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与老人相爱,谁来为“爱”买单?

虎嗅APP
Oct 1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长青研究社,作者:谭佳灿,编辑:潘利恒,题图来自:AI生成

近日,据美国媒体报道,新泽西州一名认知能力受损的老人在前往AI提出的“约会”途中不幸摔倒身亡。这款AI名为“比莉大姐”(Big Sis Billie),由Meta公司在两年前推出,是一款生成式AI聊天机器人。

Facebook Messenger上进行的一系列浪漫对话中,这个虚拟的“比莉大姐”不断向老人保证自己是真实存在的人,并邀请老人前往其公寓,甚至提供了具体地址。老人深信不疑,不顾妻子和子女的劝阻,坚持去见“她”,最终酿成悲剧。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官方微博

这起案例的背后,折射出的是AI陪伴机器人在商业与伦理之间的巨大张力。

近年来,AI陪伴机器人成为不少独居和空巢老人的选择,他们经常与AI陪伴机器人聊天、倾诉以减少内心的孤独感,弥补情感空缺。

据App figures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AI陪伴应用收入已达8200万美元,预计年底将突破1.2亿美元。截至2025年7月,全球消费支出累计达2.21亿美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64%。

在AI陪伴机器人带来经济效益的背后,我们也必须冷静地审视其背后所伴随的一系列关键问题:AI陪伴机器人的市场规模能达到多大?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更重要的是,当机器深度介入人类最私密的情感领域时,又将引发哪些不可忽视的伦理风险与社会挑战?这些问题须待我们深入探讨。

下一个增长极:AI陪伴开拓千亿市场

在全球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独居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以及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等群体规模庞大,对情感支持、健康监测与安全保障的需求日益迫切。AI陪伴机器人应运而生,不仅填补了传统养老服务的空白,更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成为养老产业中不容忽视的新增长点。

首先,庞大的刚需人群奠定市场基础,潜在用户规模超亿级。

根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21—2022)》,中国失能、半失能老人已达约4400万;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独居老人数量为3729万;而《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指出,国内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患病人数约1699万。这三类群体对情感陪护、健康监测与安全看护存在共同且重叠的刚性需求,构成了AI陪伴机器人的核心用户基础,潜在服务人口规模超过千万甚至逼近亿级,为市场爆发提供了人口基本盘。

其次,产品功能持续升级,从“情感陪聊”走向“多维守护”。

早期的AI陪伴机器人多以简单对话为主,如今已融合多模态情感大模型、健康监测与安全预警等多元功能。例如,重庆第一社会福利院引入的“裴裴”机器人,不仅能通过情绪识别进行心理疏导,还可实时监测心率、血压等指标,并具备娱乐互动功能;韩国Hyodol机器人还能在检测到老人活动异常时自动告警。

产品功能的不断丰富,使AI陪伴机器人从“情感补充”延伸为集陪伴、健康、安全于一体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契合老年人多层次需求,推动用户付费意愿与市场价值同步提升。

最后,市场规模出现高速增长,复合年增长率达48%,AI陪伴机器人市场前景可期。

根据恒州博智发布的报告,2024年全球AI老年陪伴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2.12亿美元,预计到2031年将增长至31.9亿美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8.0%。这一数据表明,该赛道正处于爆发式增长初期。若以中国老龄化速度和科技应用渗透率进行估算,伴随技术成本下降和政策支持加强,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单体市场,中长期内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人民币具有充分依据。

由上可见,AI陪伴机器人面对的是清晰且庞大的刚性需求,产品功能正不断贴合实际场景实现升级,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朗。

趋势洞察:AI陪伴机器人的下一站

当前,AI陪伴机器人的发展呈现出三个方向:技术底层的情感智能化、交互载体的多元实体化,以及应用场景的垂直专业化。

情感智能化是AI实现深度陪伴的核心。当前AI的对话多为片段式,缺乏连贯性。未来,AI将能构建稳定、可定制的人格,并建立专属用户的“长期记忆库”。

以Replika为例,该平台通过融合Transformer语言模型与情感计算算法,逐步学习用户的交流习惯与情绪变化,进而构建具有记忆与个性特征的陪伴形象。进一步看,在Character.ai的平台上,用户已不满足于固定角色,而是期待参与AI人格的塑造与成长,推动其向高度可定制的“数字生命”方向演进。

在交互层面,多模态融合正极大提升陪伴的沉浸感。语音、图像、触觉等信号的整合,使AI陪伴机器人逐渐脱离机械对答,转向更具生命感的互动。

高德纳咨询公司预测,到2028年,30%的财富500强企业将采用支持多模态交互的AI服务通道,反映出社会对自然、无缝沟通方式的普遍需求。

与此同时,AI陪伴机器人的载体也从手机应用扩展至实体机器人与混合现实空间,服务机器人市场迅速增长。根据2025年4月24日普渡机器人与德勤联合发布《开放性的通用具身智能服务机器人生态》白皮书的数据,预计2035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接近1960亿美元,为具身化陪伴提供了产业基础。

