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的AI布局还要铺多久

财中社
Oct 20

  10月16日,蚂蚁集团宣布整合搜索、广告、推荐(简称“搜广推”)团队,成立全新的AIRS部门,旨在以AI技术全面接管内容生态,从短视频、直播到短剧分发,实现内容生产到用户触达的全链路智能化。

  这一动作被视为蚂蚁集团“AI First”战略的深化落地,但面临大模型领域激烈竞逐、关键人才流失与C端应用体验的诸多问题,蚂蚁集团AI要“出挑”,路仍然很长。

  C端应用未出圈

  AIRS部门的成立是蚂蚁集团在AI技术积累后的必然选择。

  目前,内容行业竞争格局正经历深刻变化,短视频、短剧、直播等内容形态已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核心渠道,传统金融科技平台要低成本获取用户流量,必须找到切入内容赛道的差异化路径。

  据悉,AIRS将依托蚂蚁已实现百万级QPS(Queries per second,每秒查询率)峰值流量承载能力的自研推荐平台Arec及大模型能力,打通技术与业务壁垒。

  此前,蚂蚁集团CEO韩歆毅早在5月底的内部技术日上便强调,蚂蚁的目标并非成为“全球最领先的大模型公司”,而是聚焦AI应用侧,利用基础模型技术强化服务能力。此次AIRS部门的成立,正是蚂蚁将AI技术下沉至内容场景,试图在支付宝生态内构建“支付+内容”双轮驱动的新增长极。

  然而,这一转型挑战不小,B端“顺风顺水”的蚂蚁,在C端用户上,却一直有点“水土不服”。

  尽管蚂蚁在B端AI技术输出上屡有突破,如9月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上数字蚂力推出的“AI数字员工团队”,可帮助中小企业提升约70%的人效,降低35%的运营成本,并大幅提高业务转化率;在数字蚂力的电商客户实践中,也已帮助电商客户提升10%的GMV(商品交易总量)。

  但蚂蚁AI的C端应用对用户来说难言“存在感”,如智能助手“支小宝”被小红书用户吐槽“难用”。截至2024年8月,支小宝服务用户超4300万,但活跃度增长缓慢,难以匹配投入成本。其他像是AI金融管家蚂小财、AI健康管家等应用,反响亦未出圈。

  6月16日,蚂蚁还上线了医疗健康AI应用AQ,但该应用在用户口碑中评分也不高。如在OPPO应用商店上,截至发稿,AQ拥有1202万次安装,但评分仅2.5分(5分制)。

  这种“技术领先与体验滞后”的矛盾,是蚂蚁在AI商业化路径上的亟需解决的问题。而蚂蚁的AI应用在C端屡遭诟病,核心原因在于技术能力与场景需求的错位。

  蚂蚁集团寄予厚望的百灵模型,虽在数学、代码等硬核任务上领先,但生活服务场景需更强的上下文理解和多轮对话能力,而蚂蚁缺乏类似DeepSeek的通用性优化。比如支小宝在支付宝内仅为功能插件,未与支付、金融等核心业务深度打通,导致“AI+场景”割裂。相较之下,微信小程序通过轻量化集成更易触达用户。

  大模型路线摇摆

  百灵大模型家族是蚂蚁的AI技术底座核心,包括Ling系列(基础语言模型)、Ring系列(推理模型)和Ming系列(多模态模型)等。

  9月至10月,蚂蚁密集开源多款模型。

  其中还包括两款万亿参数模型——Ling-1T和Ring-1T-preview,在多项基准测试中表现亮眼。Ling-1T在代码生成和数学推理任务上超越DeepSeek-V3.1-Terminus;Ring-1T-preview则在自然语言推理中逼近GPT-5,图灵奖得主Yann LeCun(杨立昆)甚至点赞并评论“Impressive(了不起)”,有网友还表示:“LeCun 愿意给LLM(大模型)说句好话不容易”。10月14日,基于Ring-1T-preview,蚂蚁正式推出Ring-1T并全面开源。

  这一系列密集的模型开源动作被业界解读为“技术平权”尝试,意在通过开放生态吸引开发者,弥补自身应用生态的不足。

  但同期,其他大模型厂商动作也不小。

  九月下旬,阿里巴巴(09988.HK,以下称“阿里”)发布以Qwen3-Max为代表的开源“全家桶”;九月末,DeepSeek和Anthropic瞄准真实编程场景,分别发布了DeepSeek V3.2-Exp 和Claude Sonnet 4.5,此外,智谱发布GLM-4.6,目标冲击国内最强代码模型。

