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vis 研报:ZKVM 与数据协处理器的无限可信计算层

链捕手
Oct 27

作者:0xjacobzhao 

链下计算 + 链上验证”的可信计算(Verifiable Computing)范式,已成为区块链系统的通用计算模型。它让区块链应用在保持去中心化与信任最小化(trustlessness)安全性的前提下,获得几乎无限的计算自由度(computational freedom)。零知识证明(ZKP)是该范式的核心支柱,其应用主要集中在扩容(Scalability)、隐私(Privacy)以及互操作与数据完整性(Interoperability & Data Integrity)三大基础方向。其中,扩容是 ZK 技术最早落地的场景,通过将交易执行移至链下、以简短证明在链上验证结果,实现高 TPS 与低成本的可信扩容。

ZK 可信计算的演进可概括为 L2 zkRollup → zkVM → zkCoprocessor → L1 zkEVM。早期 L2 zkRollup 将执行迁至二层并在一层提交有效性证明(Validity Proof),以最小改动实现高吞吐与低成本扩容。 zkVM 随后扩展为通用可验证计算层,支持跨链验证、AI 推理与加密计算(代表项目:Risc Zero、Succinct、Brevis Pico)。 zkCoprocessor 与之并行发展,作为场景化验证模块,为 DeFi、RWA、风控等提供即插即用的计算与证明服务(代表项目:Brevis、Axiom)。2025 年zkEVM 概念延伸至 L1 实时证明(Realtime Proving, RTP),在 EVM 指令级构建可验证电路,使零知识证明直接融入以太坊主网执行与验证流程,成为原生可验证的执行机制。这一脉络体现出区块链从“可扩展”迈向“可验证”的技术跃迁,开启可信计算的新阶段。

一、以太坊zkEVM扩容之路:从 L2 Rollup 到 L1实时证明

以太坊的 zkEVM 扩容路径经历两个阶段:

  • 阶段一(2022–2024):L2 zkRollup将执行搬至二层,在一层提交有效性证明;显著降低成本并提升吞吐,但带来流动性与状态碎片化,L1 仍受制于 N-of-N 重执行

  • 阶段二(2025–):L1 实时证明(Realtime Proving, RTP) 以 “1-of-N 证明 + 全网轻量验证” 取代重执行,在不牺牲去中心化的前提下提升吞吐,仍在演进发展中。

L2 zkRollup 阶段:兼容与扩容性能间平衡

在 2022 年 在Layer2生态百花齐放的阶段,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提出了 ZK-EVM 四类分类(Type 1–4),系统性揭示了 兼容性(compatibility)与性能(performance)之间的结构性权衡。这一框架为后续 zkRollup 技术路线确立了清晰的坐标:

  • Type 1 完全等价:与以太坊字节码一致,迁移成本最低、证明最慢。Taiko

  • Type 2 完全兼容:极少底层优化,兼容性最强。Scroll、Linea

  • Type 2.5 准兼容:小幅改动(gas/预编译等)换性能。Polygon zkEVM、Kakarot

  • Type 3 部分兼容:改动更大,能跑多数应用但难完全复用 L1 基建。zkSync Era

  • Type 4 语言级:放弃字节码兼容,直接由高级语言编译为电路,性能最优但需重建生态(代表:Starknet / Cairo)。

当前 L2 zkRollup 模式已趋成熟:通过将执行迁移至二层、在一层提交有效性证明(Validity Proof),以最小改动沿用以太坊生态与工具链,成为主流的扩容与降费方案。其证明对象为 L2 区块与状态转移,而结算与安全仍锚定于 L1。该架构显著提升吞吐与效率,并保持对开发者的高度兼容,但也带来 流动性与状态碎片化,且 L1 仍受限于 N-of-N 重执行瓶颈

