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行长刘珺:可持续发展是跨学科命题,技术创新需应对新挑战

金融一线
Oct 17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专题: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首届绿色产业与可持续消费博览会

  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于10月16日-18日在上海市黄浦区世博园区召开。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刘珺出席大会并表示,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学命题,更是跨学科综合命题与系统命题。

  刘珺指出,真正有效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并非基于单一的经济学手段,尤其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上,更大部分的贡献可能来自于材料学、物理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交叉领域的突破,以及对存量产业进行新技术的适用和改造,如果没有这些技术突破,可持续发展目标将始终遥不可及。

  刘珺表示,通过技术的创新变革,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需付出的当期成本可以大幅降低,现有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能够维持甚至改善,各国的利益和诉求之间的鸿沟有望得以弥合,整个系统的福祉和韧性也将由此提升,进而为实现真正可持续范式的绿色发展提供可能。

  在刘珺来看,面向数字时代,技术创新在解决现有发展约束的同时,亦可能伴生新的挑战。刘珺以稳定币和人工智能为例进行分析:稳定币虽在交易验证环节实现去中心化,但发行和治理仍高度依赖链下技术实体,前两大发行方市场占比超 80%,又形成了新的“技术中心”或“算法中心”,并且对储备资产的托管、投资、审计也是中心化的,带来更高、更趋复杂的治理要求。另外,人工智能快速突破改变经济活动主体与客体,当 AI 可胜任人类工作时,人类存在价值需重新审视。尽管 AI 智能与人类意识不同,但需加强科技伦理设计,将 AI 作为道德行为体,考量其全生命周期对人类福祉、尊严与公平的影响。

  刘珺认为,科技至上对文明的淡漠或压制可能在短时间内存在,但放在更长的轴上,代表一个时代的标志性工具,其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往往趋于重合,科技向善、工具向善的趋势性特征会越来越显著,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也会越来越契合。

  以下为发言全文: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新一届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共同探讨可持续发展这一关键议题。过去一年,全球可持续领域有很多新变化,其中不乏令人振奋的突破,同时也有难以回避的困境。各国在碳市场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披露标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也在经历政治分歧、资金落差、气候灾害等现实压力。可以说,过去一年是考验全球可持续发展韧性的一年,更是推动各方重新审视可持续发展理念、重塑合作路径的重要契机。我也想借此机会,分享几点思考。

  首先,要正确认识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并不等于某一状态的简单维持

  一切皆不变并非发展,更可能是僵化和停滞,可持续发展需要系统具备自我进化与动态平衡的能力,形成生态,构建经济与社会之间的良性循环。例如,我们进行生态保护不等同于停止开发,我们建设繁荣的市场也不意味着所有市场主体都应静止状态地存续。尤其是进入数字时代,技术进步加速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拓展,推动生产曲线变得更加陡峭,有些曲线变得不连续或者多维;叠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所展现的精准化、差异化、个性化、体系化能力,使得同样的需求可更高效率地被满足,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对GDP总量形成“减法效应”,对于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提醒我们,真正的市场活力,并非源于市场规模的单向扩张,而需要创造与颠覆之间的动态平衡。

  从这个意义上讲,进入数字时代,我们对熊彼特Creative destruction应进一步深化理解。Creation可以指向新生态、新模式、新产业,甚至简单到新注册的公司特别是初创企业的数量、新增的就业人数;而destruction的一面,要体现创新特别是颠覆性创新的重塑力和破坏力,直观的反映即是破产企业的数量和比例。特别是对于传统产业或未形成有效生产力的新行业,没有一定的破产比例,说明旧有模式和低效主体未能被有效改变和出清,亦或者“新瓶装旧酒”的复制性创新居于主流。因此,不是市场主体都存续就是好的市场,可能恰恰是安全第一的保守与审核限制了创新;相反,良性的市场一定要有良性的新陈代谢。所以我们在关注增量市场扩张的同时,也一定要关注存量市场的出清,尤其不能简单以破产率的高低来评估市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强弱。

  进一步看,“破”与“立”之间的关系并非恒定。当落后的生产力或生产关系已然阻碍社会进步时,破就是止血,破就是减损,破是防止更大沉淀成本的理性选择。在范式变迁中,破是人类前进的根本动力;当未知成为决定因素时,放弃固有的思维定势,向外突破、向死而生。这种“破”的勇气,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因为真正的可持续,不是静止地延续,而是有序地重生。只有在不断创造、不断出清、不断再生的循环中,人类社会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长期的稳定与繁荣。

  第二,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学问题,更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命题和系统命题

