美元)额外一级资本(AT1)债券减记的政令违法,应予撤销,并应将该减记予以恢复确认。

瑞士联邦行政法院于10月1日就其中一宗作为“测试案件”的诉讼作出裁决,并在周二发布的公告中表示,法院支持上述原告的上诉权并支持撤销该政令。

但是法院表示,其尚未就“全面恢复”请求作出正式决定,且在关于撤销政令的决定最终生效之前,其他的案件现在暂停审理。这意味着任何实际赔偿可能需要数年时间。

在救助瑞信的过程中将AT1债券资产清零,是瑞士政府应对该国第二大银行业流动性危机的举措中一项高度争议的内容,因为通常应先由股东吸收损失而非债券持有人。瑞士政府和瑞士金融监管机构 Finma 当时辩称,投资者们应当知悉债券“细则”中包含的条件。

瑞银拒绝置评。消息传出后,瑞银股价下跌,于苏黎世时间下午3:00在瑞士股市下跌3%至31.45瑞士法郎(39.1美元)。在美股,瑞银美股ADR(UBS.US)交易价格在美股开盘之后下跌超2%。

在法院裁决公布后,与AT1类型债券相关的索赔价格则迅速上涨。

三位看到报价的人士称,有交易商愿意以每美元基础上最多22美分的价格买入这些索赔资产,而在法院公告之前的最后报价约为12美分。

自被清零以来,瑞信 AT1 不再被视为具有应付息票且瑞银需遵守条款的“证券资产”。相反,交易商和投资者们交易的是对任何潜在赔付的索赔,或在其未来重新获得“证券”地位时对债券本身的交易。

换句话说,瑞信的AT1债券被“清零”后,不再是正常的债券证券(没有付息、也没有 UBS 需遵守的债券条款),市场上现在交易的主要是对未来可能赔付的“索赔权”,以及万一法院恢复其“证券”身份后再交易的那些债券本身。

作出作为瑞信救助一部分减记决定的Finma、瑞士政府以及瑞士国家银行,能够就该裁决向瑞士联邦最高法院提出上诉。

关于瑞银最终需要持有多少额外资本以及关于AT1债券的索赔诉讼,一直在某种程度上压制着瑞银股价。投资者们普遍担心该行的派息可能因此受损,但即便如此,在美股交易市场,瑞银ADR价格今年以来涨超35%大幅跑赢标普500指数。自今年以来,瑞银美股ADR可谓屡创历史新高,若关于CET1与AT1的不确定性有所降温,瑞银股价表现或将更加强劲。

撤销而非恢复

该决定为数量达数百件的索赔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目前该政令只是被撤销,而非被“全面恢复”,因此任何赔偿的时间安排或由谁支付仍不明朗。

首先,他们将不得不等待 Finma、瑞士国家银行和瑞士政府很可能向最高法院提出的上诉。其次,他们还必须争取一项关于“恢复”该政令的法院裁决,而这项法院裁决在面对任何上诉时也必须经由该国最高法院维持。也就是说,即便第一关赢了,投资者们还要再拿到一纸法院判决,把减记的实质后果“推翻/恢复”(reversed)——比如恢复债券性质或确认应赔付。这个“恢复/推翻”的判决,同样会被对方上诉,最终也必须由最高法院维持,才会生效执行。

法院在裁决中表示:“债券持有人的财产权受到了严重干涉,这本应需要一个明确且正式的法律依据。但并不存在这样的依据。”

法院还称,Finma和政府援引以反对原告上诉权的瑞士银行法中的条款,“过于模糊,无法在合法性原则下被用来注销第三方权利”。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