L1 zkEVM:实时证明重塑以太坊轻验证逻辑

2025 年 7 月,以太坊基金会发表文章《Shipping an L1 zkEVM #1: Realtime Proving》 正式提出 L1 zkEVM 路线。L1 zkEVM 把以太坊从 N-of-N 重执行 升级为 1-of-N 证明 + 全网快速验证:由少数 prover 对整块 EVM 状态转移生成短证明,所有验证者仅做常数时间验证。该方案在不牺牲去中心化的前提下,实现 L1 级实时证明(Realtime Proving),安全提升主网 Gas 上限与吞吐,并显著降低节点硬件门槛。其落地计划是以 zk 客户端 替代传统执行客户端,先行并行运行,待性能、安全与激励机制成熟后,逐步成为协议层的新常态。

  • N of N 旧范式:所有验证者重复执行整块交易来校验,安全但吞吐受限、峰值费高。

  • 1 of N 新范式由少数 prover 执行整块并产出短证明;全网只做常数时间验证。验证成本远低于重执行,可安全提高 L1 gas 上限,并减少硬件要求。

L1 zkEVM 路线图三大主线

  1. 实时证明(Realtime Proving):在 12 秒槽时间内完成整块证明,通过并行化与硬件加速压缩延迟;

  2. 客户端与协议集成:标准化证明验证接口,先可选、后默认;

  3. 激励与安全建立 Prover 市场与费用模型,强化抗审查与网络活性。

以太坊 L1 实时证明(RTP) 是用 zkVM 在链下重执行整块交易并生成加密证明,让验证者无需重算、只需在 10 秒内验证一个小型证明,从而实现“以验代执”,大幅提升以太坊的可扩展性与去信任验证效率。根据以太坊基金会官方zkEVM Tracker页面,目前参与 L1 zkEVM 实时证明路线的主要团队包括 SP1 Turbo(Succinct Labs)、Pico(Brevis)、Risc Zero、ZisK、Airbender(zkSync)、OpenVM(Axiom)和Jolt(a16z)。

二、超越以太坊:通用zkVM和zkCoprocessor

而在以太坊生态之外,零知识证明(ZKP)技术也延伸至更广泛的 通用可验证计算(Verifiable Computing) 领域,形成以 zkVMzkCoprocessor 为核心的两类技术体系。

zkVM:通用可验证计算层

面向任意程序的可验证执行引擎,常见指令集架构包括 RISC-V、MIPS 与 WASM。开发者可将业务逻辑编译至 zkVM,由 prover 在链下执行并生成可在链上验证的零知识证明(ZKP),既可用于 以太坊 L1 的区块证明,也适用于 跨链验证、AI 推理、加密计算与复杂算法 等场景。其优势是通用性与适配范围广,但电路复杂、证明成本高,需依赖多 GPU 并行与强工程优化。代表项目包括 Risc Zero、Succinct SP1、Brevis Pico / Prism

zkCoprocessor:场景化可验证模块

面向具体业务场景提供“即插即用”的计算与证明服务。平台预置数据访问与电路逻辑(如历史链上数据读取、TVL、收益结算、身份验证等),应用方通过 SDK / API 调用即可获得计算结果与证明上链消费。该模式上手快、性能优、成本低,但通用性有限。典型项目包括 Brevis zkCoprocessor、Axiom等

总体而言,zkVMzkCoprocessor 均遵循“链下计算 + 链上验证”的可信计算范式,通过零知识证明在链上验证链下结果。其经济逻辑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上:链上直接执行的成本远高于链下证明生成与链上验证的综合成本

通用性与工程复杂度上,二者的关键差异在于 :

  • zkVM 是 通用计算基础设施,适合复杂、跨域或 AI 场景,具备最高灵活度;

  • zkCoprocessor 是 模块化验证服务,为高频可复用场景(DeFi、RWA、风控等)提供低成本、可直接调用的验证接口。

商业路径上,zkVM 与 zkCoprocessor 二者的差异在于

  • zkVM 采用 Proving-as-a-Service 模式,按每次证明(ZKP)计费,主要面向 L2 Rollup 等基础设施客户,特点是合同规模大、周期长、毛利率稳定;

