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半导冲击A+H双重IPO!深耕微控制器领域,2023年净利润亏损

格隆汇
Oct 22

上周举办的第二届“湾芯展”,让新凯来走进大众视野,深圳半导体产业也有了新名片,其背后更是深圳半导体产业的崛起。

今年以来,深圳的半导体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动作频频,灵明光子、迈特芯、新声半导体、柠檬光子、至信微、芯视佳、创晟半导体等陆续公布融资进展。

此外,还有中微半导、晶存科技、硅电半导体、尚鼎芯科技、基本半导体、飞骧科技、创智芯联、江波龙等公司正在冲刺IPO。

格隆汇获悉,中微半导体(深圳)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微半导”)于9月底递表港交所,寻求A+H双重上市,由中信建投国际独家保荐。

2022年8月,中微半导在科创板上市,股票代码:688380.SH,截至10月22日收盘,公司股价为36.87元/股,市值约147亿元。

01

以微控制器(MCU)领域为核心,位于深圳前海

中微半导成立于2001年6月,创始人是杨勇,2019年12月转制为股份公司,2022年8月在科创板上市,总部位于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区南山街道。

截至2025年9月19日,杨勇、周彦、周飞、顺为芯华、丰泽一芯、丰泽芯旺及芯旺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构成一组控股股东集团,合计持有公司约60.66%的投票权。

创始人杨勇今年53,任集团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行政总裁兼总工程师。他先后获得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前称抚顺石油学院)测量与检测学士学位、东南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学位。

杨先生在芯片设计及制造行业拥有超过24年的经验,同时在多家附属公司担任董事及高级管理职务,包括中微(四川)、中微(深圳)、中微(香港)及SingaporeChangi。

中微半导是一家智能控制解决方案提供商,精于集成电路芯片的设计和交付,采用无晶圆厂模式运营。

公司以微控制器(MCU)设计及开发能力为核心,MCU主要依赖成熟制程节点,而非先进技术;此外,公司进一步延伸至各类系统级芯片(SoC)、专用集成电路(ASIC)等。

中微半导已建构了包含超过1000个可重用IP模块的模块化芯片开发平台,过去几年,公司实现年出货量超过24亿颗。

公司服务的客户超过1000名,下游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智能家电、工业控制及汽车电子等场景。

核心业务成就,来源:招股书

02

2023年净利润亏损,主要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

受半导体周期波动及AI等新兴领域需求的影响,近几年中微半导的业绩有所波动。

2022年、2023年、2024年和2025年1-6月(报告期),公司的收入分别为6.37亿元、7.14亿元、9.12亿元、5.0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934万元、-2195万元、1.37亿元、8647万元。

关键财务数据,来源:招股书

报告期内,中微半导的收益主要来自MCU,2022年MCU的收入占比为85.2%,不过2025年上半年降至75.1%,SoC的收入占比则由8.6%提升至22.3%。

从下游应用领域来看,消费电子是最重要的收益来源,2024年,来自消费电子领域的收入占比为39.5%,其次是智能家电,2024年的收入占比为37.1%。

按产品类型划分的收入结构,来源:招股书

报告期各期,中微半导的毛利率分别为 37.8%、9.7%、28.6%、31.1%。

2023年毛利明显下降,主要是因为在市场竞争加剧背景下,公司作出战略性降价。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凭借产品升级带来材料成本下降及效能提升,毛利率有所改善,但仍未达到2022年的水平。

以MCU的价格为例,2023年该品类的平均单价为0.4元/件,较2022年的0.61元/件同比下降了34.4%,至2025年进一步下降至0.25元/件,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按产品类别划分的销量及平均售价,来源:招股书

中微半导的研发团队拥有211名员工,占员工总数的49.1%。报告期各期,公司的研究及开发开支分别为1.24亿元、1.21亿元、1.28亿元、5300万元,分别占同期总收益的19.5%、16.9%、14.0%、10.5%。

采购端,作为一家无晶圆厂模式公司(Fabless),中微半导的供应商主要包括:晶圆代工厂、提供封装测试服务的OSAT供应商、其他配件及设备供应商。

报告期内,公司向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金额分别占同期的总采购额89.7%、90.1%、85.6%及84.8%。

其中,公司向最大供应商A作出的采购额占比在50%左右。供应商A的总部位于上海,其为半导体代工厂,于联交所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专注于晶圆制造服务。

据公开信息,中微半导与华虹半导体、格罗方德均有合作,华虹半导体是中微半导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

MCU的成本结构主要由晶圆制造、封装与测试组成,其中晶圆制造通常占比超过半数,是关键成本驱动因素。

销售端,公司过往服务了超过1000家客户,包括业界领先的企业、知名消费品牌以及著名的汽车制造商。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近几年的现金状况并不乐观,2022年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净额为3.21亿元,投资活动和融资活动现金也以流出为主;2025年6月底,公司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4.28亿元,较2022年底的10.62亿元大幅缩减。

现金流量表,来源:招股书

03

中微半导在国内MCU市场的占比为1.2%

微控制单元(MCU)是作为微型计算机运行的小型集成电路,将处理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外围设备结合于单一芯片。

MCU专为控制较大型电子系统中的特定功能而设计,因此是嵌入式系统的理想选择。MCU可根据位宽、架构和功能进行分类。

在全球数字化和自动化加速下,MCU作为嵌入式智能控制系统核心组件,将充分受惠于下游需求增加。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2024年全球MCU市场规模达1403亿元,预计2029年增至2108亿元,CAGR为8.5%。

中国是全球最具活力的MCU应用市场,兼具规模增长与创新动能。中国MCU市场于2024年达到568亿元,预计将于2029年增长至969亿元,2024至2029年的CAGR为11.3%。

增长动能主要来自消费电子、智能家电、工业控制、汽车电子,以及新兴领域例如AI计算和机器人。

全球MCU产业按下游应用划分的市场规模,来源:招股书

此外,2024年,全球SoC产业的市场规模1.18万亿元,中国SoC产业的市场规模为3412亿元,期内CAGR为11.5%。

不过,IC行业本质上具有周期性波动,历来会出现扩张与收缩的模式。该等周期波动通常伴随产品需求减少、产能过剩、高存货水平及售价下跌。

全球IC设计行业的竞争十分激烈,而且准入壁垒很高,包括复杂的研发需求、漫长的开发周期以及供应链各环节的紧密协调。

全球MCU产业参与者数量有限,主要由大型企业主导,前五大厂商合计占据全球营收约70%,反映高度市场集中度。

2024年,以出货量计,中微半导是中国排名第一的MCU企业,而以收益计则排名第三。

国内主要参与者还包括兆易创新中颖电子国民技术复旦微电、华大半导体、比亚迪半导体等。

以中国为基地的MCU公司的中国市场份额排名,来源:招股书

总体而言,MCU领域未来的增量主要依靠AI计算和机器人等新兴领域,但是依然受到半导体周期的影响,2023年公司净利润大幅下滑,主要产品的价格也有所下降。

未来,公司能否持续投入研发迭代产品,在半导体周期波动中提升份额,格隆汇将保持关注。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