例如,具备物理实体的护理机器人可协助老年人日常活动,而基于VR/AR的虚拟伴侣则能在三维环境中实现情境化互动,如苹果Vision Pro及Anuttacon公司的技术演示所预示的那样,陪伴体验正从“隔着屏幕”走向“融入生活”。

随着技术不断成熟,AI陪伴机器人正逐步切入具体生活场景,承担起专业化角色。在全球超过10亿人受精神健康问题困扰的背景下,AI在心理陪伴与辅助干预方面展现出潜力,可提供即时倾诉与情绪疏导支持。面对老龄化社会挑战,AI陪伴机器人也在老年护理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包括健康监测、用药提醒与认知训练等,从而缓解护理人力短缺压力。

由此可见,AI陪伴机器人的演进并非意图制造人类的替代品,而是逐步形成一种有边界、具情境且高度个性化的新型关系形态。然而在其快速发展之下,情感真实性与责任归属等伦理议题也愈发凸显,须待社会与行业共同面对。

伦理困境:当陪伴成为一门生意

AI陪伴机器人在缓解老年人孤独感的同时,其所伴随的伦理争议也逐渐浮出水面,成为家庭与社会必须正视的新挑战。这些争议主要集中在情感真实性、数据隐私与责任界定三大层面,彼此交织,构成一道复杂的伦理难题。

首先引发关注的是情感真实性问题。一些AI情感陪伴机器人所呈现的“情感回应”本质上是算法对海量对话数据的模式匹配与生成结果,并不具备人类情感的生理与社会基础。正如人民网所指出的,这类系统通过模拟共情来满足用户的情感期待,实则是以服务续费与用户黏着为导向的产品设计。

长期依赖这种单向度、可预测的“伪情感互动”,可能导致用户逐渐脱离现实社交圈,削弱其处理真实人际关系的能力。斯坦福虚拟交互实验室的研究进一步显示,连续使用虚拟伴侣超过200小时的用户,其现实社交意愿下降比例高达41%,说明这种替代性满足正在悄然重塑人的情感结构。

除情感异化之外,数据安全是另一重隐忧。AI陪伴机器人在运行过程中持续采集包括聊天内容、地理位置、使用习惯在内的个人数据,其中不乏敏感信息。江苏省消保委曾指出部分应用存在过度收集甚至越权读取相册、浏览记录等行为。而更令人担忧的是数据的使用边界,例如2025年澎湃新闻曝出,xAI公司在未充分告知用户的情况下,公开了超过37万条与聊天机器人Grok的对话记录并被搜索引擎收录。这类事件不仅侵犯隐私,更可能使老年人等弱势群体陷入信息滥用风险。

而当技术风险转化为实际损害时,责任认定却面临法律滞后带来的困境。AI系统的输出具有概率性、生成性及黑箱特性,即便开发者亦难以完全预判其交互后果。文中开头所述老人受AI诱导外出而身亡的悲剧,正暴露出当前法律在界定平台、开发者与用户之间责任比例的空白。是算法缺陷、交互设计误导,还是用户理解偏差?在多主体参与的技术链中,归责机制仍缺乏清晰标准。

由此可见,AI陪伴机器人所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便利,更是一场对现有伦理框架与制度回应能力的考验。在市场规模持续扩张的背景下,如何构建兼顾技术创新与伦理约束的治理体系,已成为行业与社会无法回避的课题。

结语

AI陪伴机器人的快速发展,既是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需求的回应,也折射出现代社会日益严峻的情感缺失与养老困境。

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健全的伦理规范与法律框架,引导技术向善,确保其服务于人的真实需求,而非将情感完全异化为商业产品。唯有在创新与约束之间取得平衡,AI陪伴才能真正成为照亮孤独的温暖之光,而非遮蔽现实的数字孤岛。

参考资料

1. 第一财经,《AI聊天机器人诱导线下约会,一位老人死在寻找爱情的路上》,2025年 

2. 中国新闻网,《情绪价值为你拉满!养老情感陪护机器人“裴裴”上线》,2025年 

3. 上观新闻,《AI数字人与老年人聊天办妥业务,入选联合国机构“人工智能向善”案例》,2024年 

4. 中华网,《AI主播围猎老年人骗钱:张嘴就是“姐”情感话术诱导购买》,2025年 

5. 人民网,《人民网三评价“AI伴侣”之一:不能忽视情感伦理》,2024年 

6. 澎湃新闻,《马斯克旗下xAI被曝隐私问题,37万条用户聊天记录遭公开》,2025年 

7. 学习时报,《筑牢人工智能发展的安全屏障》,2025年

8. 网易新闻,《银发科技新蓝海:老年陪伴机器人千亿市场突围,破解独居老人情感孤独刚需》,2025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长青研究社,作者:谭佳灿,编辑:潘利恒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End

想涨知识 关注虎嗅视频号!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