  • zkCoprocessor 则以 Proof API-as-a-Service 为主,通过 API 调用或 SDK 集成按任务计费,更接近 SaaS 模式,面向 DeFi等应用层协议,集成快、扩张性强。

总体而言,zkVM 是可验证计算的底层引擎,zkCoprocessor 是应用层验证模块:前者构筑技术护城河,后者驱动商业化落地,共同构成通用可信计算网络

三、Brevis的产品版图与技术路径

从以太坊的 L1 实时证明(Realtime Proving) 出发,ZK 技术正逐步迈向以 通用 zkVMzkCoprocessor 架构为核心的 可验证计算时代。而Brevis Network 是 zkVM 与 zkCoprocessor 的融合体,构建了一个以零知识计算为核心、兼具高性能与可编程性的 通用可验证计算基础设施 —— 通向万物的无限计算层(The Infinite Compute Layer for Everything.)

3.1 Pico zkVM:通用可验证计算的模块化证明架构

2024年Vitalik 在《Glue and Coprocessor Architectures》中提出“通用执行层 + 协处理器加速层”(glue & coprocessor)架构。复杂计算可拆分为通用的业务逻辑与结构化的密集计算——前者追求灵活性(如 EVM、Python、RISC-V),后者追求效率(如 GPU、ASIC、哈希模块)。这一架构正成为区块链、AI 与加密计算的共同趋势:EVM 通过 precompile 提速,AI 借助 GPU 并行,ZK 证明则结合通用 VM 与专用电路。未来的关键,是让“胶水层”优化安全与开发体验,而“协处理层”聚焦高效执行,在性能、安全与开放性之间取得平衡。

Pico zkVMBrevis开发,正是这一理念的代表性实现。通过 “通用 zkVM + 协处理器加速” 架构,将灵活的可编程性与专用电路的高性能计算结合。其模块化设计支持多种证明后端(KoalaBear、BabyBear、Mersenne31),并可自由组合执行、递归、压缩等组件形成 ProverChain

Pico 的模块化体系不仅可自由重组核心组件,还能引入新的证明后端与应用级协处理器(如链上数据、zkML、跨链验证),实现持续演进的可扩展性。开发者可直接使用 Rust 工具链编写业务逻辑,无需零知识背景即可自动生成加密证明,大幅降低开发门槛。

相较于 Succinct SP1 的相对单体化 RISC-V zkVM 架构和 RISC Zero R0VM 的通用 RISC-V 执行模型,Pico 通过 Modular zkVM + Coprocessor System 实现执行、递归与压缩阶段的解耦与扩展,支持多后端切换及协处理器集成,在性能与可扩展性上形成差异化优势。

3.2 Pico Prism:多 GPU 集群的性能突破

Pico Prism 是 Brevis 在多服务器 GPU 架构上的重要突破,并在以太坊基金会的“实时证明(Real-Time Proving, RTP)”框架下创下新纪录。在 64×5090 GPU 集群上实现 6.9 秒平均证明时间96.8% RTP 覆盖率,性能位居同类 zkVM 之首。该系统在架构、工程、硬件与系统层面均实现优化,标志着 zkVM 正从研究原型迈向生产级基础设施。

  1. 架构设计:传统 zkVM(如 SP1、R0VM)主要依赖单机 GPU 优化。Pico Prism 首次实现多服务器、多 GPU 集群并行证明(Cluster-Level zkProving),通过多线程与分片调度,将 zk 证明扩展为分布式计算体系,大幅提升并行度与可扩展性。

  2. 工程实现:构建多阶段异步流水线(Execution / Recursion / Compression)与跨层数据复用机制(proof chunk 缓存与 embedding 重用),并支持多后端切换(KoalaBear、BabyBear、M31),显著提升吞吐效率。

  3. 硬件策略: 在 64×RTX 5090 GPU(约 $128K)配置下,Pico Prism 实现 6.0–6.9 秒平均证明时间、96.8% RTP 覆盖率,性能/成本比提升约 3.4 倍,较 SP1 Hypercube(160×4090 GPU,10.3 秒)表现更优。