  传统意义上,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资源相对稀缺的条件下如何实现有效配置,以实现消费者效用、生产者利润或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学科。因此,如果仅从经济学视角看待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即期和远期、发展和安全、自利与利他等目标的选择与权衡。然而,保持现有约束条件恒定,仅牺牲短期利益或自身利益,来推动长期目标和共同目标的实现,这一路径本身就带有一定不可持续的色彩,可能难以长久适应发展需要。尤其近年来,全球治理格局加速重构,国家间分工协作的主线进一步向本国利益回归,全球气候变化行动产生了一定的回退,包括ESG在内的不少议题出现了争议,这种全球共识的弱化即是典型例证。

  因此,真正有效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并非基于单一的经济学手段,尤其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上,更大部分的贡献可能来自于材料学、物理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交叉领域的突破,以及对存量产业进行新技术的适用和改造,如果没有这些技术突破,可持续发展目标将始终遥不可及。通过技术的创新变革,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需付出的当期成本可以大幅降低,现有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能够维持甚至改善,各国的利益和诉求之间的鸿沟有望得以弥合,整个系统的福祉和韧性也将由此提升,进而为实现真正可持续范式的绿色发展提供可能。典型如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去十余年间,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增长带来续航里程超过6倍的提升,同时成本也下降了8成,这推动了汽车工业的绿色革命,也使其自然而然成为更多消费者的当期选择,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正带动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同步提升,中国方案被全球使用,或者说基于中国措施的全球方案惠及全球。

  第三,面向数字时代,技术创新在解决现有发展约束的同时,亦可能伴生新的挑战

  技术变革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但其所带来的新的治理问题也值得关注。例如技术演化对社会结构的冲击。区块链、智能合约等数字技术的发展,将权力、数据和信任从传统中心化机构分散到个体,呈现出一定的“去中心化”“去中介化”趋势,这显示了技术理想主义的一面。但人类社会从过去走到今天,从来没有真正“去中心”或“无中心”。这种“去中心化”是相对于传统经济模式而言,并没有也不可能真正把循环体系的中心原点给去掉,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演进,权力和资源或将逐步向少数核心技术再次集中,最终是在以“去中心化”之名行“再中心化”之实,形成新型基础设施集权和网络效应的固化。以近期备受关注的稳定币为例,其在交易验证环节,以基于共识算法的技术信用取代对传统第三方的授信,技术上实现“去中心”,但实际上,稳定币的发行和治理仍高度依赖链下技术实体,前两大稳定币发行方市场规模占比合计超80%,又形成了新的“技术中心”或“算法中心”,并且对储备资产的托管、投资、审计也是中心化的。也就是说,过去的物理中心和机构中心化变成了虚拟中心和技术中心化,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面临着更高、更趋复杂的治理要求,社会信任模式、商业可持续性、多边治理规则等方面都需要全新的解决方案与之适配。

  再如人工智能对人类智能的替代问题。AI技术的快速突破,正在推动经济活动的主体和客体发生深刻变化,作为传统客体或生产工具的物或机器,拥有了更强的生产力、判断力甚至决策力。当AI可以轻松胜任人类的工作时,人类的存在价值就会被重新审视,似乎AI对人类存在替代的可能。但人类是有意识、有思想的高级动物,AI的智能与人类的意识有强关联,却不是同一范畴。智能是外在的,更多显示力的一面;而意识是内在的,更多显现非力的一面。智能有绝对标准,而意识却未必。所以,让机器有意识或许是一个未知的登月计划(moon shot),就像“冰箱理解饥饿”。人的可持续发展,不应是与AI在重复性劳动或计算能力上的竞争,而是要发挥独有的意识、情感和创造力。与此同时,也要加强科技伦理设计,将人工智能作为一类“道德行为体”构建价值对齐的伦理锚定,考虑其开发和应用全生命周期对人类福祉、尊严、公平的影响。总体来看,科技至上对文明的淡漠或压制可能在短时间内存在,但放在更长的轴上,代表一个时代的标志性工具,其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往往趋于重合,科技向善、工具向善的趋势性特征会越来越显著,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也会越来越契合。

  各位嘉宾!中国工商银行是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倡导者、践行者,我们打造了“工银绿色银行+”品牌,形成了完整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绿色投融资规模保持市场领先,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持;我们构建了“AI+”的工银智涌大模型平台,其应用在去年节省了4.3万个人年,今年预计还会再省5万个人年,通过面向应用、面向具体问题的技术创新实现运营效率提升;同时,我们也在深度参与全球可持续金融交流与合作,通过标准共建、业务合作等方式,共同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各位朋友!新经济不仅是注意力经济attention economy,更是参与经济engagement economy,所以,在可持续发展的进展中,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都是当事人,都是利益攸关方,甚至硅基智能体也在其中。让我们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联合,形塑我们共同的未来。

  谢谢大家!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张文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