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lulemon劲敌”Alo还没开进中国,仿品已经满大街了

蓝鲸财经
Oct 20

蓝鲸新闻10月20日讯(记者 汤诗韵)被誉“中产三宝”之一的Lululemon好像有点过气了。去年开始,美国小众瑜伽服品牌Alo Yoga取代前者加速渗透北美富家女的衣柜,成为洛杉矶街头最红的运动品牌。

在国内,Alo虽然还未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但其产品已经从小红书火到了村里边。你有没有在大街上见过胸前背后印着大大“alo”字母的T恤背心?它们的泛滥程度甚至隐隐赶上各类minmin、niuniu。

“中产新宠”Alo,39块9的仿款遍布电商与街头

Alo被誉为“白女新宠”,因其时尚个性的设计出圈。它的服装产品定价区间与Lululemon大致相同,部分甚至稍贵。比如Alo的热门瑜伽裤标价134美元(约合人民币954元),运动背心售价88美元(约合人民币626元)。

一些数据可以佐证Alo的惊人增速,2020-2022年的三年间其年收入增长了5倍。截至2024年,Alo年收入稳定在10亿美元左右(约合人民币71亿元)。

国内社交媒体上,Alo的讨论热度和出现频率也在持续攀升。它火到什么程度呢?相当一部分人在知道这个品牌之前,已经穿上了Alo同款。

在各电商平台以关键词搜索,你能看到各类包含“alo”名称的服装店铺,相当一部分店家宣称自己是正品代购、官方授权。然而这其中大多数产品的定价都远低于正品,部分促销款甚至低至9块9。以某款售价39.9元的Alo仿款T恤来说,页面显示其已售出超万件。

第三方数据显示,某电商平台最近30天售出Alo品牌产品累计近千万元。这其中的真假难以辨别,更别提那些未计入统计的“ola”和“olo”了。

除了Alo本身有的款式,部分店铺还会结合品牌风格创造性地设计出一些新款式。不少消费者拿着网图去海淘或代购时,常常遗憾地发现根本就没有这一款。

由于品牌官方迟迟未进入官方市场,大量白牌商家率先嗅到商机。不过针对Alo的仿制,国内目前尚未形成类似“台州鸟”的生产聚集地和成熟产业链。

行业人士告诉蓝鲸记者,瑜伽服这个品类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技术壁垒,许多品牌宣称的专利面料对于业内而言“不是难事”。影响一个品牌是否会火的可能不是功能面料——关键在于,品牌认为它的“核心卖点是什么”。

被视作“Lululemon劲敌”,但两者方向客群并不一致

Alo的核心卖点是什么呢?这个成立于2007年品牌早年一直不温不火,直到前些年频繁出现在Kendall Jenner、Hailey Bieber、Kylie Jenner等明星名人的出街日常照中。随后该品牌又合作签约了Kendall Jenner、BLACKPINK成员金智秀(Jisoo)、aespa成员宁艺卓等名人偶像。

明星效应影响下,Alo迅速俘获了欧美中产消费者的欢心。

Alo官网将明星名人的穿搭照直接链接到产品

人们评价Alo市场盛况时,常常会提到Lululemon。两者目标客群的确相似,都是热爱时尚、运动、对价格不敏感的中产消费者。根据Bernstein发布的报告,全美范围内大约84%的Alo Yoga门店都位于Lululemon 门店直径1公里的范围内。既有点“Lulu栽树Alo乘凉”的意思,也算得上是贴身热搏。

不过仔细对比就会发现,Lululemon更注重性能,而Alo则强调美学。后者将产品品类扩展至瑜伽运动之外,并用类似快时尚的模式高频推出新颜色新款式,着力打造时尚单品。

两者官方社交账号风格对比

《福布斯》的文章形容得相当精准——Alo的很多款式并不一定适合健身,相反它们会给人一种刚从健身房出来的错觉(但实际上并没有去过)。“Alo经常融入一些设计元素,让服装更具时尚感和前卫感,比如带吊袜带的背心和束身衣夹克——这些元素可能不适合剧烈运动,但绝对能彰显你的时尚品味。”

就像始祖鸟当初的流行一样,它更多是一种审美、品味和财富的象征。穿上肯豆都喜欢的Alo,消费者好像距离那种健康时尚的生活也近了一步。

因此,Alo首席执行官Danny Harris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直言,“我真的认为 Alo 更像特斯拉,而其他公司则是福特、克莱斯勒和通用汽车。”

Alo的野心远在瑜伽之外,后续入华发展会顺利吗?

品牌定位如此,Alo显然不会只干“卖衣服”这件事。

回到Alo的命名上来——其名称取自于Air(空气)、Land(大地)和Ocean(海洋),Alo创始人将尊重环境视为品牌的核心价值。品牌行为围绕传播正念、鼓励健康生活、创造社群这三大目标展开。因此,Alo更想做的是一个生活方式品牌。

围绕其核心价值观和品牌理念,Alo陆续推出了护肤线Alo Glow System和营养补剂品牌Alo Wellness,还在纽约开设了素食餐厅Sutra。2025年,Alo推出定价在1200至3600美元之间(约合人民币8500-26000元)的包包,直接对标传统奢牌。同时发售的还有一系列心念水晶吊坠,体现品牌主张的正念及手袋的差异化。

有意思的是,尽管Alo的全球门店数量已增至百余家,它至今没有正式进入中国市场。2024年,Alo拓展至亚太市场并先后把店开在曼谷、首尔,其门店还被许多旅游攻略列为热门打卡地。这类“环中国开店”的布局,看起来更像是一种铺垫和试探。此外有市场消息传出,Alo今年将在上海开设中国线下首店。

Alo的入华之旅会顺利吗?有业内人士直言,品牌火起来不简单,但持续走红才是真本事。Alo进入中国市场所面临的竞争局面和行业环境也相对复杂。

一方面,包括瑜伽服在内的运动休闲市场竞争激烈。当一些人感概Alo取代Lululemon时,Vuori、MAIA ACTIVE等品牌也逐渐呈现出“新贵”之势。另一方面,关于Alo正品质量的吐槽并不鲜见,泛滥的假货仿款也会影响其稀缺性。一旦高端形象被山寨拖垮,再想挽回中产的心就难了。

从短期看,Alo的社交热度和审美红利仍有空间;长期而言,若能在产品创新、渠道控制和用户体验上夯实基础,未必不能从网红走向长红。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让消费者为品牌内核买单——而不只是 logo。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