  4. 系统演进: 作为首个满足以太坊基金会 RTP 指标(>96% sub-10s、<$100K 成本)的 zkVM, Pico Prism 标志着 zk 证明系统从研究原型迈向主网级生产基础设施,为 Rollup、DeFi、AI 与跨链验证等场景提供更具经济性的零知识计算方案。

3.3 ZK Data Coprocessor:区块链数据智能零知识协处理层

智能合约原生设计中“缺乏记忆”——无法访问历史数据、识别长期行为或跨链分析。Brevis 提供的高性能的零知识协处理器(ZK Coprocessor),为智能合约提供跨链历史数据访问与可信计算能力,对区块链的全部历史状态、交易与事件进行验证与计算,应用于数据驱动型 DeFi、主动流动性管理、用户激励及跨链身份识别 等场景。

Brevis 的工作流程包括三步:

  1. 数据访问:智能合约通过 API 无信任地读取历史数据;

  2. 计算执行:开发者使用 SDK 定义业务逻辑,由 Brevis 链下计算并生成 ZK 证明;

  3. 结果验证:证明结果回传链上,由合约验证并调用后续逻辑。

Brevis 同时支持 Pure-ZKCoChain(OP)模型:前者实现完全信任最小化,但成本较高;后者通过 PoS 验证与 ZK 挑战机制,允许以更低成本实现可验证计算。验证者在以太坊上质押,若结果被 ZK 证明挑战成功将被罚没,从而在安全与效率间取得平衡。通过 ZK + PoS + SDK 的架构融合,Brevis 在安全性与效率之间取得平衡,构建出一个可扩展的可信数据计算层。目前,Brevis 已服务于 PancakeSwap、Euler、Usual、Linea 等协议,所有 zkCoprocessor 合作 均基于 Pure-ZK 模式,为 DeFi、奖励分配与链上身份系统提供可信数据支撑,使智能合约真正具备“记忆与智能”。

3.4 Incentra:基于 ZK 的“可验证激励分发层

Incentra 是由 Brevis zkCoprocessor 驱动的可信激励分发平台,为 DeFi 协议提供安全、透明、可验证的奖励计算与发放机制。它通过零知识证明在链上直接验证激励结果,实现了 无信任、低成本、跨链化 的激励执行。系统在 ZK 电路中完成奖励计算与验证,确保任何用户都可独立验证结果;同时支持跨链操作与访问控制,实现合规、安全的自动化激励分发。

Incentra 主要支持三类激励模型:

  • Token Holding:基于 ERC-20 时间加权余额(TWA)计算长期持有奖励;

  • Concentrated Liquidity:根据 AMM DEX 手续费比例分配流动性奖励,兼容 Gamma、Beefy 等 ALM 协议;

  • Lend & Borrow:基于余额与债务均值计算借贷奖励。

该系统已应用于 PancakeSwap、Euler、Usual、Linea 等项目,实现从激励计算到分发的全链可信闭环,为 DeFi 协议提供了 ZK 级的可验证激励基础设施

3.5 Brevis 产品技术栈总览

 

四、Brevis zkVM 技术指标与性能突破

以太坊基金会(EF)提出的 L1 zkEVM 实时证明标准(Realtime Proving, RTP),已成为 zkVM 能否进入以太坊主网验证路线的行业共识与准入门槛,其核心评估指标包括:

  • 延迟要求: P99 ≤ 10 秒(匹配以太坊 12 秒出块周期);

  • 硬件约束: CAPEX ≤ $100K、功耗 ≤ 10kW(适配家用/小型机房);

  • 安全等级: ≥128-bit(过渡期 ≥100-bit);

  • 证明尺寸: ≤300 KiB;

  • 系统要求: 不得依赖可信设置、核心代码需完全开源。

2025 年 10 月,Brevis发布《Pico Prism — 99.6% Real-Time Proving for 45M Gas Ethereum Blocks on Consumer Hardware》报告,宣布其 Pico Prism 成为首个全面通过以太坊基金会(EF)实时块证明(RTP)标准的 zkVM。