  但在大模型C端应用上,与行业头部玩家相比,蚂蚁仍存差距。蚂蚁百灵模型虽在参数规模上跻身“万亿俱乐部”,但商业化落地规模远不及对手。DeepSeek通过开源引爆全球开发者生态,各家大厂AI应用App纷纷接入DeepSeek,豆包更是紧靠字节系的各个爆款应用,而蚂蚁的模型至今未出现现象级应用。

  更关键的是,蚂蚁在技术路线上几经摇摆。

  2023年,蚂蚁曾因通义千问技术成熟而选择合作,后又强行切换至自研百灵模型,被内部质疑为“完成KPI”。这种摇摆削弱了技术聚焦,导致资源分散。

  此外,蚂蚁万亿参数模型需高昂算力成本,而蚂蚁试图通过MoE(混合专家模型)架构降低能耗,但模型压缩仍以牺牲推理速度为代价。反观DeepSeek,其以更低参数实现更高效率,更适配C端高频场景。

  组织架构路不同

  人才流失是蚂蚁AI战略的另一大隐忧。

  2025年2月,蚂蚁集团副总裁、金融大模型负责人王晓航(花名“达杭”)离职,随后7月29日,中国平安(601318.SH)公告称,王晓航正式出任平安集团CTO。4月,蚂蚁的百灵大模型核心负责人、副总裁徐鹏(花名“无改”)离职。二人均曾主导蚂蚁大模型研发,而他们离职的背后是蚂蚁对AI业务的重塑。

  2024年12月,蚂蚁曾进行组织架构调整,王晓航从财保事业群CTO调任至蚂蚁国际事业群,脱离核心AI业务;徐鹏则被调至蚂蚁技术研究院美国分院,失去对百灵模型的直接掌控权。据《妙投》,这一调整被视为王晓航负责的金融大模型与百灵大模型竞争失败、百灵商业化不及预期的信号。

  王晓航在离职前曾公开表示“金融大模型正重塑产业全链路”,而徐鹏领导的蚂蚁AI精英部门NextEvo——该部门承担蚂蚁集团AI的所有核心技术研发,包括百灵大模型,虽开源了DLRover等工具,但百灵模型的规模化商用始终未见突破。

  人才出走也能体现出蚂蚁在AI战略上的纠结。

  一方面重金投入自研模型,另一方面又难以割舍外部成熟技术。韩歆毅虽表态“坚定探索AGI(通用人工智能)”,并以应用为突破口,但蚂蚁对百灵模型的商业化预期过高,而实际落地效果有限。

  更早些的2024年3月,韩歆毅由蚂蚁CFO出任总裁,蚂蚁全力推进“AI First、支付宝双飞轮、加速全球化”三大战略。同时,蚂蚁集团“一拆四”,新成立的蚂蚁国际、OceanBase、蚂蚁数科,分别设立董事会,面向市场独立运营。

  2025年3月正式接任CEO后,韩歆毅进一步设立了AGI部门,由蚂蚁集团CTO何征宇直接负责,专攻通用人工智能算法和应用。也正是在AGI部门成立前后,王晓航与徐鹏先后去职。

  如今面对挑战,蚂蚁的AI First战略也正转向“应用+硬件”双线突围。

  在应用侧,蚂蚁可通过AIRS部门强化内容生态,同时依托“百宝箱”智能体平台,允许开发者基于开源模型构建应用;在硬件侧,蚂蚁成立灵波科技,布局具身智能机器人,并投资AI眼镜,以及昕原半导体等芯片企业,试图从支付终端向AI硬件延伸。

  韩歆毅指出,蚂蚁的未来在于“AI世界的支付与基础能力”。但分拆太多、蚂蚁的流量也难免被分流。蚂蚁集团AI应用要想再形成支付宝级的流量入口,阿里电商、饿了么、飞猪等的整合一体化,可能是现成的案例。

  面对阿里系内技术背景高管出任CEO、而蚂蚁财务背景接掌CEO的不同,蚂蚁集团能找到AI时代的新路吗?或者,至少在蚂蚁集团看来,AI并没有比上市更重要。

(文章来源:财中社)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