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认怂,救不了西贝

蓝鲸财经
Oct 16

文|沥金

西贝降价了,生意似乎变好了?

不仅菜品全线降价20%-40%,还免费发放高额代金券,同时改换门头logo和标语——面对之前舆情危机,西贝这波操作实实在在的提振了销量。

但如果细看数据,会发现问题没有这么简单。

销量虽然上去了,但客单价却下去了,超过六成的新客流只用代金券消费。曾经稳坐中高端餐饮连锁领导地位的西贝,正在以降价换销量,亲手稀释自己多年积累的品牌质感。

复盘全局,西贝真正的危机并不是用了预制菜,而是一连串节奏混乱的自杀式公关,降价就是它最近打出的最大昏招。

西贝的一连串出招,为什么是自杀式公关?它自己亲手打破了高质高价的招牌,品牌溢价还能找回吗?预制菜的争议,究竟是企业之过,还是整个行业必须面对的拷问?

西贝门店图 来源:网络

独占生态位,才能卖得贵

西贝之所以能卖得贵,并不是所谓的“质次价高”,而是精准满足了中产人群逛商场时带娃就餐需求的结果。

在周末的商场餐饮楼层观察半小时,会看到大量疲惫的父母推着婴儿车,带着活泼好动的孩子,面对众多餐厅难以抉择。西贝醒目的红白格桌布、明亮的开放式厨房和承诺“25分钟上齐一桌菜”的保证,成为了他们最安全的选择。

西贝卖得贵不仅仅是因为地段、亲子需求等带来的额外成本,本身也是一种对品质的背书。

它贩卖的从来不只是食物,而是一套完整的家庭用餐解决方案。现在主动降价,无疑是自砸招牌,告诉消费者自己“不值得”。

中产消费者为何愿意支付溢价?因为购买的从来不是食材本身,而是其背后代表的明厨亮灶、儿童友好与品质安心的承诺。

降价,尤其是在舆论压力下的被动降价,相当于单方面篡改了这份心理契约,主动向市场承认之前提供的体验,配不上那个价格。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西贝正在将自己拖入一场无法取胜的竞争。

一旦踏上降价之路,它便从自己精心打造的家庭品质餐饮神坛跌落,被迫与大众快餐品牌在同一维度拼杀价格。

消费者会自然而然地开始重新审视,除去“带娃食堂”的场景光环,西贝的产品本身究竟还剩下多少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西贝代金券 来源:网络

屈从公众情绪,自杀式公关

更进一步来看,西贝自杀式公关的最大问题,在于它放弃了最基本的商业理性,屈从于公众的情绪。

认错和屈从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是带着理解和谦卑的倾听,后者则是一种恐慌性的、完全被情绪牵制的被动反应。

这一点从这一轮事件的起点就能看出来,导致西贝上热搜的不是罗永浩的吐槽,而是西贝自己的对抗性姿态。

罗永浩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只是一种消费者对就餐体验的不满。显而易见,一家餐饮品牌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群的所有要求,有人差评再正常不过,但创始人贾国龙却选择直接掏出各种文件,反复强调“我们合规”,甚至扬言要起诉。

将法律合规性置于消费者感受之上,西贝试图用合规证明合理,却忽略了消费者最朴素的感受。

公众对预制菜的看法,无关规范和事实,更多是一种情绪。

预制菜在餐饮行业的使用增加是不可逆的趋势,如何定价又是综合了品牌、营销、人群、地段等各种因素的结果,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很难单纯用体感来评判高低。

西贝以为公开自己符合规范的供应链和餐饮加工流程,就能消除公众的质疑,反而因为不符合公众对餐饮行业的想象而激发了更大的对立情绪。

硬刚策略失败后,西贝又迅速转向了另一个极端,开始情感绑架。

奇文《7岁的毛毛:我以为自己再也吃不到西贝了》一出,引发了全网群嘲。

更令人困惑的是,西贝随后又抛出一系列魔幻故事。有顾客声称“不吃饭,也要给西贝充1000块”,有年轻人喊出“我跟西贝同生死”,甚至有视频讲述“我给大爷一碗汤,大爷要送我北京一套房”的离奇桥段。

包括这一轮降价,表面上看是想吸引更多消费者见证西贝的变化,实际上是对公众情绪的应激,反而证实了消费者对西贝品牌价值的质疑。

西贝仿佛陷入了一种魔性循环,从硬刚到底到煽情催泪,每一步都精准地踩在了公众情绪的反面。

西贝释放出的公关信息 来源:网络

东山再起,前提是苟住缓过气

坦率讲,西贝遇到的这一轮困境,外因是当下公众对于预制菜的抵触情绪,内因是不专业的公关,经营上反而没什么问题。

如果对西贝的供应链做个穿透研究,会发现这些企业本身就支撑了国内餐饮界的半壁江山。比如提供水产品预制加工的浙江浔味堂,它同时也是海底捞、外婆家、盒马等众多知名品牌的服务商。

这套由顶级供应商组成的网络,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尤其是这里面也不乏西贝自己旗下的供应链企业,它们本身也有对外业务,即便西贝门店业务出现短期波动,凭借其多元化的客户基础,维持稳定并不难。

更不用说,西贝还成立了自有子公司生产定制产品和专用食材,并建立自己的专属牧场和有机基地。西贝开在各大商场的门店,本质上已成为其供应链产品的展示窗口和销售渠道。

在内蒙古武川,西贝拥有12万亩有机莜麦基地;在全国,它布局了华北、华东、华南、泰安四个中央厨房。

这些投入巨大的基础设施,需要规模效应来摊薄成本,西贝门店只是这些产品的消化渠道之一。

除了供应链,西贝经营的基础,还在于支撑那几百家门店的合伙人、团队、经验和知识。他们才是西贝品牌最核心、最值钱的资产。

就像前面说的,西贝是靠精准满足细分人群需求占住的生态位,只要人群还在、需求还在,西贝就永远有缓过来的机会。

前提是别整大活儿了,苟住这一时,缓过这口气。

<sider-quick-compose-btn dir="ltr" style="display:contents; box-sizing:border-box"></sider-quick-compose-btn>

沥金点评

西贝这回降价求生,是试图用短期流量挽回长期的品牌价值。

这之所以是个昏招,短期内客单价下调容易,再想涨回去就难了,另一方面也在于,品牌放弃了基本的商业理性,转而去迎合情绪,反而变成了某种恶性循环。

但西贝的经营远未到终局,它背后纵横交错的供应链网络与深耕多年的团队和经验,是它最深厚的生命线,也是中国餐饮工业化进程的缩影。

只要中产家庭“带娃吃饭”的痛点仍在,只要商场餐饮的生态位尚存,西贝便拥有重振旗鼓的土壤。

眼下西贝最需要的,不是继续在降价与煽情间左右摇摆,而是回归商业常识的冷静与定力:停止自我感动的悲情叙事,戒除对流量数据的短期依赖,重新审视那套曾让它成功的“家庭餐饮解决方案”的真正价值。

伤筋动骨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慌乱中,忘了自己究竟因何而崛起。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