64×RTX 5090 GPU(约 $128K) 配置下,Pico Prism 在 45M gas 区块中实现 平均延迟 6.9 秒、96.8% <10s、99.6% <12s 的性能表现,显著优于 Succinct SP1 Hypercube(36M gas,均时 10.3s,40.9% <10s)。在延迟降低 71%、硬件成本减半的条件下,整体性能/成本效率提升约 3.4×。该成果已获以太坊基金会Vitalik ButerinJustin Drake 的公开认可。

五、Brevis生态扩张与应用落地

Brevis的ZK 数据协处理器(zkCoprocessor),负责处理 dApp 无法高效完成的复杂计算(如历史行为、跨链数据、聚合分析),并生成可验证的 零知识证明(ZKP)。链上仅需验证这份小证明即可安全调用结果,大幅降低 Gas、延迟与信任成本。相较传统预言机,Brevis 提供的不只是“结果”,更是“结果正确的数学保证”,其主要应用场景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 智能 DeFi(Intelligent DeFi):基于历史行为与市场状态,实现智能激励与差异化体验(PancakeSwap、Uniswap、MetaMask等)

  • RWA 与稳定币增长(RWA & Stable Token Growth):通过 ZK 验证实现稳定币与 RWA 收益的自动化分配(OpenEden、Usual Money、MetaMask USD)

  • 隐私去中心化交易(DEX with Dark Pools):采用链下撮合与链上验证的隐私交易模型,即将上线

  • 跨链互操作(Cross-chain Interoperability):支持跨链再质押与 Rollup–L1 互操作,构建共享安全层(Kernel、Celer、0G)

  • 公链冷启动(Blockchain Bootstrap):以 ZK 激励机制助力新公链生态冷启动与增长(Linea、TAC)

  • 高性能公链(100× Faster L1s):通过实时证明(RTP)技术推动以太坊等公链性能提升(Ethereum、BNB Chain)

  • 可验证 AI(Verifiable AI):融合隐私保护与可验证推理,为 AgentFi 与数据经济提供可信算力(Kaito、Trusta)

根据Brevis Explorer 数据,截至 2025 年 10 月,Brevis 网络 已累计生成超 1.25 亿条 ZK 证明,覆盖 近 9.5 万个地址9.6 万次应用请求,广泛服务于奖励分发、交易验证与质押证明等场景。生态层面,平台累计分发激励约 2.23 亿美元,支撑的 TVL 超 28 亿美元,相关交易量累计突破 10 亿美元

当前 Brevis 的生态业务主要聚焦 DeFi 激励分发流动性优化 两大方向,算力核心消耗由 Usual Money、PancakeSwap、Linea Ignition、Incentra 四个项目贡献,合计占比超 85%。其中

  • Usual Money(46.6M proofs):展现其在大规模激励分发中的长期稳定性;

  • PancakeSwap(20.6M):体现 Brevis 在实时费率与折扣计算中的高性能;

  • Linea Ignition(20.4M):验证其在 L2 生态活动中的高并发处理能力;

  • Incentra(15.2%):标志着 Brevis 从 SDK 工具向标准化激励平台的演进。

DeFi 激励领域,Brevis 依托 Incentra 平台支撑多个协议实现透明、持续的奖励分配:

  • Usual Money 年激励规模超 $300M,为稳定币用户与 LP 提供持续收益;

  • OpenEdenBedrock 基于 CPI 模型实现美债与 Restaking 收益分配;

  • Euler、Aave、BeraBorrow 等协议通过 ZK 验证借贷仓位与奖励计算。

流动性优化方面,PancakeSwap、QuickSwap、THENA、Beefy 等采用 Brevis 的动态费率与 ALM 激励插件,实现交易折扣与跨链收益聚合;Jojo ExchangeUniswap Foundation 则利用 ZK 验证机制构建更安全的交易激励体系。

