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胜电子赴港:机器人故事能否解近渴?

和讯网
Oct 24

继上月揽获两家头部车企在跨域融合中央计算单元(CCU)及智能网联等领域的150亿元大单后,10月20日均胜电子(600699)宣布,再获约50亿元的汽车智能电动化新项目定点。

与此同时,资本层面也迎来关键进展,10月17日,均胜电子通过香港联交所上市聆讯,距离挂牌仅一步之遥。

然而,多重利好叠加之下,资本市场却并未继续“买单”。10月23日,公司股价收报31.40元,单日下跌4.68%,将此轮月度回调幅度扩大至近10%。

自7月低点启动反弹以来,其股价曾在三个月内从不足17元一路拉升至近40元,涨幅翻倍,此番回调打破了此前的强势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股价此前有一轮显著上涨,但均胜电子作为零部件龙头的估值与其营收规模之间,似乎仍存在某种“错配”。

例如,聚焦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的德赛西威(002920),2025上半年营收规模为146亿元,市值已超过740亿元,而业务版图更为庞大多元,营收规模约为其两倍的均胜电子,当前市值却不到440亿元。

谁在低估均胜电子?是什么拖累了均胜电子的股价?

跨界背后的转型焦虑与资本阳谋

均胜电子从今年开始,突然加大力度做人形机器人业务的全方位布局。4月,均胜电子与智元机器人合作,成立专门子公司,注册资本高达3.6亿。9月18日,均胜电子发布了机器人AI头部总成及基于英伟达Jetson Thor芯片研发的全域控制器,进一步拓展其在智能电动化领域的技术布局。

尽管公司强调其转型具备“技术同源”优势,即机器人在移动智能、操作智能和交互智能方面的核心能力,与公司已有的智能驾舱等技术高度契合,具备可复用的开发基础,但这一跨界举措仍引发市场审慎看待。

在现金流本就紧张的经营背景下,将巨额资本投入仍处于雏形阶段的具身智能领域,其必要性与紧迫性值得商榷。

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均胜电子总负债为473.44亿元。其中,短期借款61.06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59.12亿元,而货币资金约为72.72亿元,虽有一定现金储备,但要覆盖短期债务压力并不轻松。

从财务数据来看,均胜电子执意开辟“第二增长曲线”的内在动因无疑是核心业务增长见顶。

汽车安全解决方案作为公司最大的收入支柱(占比约69%),其营收从2023年的385.77亿元微增至2024年的386.59亿元,同比增长仅0.2%。汽车电子解决方案作为公司的第二大业务(占比约31%),其营收从2023年的171.52亿元小幅下降至2024年的169.96亿元,同比出现0.9%的负增长。

有汽车零部件行业投资者对和讯商业表示,均胜电子两大核心业务板块已进入增长平台期,收入规模显现停滞迹象,出于当前业务需求,积极卡位智能电动化与机器人两大前沿赛道,抢占产业爆发前夜的市场先机,符合当前头部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普遍战略思路。

当然,这些动作在当下这个时间点被密集、高调地展示,其背后服务于H股发行、提升整体市值的资本诉求也相当明显。毕竟,一个具备“汽车+机器人”双赛道能力的Tier 1供应商,显然比单一的传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更能吸引资本市场的目光。

“均胜电子这一轮股价的强劲表现,既得益于经营基本面的持续改善,也离不开新业务布局所带来的估值想象空间。”该投资者进一步表示,A股与H股之间的价差现象普遍存在。一般情况下,公司A股市值越高,H股发行的折价率往往越低。因此,提升A股估值有助于为后续H股发行争取更有利的定价空间。

“若公司股价出现非理性下行,不排除其会适时通过信息披露、释放业务进展等合规方式提振市场信心。”上述投资者预测。

全球化光环下的“并购后遗症”

一般认为,行业洗牌中能够胜出的零部件企业,通常须具备顶尖的成本控制与规模效应、突出的智能生态赋能能力,或在全球化布局中拥有独特优势。均胜电子在上述维度均有布局,特别是在全球化方面表现可圈可点。

从2011年到2018年,均胜电子先后收购德国普瑞(Preh)、KSS、TS道恩 、日本高田(TAKATA)等多家海外公司,进而切入智能座舱、汽车安全、智能驾驶等多个汽车细分赛道,逐步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安全系统供应商。

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前4个月,公司分别实现收入497.93亿元、557.28亿元、558.64亿元和197.07亿元,分别实现净利润2.33亿元、12.4亿元、13.26亿元和4.91亿元。

从财务表现来看,公司营收整体保持增长,净利润亦逐步改善,企业主要矛盾已不在于业绩扩张与盈利修复。但过去为快速全球化而频繁并购所带来的管理整合压力、高企的财务费用及商誉包袱,至今仍是其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

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前4个月,有息负债所带来的利息支出持续处于高位,同期分别为9.32亿元、11.21亿元、11.3亿元和3.99亿元,加重了利润侵蚀。同期,均胜电子总负债分别为364.1亿元、377.6亿元、443.2亿元和468亿元,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7.3%、66.4%、69.1%及69.8%,处于行业较高水平。

而商誉方面,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并购为均胜电子带来的商誉金额达到72.93亿,占总资产比例的10.7%。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均胜电子就曾因旗下KSS业务业绩未达预期,一次性计提商誉减值损失20.2亿元,导致当年出现大幅亏损。

整体来看,均胜电子未来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将取决于企业能否在两条战线上取得突破。在未来的维度上,需要证明其机器人等新业务具备清晰的商业化前景,而在目前的战线上,则亟需优化财务结构,降低债务杠杆,并让已显疲态的核心业务重新焕发增长活力。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