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实数字经济发展底座 5G创新应用激活新动能

中国经营网
Yesterday

  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产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成为“十四五”时期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其中,5G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代表,成为支撑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底座。

  5年来,在国家政策引导与产业链协同投入下,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5G网络。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5G基站总数与2020年相比增长了5倍,达到455万个;千兆宽带用户增长了34倍,达到2.26亿户;算力总规模位于全球第二,有力带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随着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5G的应用价值正加速释放。5G不仅是支撑新一代通信服务升级的基础设施,更是推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混合现实等前沿技术与民生场景深度融合的核心载体,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规模发展基础已成

  “十四五”规划实施期间,5G应用成绩斐然,实现从技术探索到规模商用的发展。在此基础上,5G网络如何从“建得好”向“用得好”跨越,转化为持续的商业价值和普惠民生的数字服务,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在近日举行的2025年中国国际通信展(ICT中国)期间,《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运营商、设备商、终端应用服务商等产业链各方,重申了《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提及的目标——到2027年年底,中国5G新通话用户规模将突破1亿。这一目标的制定,标志着5G应用正在加速从基础能力走向价值服务,展现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作为5G应用的重要创新,5G新通话凭借其高带宽、低时延的网络特性以及IMS数据通道能力,将传统通话从单一的语音交互升级为集趣味通话、内容分享、智能客服、主叫名片、远程协助等于一体的全互动体验,重新定义了通话边界。

  在与2025年中国国际通信展同期举行的第三届 5G 新通话研讨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敖立透露,今年内将启动5G新通话运营商互联互通测试规范,全力推动视频报警及其他标杆工作的落地应用,加快产业升级。

  通信分析师周桂军向记者介绍,虽然通话属于运营商的传统基础业务,但长期以来功能较为单一,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OTT(Over—The—Top)应用(如微信、QQ)的崛起,5G新通话应运而生,其核心是利用5G网络的高带宽、低时延特性以及IMS(基于IP协议的多媒体系统功能)数据通道能力,实现从“闻其声”到“全互动”的通话体验升级。

  “通俗来讲,目前高清实时视频、屏幕文件共享、实时翻译、AR标记都可以被加入到未来的5G新通话中。”周桂军表示,这也使得消费市场最先成为5G新通话的关注点。

  公开信息显示,2022年4月,中国移动(600941.SH)率先发布了5G新通话系列产品,成为全球首个实现5G新通话试商用的电信运营商,为产业发展按下了启动键;同期,中国联通(600050.SH)与中国电信(601728.SH)紧密合作,率先完成了基于双方共建共享5G网络的5G新通话对接联测,并在深圳、杭州等城市开通超清视频语音通话服务,实现跨运营商间的互联互通,加速了业务的普适性推广;同年5月,中国联通发布 “清、安、智、炫” 八大5G新通信应用,启动新通信平台建设。

  2023年,5G新通话进入网络建设期。中国移动完成新通话一期网络部署,支撑6项业务上线;同年,中国电信启动核心网改造与终端适配,用户规模逐步积累;中国联通开始进行“视频背景”“数字人通话”等业务的分省试点。

  进入2025年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开始启动运营商互联互通测试规范,3GPP R18定义的技术架构已趋稳定。截至目前,国内主流品牌超80款机型支持新通话,用户总数突破5000万,形成 “标准、网络、终端” 的完整产业链。

  Omdia电信战略分析师杨光认为,5G新通话作为一项新应用,重点还是依托产业标准与网络基础,在二者准备充足的基础上,应用本身的推进和落地会比预想的更为顺利。目前来看,5G新通话的前期部署已经做到了“万事俱备”,进入规模化阶段也属“水到渠成”。

  运营商成部署主力

  在5G新通话攻坚用户数量破亿的行动中,承担央企重责的三大运营商表现突出。对于其背后的原因,杨光认为,随着传统业务进入瓶颈,创新第二增长曲线成为运营商加码5G新通话的直接动因。

  有运营商人士告诉记者,5G新通话通过创新的交互体验,可以将用户吸引回原生通话入口,基于这些增强功能提供套餐升级或按次付费的增值服务,从而驱动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值的提升。运营商的商业模式将从单纯的流量经营,转向高品质、差异化的体验经营。

  同时,OTT业务的持续挤压,也倒逼运营商寻求破局。运营商通过在VoNR音视频通道外增设数据通道,可实现图片、菜单、AR等多模态交互,重构政企服务入口。

  华泰证券研报分析指出,在4G时代,运营商的话音业务仅能做到VoLTE(高清语音),功能单一,难以与OTT应用抗衡。而5G新通话基于VoNR(5G原生语音)和IMS数据通道(IMS DC),首次将数据流与语音/视频流深度融合。这意味着通话不再只是声音或影像的传输,而是变成了一个实时的、可交互的智能平台。

  记者了解到,以华为为代表的设备商目前不仅能够提供VoNR/新通话的端到端方案,还在媒体处理、云化核心与能力开放(API)上做了投入,降低了运营商部署与接入第三方服务的门槛。中国移动与华为的联合试点与商用部署,展示了产学研用的联合推动力,也为运营商提供了可复制的落地模板。这一生态基础,无疑为运营商的投入决心增加了另一层信心来源。

  随着各项准备完善,我国5G新通话市场正在迅速扩大。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年初透露,截至2025年3月,全国已有超过4000万用户订购使用5G新通话业务。此外,支持用户在通话过程中实时触屏交互的交互类新通话业务,例如屏幕共享、内容分享、智能客服等,在2025年也会陆续启动商用。

  不过,面对2027年年底用户规模破亿的目标,挑战也仍然存在。在2025年中国国际通信展期间,包括小米在内的终端厂商负责人直言,技术标准不统一成为5G新通话最突出的落地障碍。

  此外,商业模式成为5G新通话的一大落地挑战。杨光认为,5G新通话既要争夺消费者市场,也要瞄准企业级场景。但当前计费、分润与合作模式尚未形成行业通行的模板。运营商如何在与OTT、云厂商、应用开发者的合作中分配收益,又如何制定既能吸引用户又能覆盖成本的资费策略,是5G新通话接下来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国际研究机构Analysys Mason则更直接指出,若运营商无法提供差异化且易被市场接受的价值主张,OTT 的替代性服务仍将蚕食运营商的潜在收入。

  虽然面对诸多挑战,但随着“十四五”创新驱动政策的持续赋能,产业发展根基已不断夯实。正如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政策标准处处长许明在2025年中国国际通信展期间指出的,政策引导下产业已协同制定10余项行业及团体标准,覆盖技术接口、安全防护等关键环节,为行业发展筑牢底座。

  放眼未来,随着5G加速从基础能力向价值服务跃迁,在政策持续指引与产业协同推动的双重驱动下,5G新通话有望成为重要的实践抓手,以其在应用场景中的创新突破,为“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和“十五五”时期数字经济向纵深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