跨链与基础设施层,Brevis 已从以太坊扩展至 BNB Chain、Linea、Kernel DAO、TAC 与 0G,为多链生态提供可信计算与跨链验证能力。与此同时,Trusta AI、Kaito AI、MetaMask 等项目正利用 ZK Data Coprocessor 构建隐私保护型积分、影响力评分与奖励系统,推动 Web3 数据智能化发展。在系统底层,Brevis 依托 EigenLayer AVS 网络 提供再质押安全保障,并结合 NEBRA 聚合证明(UPA) 技术,将多份 ZK 证明压缩为单次提交,显著降低链上验证成本与时延。

整体来看,Brevis 已覆盖从 长期激励、活动奖励、交易验证到平台化服务 的全周期应用场景。其高频验证任务与可复用电路模板为 Pico/Prism 提供了真实的性能压力与优化反馈,有望在工程与生态层面反哺 L1 zkVM 实时证明体系,形成技术与应用的双向飞轮。

六、团队背景及项目融资

Mo Dong|联合创始人(Co-founder, Brevis Network)

Dr. Mo DongBrevis Network 的联合创始人,拥有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会议,被谷歌等科技公司采纳,并获得数千次学术引用。他是算法博弈论与协议机制设计领域的专家,专注推动 零知识计算(ZK)去中心化激励机制 的结合,致力于构建可信的 Verifiable Compute Economy。作为 IOSG Ventures 的风险合伙人,亦长期关注 Web3 基础设施的早期投资。

Brevis团队由来自 UIUC、MIT、UC Berkeley 的密码学与计算机科学博士创立,核心成员在零知识证明系统(ZKP)与分布式系统领域具有多年研究经验,并发表多篇经过同行评审的论文。Brevis 曾获 以太坊基金会(Ethereum Foundation) 的技术认可,其核心模块被视为关键的链上可扩展性基础设施。

Brevis 于 2024 年 11 月完成 75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由 Polychain CapitalBinance Labs 共同领投,参投方包括 IOSG Ventures、Nomad Capital、HashKey、Bankless Ventures 及来自 Kyber、Babylon、Uniswap、Arbitrum、AltLayer 的战略天使投资人。

七、ZKVM与ZK Coprocessor市场竞品分析

目前,以太坊基金会支持的ETHProofs.org 已成为 L1 zkEVM 实时证明(Realtime Proving, RTP)路线的核心追踪平台,用于公开展示各 zkVM 的性能、安全与主网适配进展。

综合来看,RTP 赛道竞争正聚焦四个核心维度:

  • 成熟度:SP1 生产化部署最成熟;Pico 性能领先且接近主网标准;RISC Zero 稳定但 RTP 数据未公开。

  • 性能表现:Pico 证明体积约 990 kB,较 SP1(1.48 MB)缩小约 33%,成本更低;

  • 安全与审计:RISC Zero 与 SP1 均已通过独立安全审计;Pico 正在审计流程中;

  • 开发生态:主流 zkVM 均采用 RISC-V 指令集,SP1 依托 Succinct Rollup SDK 形成广泛集成生态;Pico 支持 Rust 自动生成证明,SDK 完善度快速提升。

从最新数据看,目前RTP 赛道已形成“两强格局

  • 第一梯队Brevis Pico(含 Prism)Succinct SP1 Hypercube 均直指 EF 设定的 P99 ≤ 10s 标准。前者以分布式多 GPU 架构实现性能与成本突破;后者以单体化系统保持工程成熟与生态稳健。Pico 代表性能与架构创新,SP1 代表实用化与生态领先。

  • 第二梯队RISC Zero、ZisK、ZKM 在生态兼容与轻量化方面持续探索,但尚未公开完整 RTP 指标(延迟、功耗、CAPEX、安全位、证明体积、可复现性)。Scroll(Ceno)Matter Labs(Airbender) 则尝试将 Rollup 技术延伸至 L1 验证层,体现出从 L2 扩容向 L1 可验证计算的演进趋势。

2025 年,zkVM 赛道已形成以 RISC-V 统一、模块化演进、递归标准化、硬件加速并行 的技术格局。zkVM的通用可验证计算层(Verifiable Compute Layer)可分为三个类别:

