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水潭启动全球发售:2024年盈利后2025年上半年再转亏 老股东高盛上市前浮盈50%离场 发行估值远超可比公司

新浪证券
Oct 14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出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喜乐

      聚水潭于2025年10月13日启动全球发售,预计于10月21日正式挂牌。公司本次采用定价发行模式,发行价定为30.60港元/股,基础发行股数约6817万股,对应发行规模20.9亿港元,上市后市值将达130亿港元;若全额行使发售量调整权及超额配售选择权,发行规模将进一步增至27.6亿港元。根据公司招股书,本次募集资金净额的55%将用于研发、25%用于销售与营销、10%用于战略投资、10%用于一般公司用途。发行机制方面,公司本次采用机制B,即香港公开发售比例为10%。

      历经2023年6月、2024年3月、2024年11月、2025年5月四次递表冲击后,聚水潭终于在2025年10月启动全球发售,这一时间点恰好踩在“2025年底前完成上市”的对赌协议节点上,明显带着为满足对赌要求而冲刺的紧迫性。但这种为赶节点的“冲刺式”上市,不禁让人质疑:公司是否已充分做好迎接资本市场检验的准备?从当前暴露的问题来看,答案或许并不乐观——盈利端,2024年账面扭亏依赖递延所得税等非经常性因素,实质盈利能力尚未稳固,2025年上半年又因优先股调整再度亏损,稳定性明显不足;估值端,130亿港元市值对应的市盈率、市销率均远超港股SaaS行业平均水平,高企的估值缺乏足够基本面支撑;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市临门一脚前,老股东高盛不仅未参与保荐,反而通过股份回购彻底退出,这一动作进一步放大了市场对公司前景的担忧。

      三家老股东作为基石投资者参与IPO 无一家外资长线及产业投资者参与

      作为一家深耕电商SaaS ERP领域的企业,聚水潭的发展轨迹与行业周期紧密绑定。公司成立于2014年,最初以电商SaaS ERP为核心切入市场,凭借产品与服务快速打开局面;随着客户需求升级,如今已拓展为集多种商家服务于一体的SaaS协同平台,业务覆盖多平台订单管理、库存协同、业财一体化等核心场景。

      从本次IPO发行方案来看,聚水潭为夯实发行基础,公司累计引入13家基石投资者,每位基石投资者均认购1000万美元,合计认购金额1.3亿美元,对应认购股数3306.29万股,占基础发行规模的48.5%。其中基石投资者包括蓝湖资本、纪源资本、红杉资本三家老股东;汇添富基金、景林、高毅、磐泽等国内知名机构;以及Dymon Asia、Fourier Capital、Jain Global等海外投资者。对比近期港股IPO项目,虽然公司在基石投资者数量、基石投资者占比等方面较为突出,但是基石阵容缺少产业投资方及外资长线基金。此外,三家老股东的参与也一定程度上说明,公司基本面及未来增长潜力或未能成功说服更多的新投资者参与。整体来看,公司基石投资者结构的多样性仍有提升空间。

      2024年全年盈利全靠递延所得税扭转 2025年上半年再度转为亏损

      财务方面,2022-2024年公司收入分别为5.2亿元、7.0亿元、9.1亿元,三年复合增速31.9%,展现出一定增长韧性;但2025年上半年收入5.2亿元,同比增速降至24.4%,增长动能有所减弱。盈利端,公司成立10年后终于在2024年实现账面扭亏——2022-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5.1亿元、-4.9亿元、0.1亿元,但2024年盈利主要依赖约9000万元的递延所得税贡献:若剔除该因素,2024年公司除所得税前仍亏损约8000万元,实质盈利能力尚未稳固。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经营收益2.7亿元,但受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亏损调整影响,整体净亏损0.4亿元。整体来看,虽然公司在收入端有较明显的增速,但是盈利端的表现尚不稳定,且仍然有一些“非常事项”影响最终的盈利水平。虽然随着上市后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亏损清零,公司会减少一定的亏损压力,但是在经营端公司能否保持盈利,仍需拭目以待。

      130亿港元市值较C轮融资翻倍 TTM市销率高达14倍远超可比公司

      从融资历程来看,聚水潭曾受益于电商SaaS赛道的爆发期实现估值快速增长,但此次IPO的估值水平仍需结合行业环境与公司基本面审视。2015-2020年,公司累计完成7轮融资,估值从天使轮的830万元人民币飙升至C轮的60亿元人民币,6年内翻超70倍,这一增长主要依托当时电商SaaS行业的高速扩张:根据2020年收入水平(2.9亿元人民币),公司C轮估值竟高达20倍2020年PS。但2020年后,随着行业热度降温,公司未再进行新融资,且SaaS行业整体估值水平明显回落。然而此次港股IPO,其估值跃升至130亿港元,较C轮的60亿元人民币(按当前汇率折算约65.7亿港元)翻近2倍,而间隔五年间,尽管公司业务规模有所扩大,但在SaaS行业景气度回落的背景下,这一估值跃升能否得到基本面支撑?

      本次公司IPO市值对应的2024年市盈率高达1175倍,显著畸高。市销率方面,2024年为15.7倍,远超港股SaaS公司7.6倍的平均水平,TTM市销率14.1倍也高于行业7.7倍的均值。即便是港股SaaS龙头金蝶国际,其590亿港元市值对应的2024年市销率仅10.3倍、TTM市销率9.8倍,仍显著低于聚水潭的市销率。叠加IPO未预留足够估值安全垫,公司上市后面临破发的可能性已成为市场普遍担忧。

      高盛曾参与C轮融资却未担任保荐人 并已于2025年5月带着50%浮盈离场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公司C轮融资的参与者,高盛的退出动作也为本次IPO增添了一丝不确定性。2020年高盛参与聚水潭C轮融资,通常这类投资是投行争取后续IPO保荐人角色的常见布局,但2023年6月公司首次递表时,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摩根大通,高盛并未进入保荐人行列。更关键的是,根据最新招股书披露,聚水潭已回购高盛在C轮投资的全部股份,回购价为原购买价的150%,合计约7560万美元(按C轮后每年10%利率计算)。在上市临门一脚前,作为更了解公司经营状况与行业趋势的老股东,高盛的退出是否源于对公司上市后表现的担忧?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公司观察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