  • 性能导向型:Brevis Pico、SP1、Jolt、ZisK 聚焦低延迟与实时证明,通过递归 STARK 与 GPU 加速提升计算吞吐。

  • 模块化与可扩展型:OpenVM、Pico、SP1强调模块化可插拔,支持协处理器接入。

  • 生态与通用开发型RISC Zero、SP1、ZisK 聚焦 SDK 与语言兼容,推动普适化。

zkVM 竞品项目对比(截至 2025 年 10 月)

当前 zk-Coprocessor 赛道已形成以 Brevis、Axiom、Herodotus、Lagrange 为代表的格局。 其中 Brevis 以“ZK 数据协处理器 + 通用 zkVM”融合架构领先,兼具历史数据读取、可编程计算与 L1 RTP 能力;Axiom 聚焦可验证查询与电路回调;Herodotus 专注历史状态访问;Lagrange 以 ZK+Optimistic 混合架构优化跨链计算性能。 整体来看,zk-Coprocessor 正以“可验证服务层”的方式成为连接 DeFi、RWA、AI、身份 等应用的可信计算接口。

八、总结:商业逻辑、工程实现及潜在风险

商业逻辑:性能驱动与双层飞轮

Brevis 以“通用 zkVM(Pico/Prism)”与“数据协处理器(zkCoprocessor)”构建多链可信计算层:前者解决任意计算可验证问题,后者实现历史与跨链数据的业务落地。 其增长逻辑形成“性能—生态—成本”正循环:Pico Prism 的 RTP 性能吸引头部协议集成,带来证明规模增长与单次成本下降,形成持续强化的双层飞轮。竞争优势主要在三点:

  1. 性能可复现 —— 已纳入以太坊基金会 ETHProofs RTP 体系;

  2. 架构壁垒 —— 模块化设计与多 GPU 并行实现高扩展性;

  3. 商业验证 —— 已在激励分发、动态费率与跨链验证中规模化落地。

工程实现:从“重执行”到“以验代执”

Brevis 通过 Pico zkVM 与 Prism 并行框架,在 45M gas 区块中实现平均 6.9 秒、P99 < 10 秒(64×5090 GPU,<$130 K CAPEX),性能与成本均处领先。 zkCoprocessor 模块支持历史数据读取、电路生成与回链验证,并可在 Pure-ZK 与 Hybrid 模式间灵活切换,整体性能已基本对齐以太坊 RTP 硬标准。

潜在风险与关注要点
  • 技术与合规门槛:Brevis 仍需完成功耗、安全位、证明大小及可信设置依赖等硬指标的公开与第三方验证。长尾性能优化仍为关键,EIP 调整可能改变性能瓶颈。

  • 竞争与替代风险: Succinct(SP1/Hypercube)在工具链与生态整合上依然领先,Risc Zero、Axiom、OpenVM、Scroll、zkSync 等团队竞争力依然不容忽视。

  • 收入集中与业务结构: 当前证明量高度集中(前四大应用占比约 80%),需通过多行业、多公链、多用例拓展降低依赖。GPU 成本或将影响单位毛利。

综合来看,Brevis 已在“性能可复现”与“业务可落地”两端构筑了初步护城河:Pico/Prism 已稳居 L1 RTP 赛道第一梯队,zkCoprocessor 则打开高频、可复用的商业化场景。未来建议以达成以太坊基金会 RTP 全量硬指标为阶段性目标,持续强化协处理器产品标准化与生态拓展,同时推进第三方复现、安全审计与成本透明。通过在基础设施与 SaaS 收入间实现结构平衡,形成可持续的商业增长闭环。

免责声明:本文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 ChatGPT-5 的 AI 工具辅助完成,作者已尽力校对并确保信息真实与准确,但仍难免存在疏漏,敬请谅解。需特别提示的是,加密资产市场普遍存在项目基本面与二级市场价格表现背离的情况。本文内容仅用于信息整合与学术/研究交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亦不应视为任何代币的买卖推荐。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