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向而行”——以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郴州样本”

中国教育新闻网
Oct 27

郴州,连接中部地区与华南沿海的“桥头堡”。在对外融湾向海、对内强根固本的过程中,企业缺人才、百姓缺技能,一度成为郴州市发展的关键堵点。

面对“招工难”和“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郴州市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破局之策,让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向而行”。目前,全市中职、高职学校专业对接本地重点产业占比分别达83.6%、75.0%;近年来,职业学校累计开展技能培训10万余人次,为全市乃至全省主要产业发展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超6万人。

对接产业链,升级专业链——

融入区域发展“一盘棋”

在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电池技术研究中心的实验室里,教师孙化鹏正聚精会神地进行科研实验。他告诉记者,“现在全市新能源企业都在扩产,技术人才缺口很大,我们实验室同时承担着科研和员工培训的双重任务。”

两年前,郴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全省率先成立新能源学院,并布局了新能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与这个新专业一起组建的,还有新能源电池技术研究中心。

该校新能源学院院长陈向荣告诉记者,目前学院已为郴州锂电新能源产业培养培训技能型人才1000多名,新能源电池技术研究中心为湖南格瑞普新能源有限公司等20余家本土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

这是郴州职业教育对接产业链、升级专业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郴州市紧扣湖南“4*4”、郴州“1221”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聚焦先进装备制造、锂电新能源等领域,在中职学校设置66个专业、187个专业点,在高职院校设置52个专业、65个专业点。尤其是2024年,郴州市中职学校围绕11条主导产业链进行“削枝强干”,砍掉8个滞后专业点,新增8个新兴专业点,83.6%的专业布点直接锚定本地主导产业、新兴产业、优势产业。高职院校通过“减、撤、并、增”优化更新专业矩阵,锂电、低空、人工智能等千亿级产业刚刚起势,对应的专业设置、研究中心、产业学院已先行落成。

近两年,郴州职业教育停招19个低效专业点、缩减7个饱和专业规模、新增22个专业点。经过这样的专业“加减法”,全市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与产业的发展方向实现了精准匹配。人才与产业,逐步走向了深度融合。

嘉禾县有着“江南铸都”“中国锻造之乡”的美誉。但随着铸造产业升级,当地企业普遍面临“用工荒”的困境,急需懂环保工艺、能操作智能检测设备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嘉禾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原有专业基础上,新增“模具制造技术(铸造方向)”“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自动化方向)”两大专业,目前累计为锻铸造行业培养了近600名技能人才,其中超过半数在本地企业就业,近20名毕业生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

临武县作为全省唯一拥有高品质宝玉石资源的县,其矿物宝石产业链是郴州市九大工业优势产业链之一。为此,临武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专业,为县域宝玉石产业培养了400多人。

为响应永兴县“中国银都”发展战略,永兴县职业中专学校专门开设了有色金属冶炼技术专业,为当地产业培养了500多人。

安仁县是湖南省首批中药材种植基地示范县。安仁县中等职业专业学校于2023年新开设了‌中草药栽培专业‌,为县域产业培养掌握中草药规范化种植、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等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

专业服务产业,人才服务企业。这些案例背后,是郴州市职业教育“专业地图”与区域“产业地图”深度重叠的真实写照。郴州市将职业教育融入区域发展“一盘棋”,让专业升级成为产业升级的“关键落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技能送到手,就业有底气——

绘就万户增收“新图景”

汝城县沙洲瑶族村“半条被子土菜馆”里,村民朱小红正在忙前忙后招呼客人。几年前,他还是一名为生计发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而现在,他成了村里响当当的致富榜样。这得益于汝城县职教中心开展的“人人有技能”扶贫培训。

2018年9月,汝城县委、县政府以汝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新校区投入使用为契机,创新性地将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县委党校、县教师进修学校、县职教中心四大机构资源深度融合,打破部门壁垒,聚焦全县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开展普惠性、精准化的“人人有技能”培养工程,实现“一站式”培训服务——

变“各自为政”为“高位统筹”。县职教中心充分发挥纽带作用,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参与、中心实施、群众受惠”的原则,整合全县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实行“六个统一”,即统一组织协调、统一培训计划、统一资金管理、统一劳务输出信息、统一培训基地、统一考评考核。

变“单打独斗”为“攥指成拳”。采取以县职中办班为主,培训项目单位、乡镇或企业办班为辅的方式融合培训。依托汝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电商直播室、酒店客房实训室、无人机实训基地等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优质的师资队伍,实现场地、设备、师资等核心资源的共享共用。

变“一厢情愿”为“两情相悦”。县职教中心根据劳动者就业需求,动态开设涵盖电工、焊工、叉车、电商直播、育婴师、厨师等多元化、实用性的培训项目,并通过校企合作、校乡(镇)合作、校区(学校和汝城县经济开发区)合作和“送技下乡”“送技入户”等形式,实现培训需求精准对接就业市场。

汝城县职教中心综合办负责人朱春萍告诉记者,2018年以来,县职教中心和县职中联合实施的“人人有技能”培养工程,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200余场次,累计培训超过10万人次,就业率达92.6%。

在资兴市,“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成为该市技能型人才不足的解决之道,而职业教育也是其中的关键落笔。

一方面,资兴市突破性地整合了劳动、人事、农业、教育等15个部门的人、财、物资源,设立专门的“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培训基地、培训计划、劳务信息、资金管理、考核考评”。另一方面,资兴市组建职教中心,明确市职业中专在全市职业培训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负责组织实施“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

目前,资兴市职教中心已举办电焊、电工、旅游从业人员、特色厨师等各类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1600余期,培训人数8.1万人,实现新增就业3.2万人,带动了3.8万个家庭增收致富。

桂阳县职教中心则联合国家开放大学实施“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他们首创“培训赋能、创业带动”的服务模式,成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田间生产力,10年累计培养了农民大学生1427人,其中196人成长为产业带头人。

目前,郴州市有10个县市区成立了职教中心,打造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蓄水池”。各职教中心发挥院校“专业—培训—认证”优势,全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等级认定评价工作。截至目前,全市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点有193个;近三年,开办专业相关技能培训班近1000个,培训超5万人次。

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

做好人才培养“必答题”

郴州综合职业中专学校的电商专业学生陈诗涵毕业了,他的故事仍被学弟学妹们津津乐道:2022年的“双十一”期间,陈诗涵在京东校内实训基地参加京东电商的现场实训,不仅凭借努力跻身单量前三名,荣获“优秀实训员工奖”,还进入京东本部实习,最后成为京东派驻另一所学校的实训组长,带领学生开展实训实习。

“我的进步,主要得益于在校期间的实践和训练。”陈诗涵透露了自己的“成长密码”。他所在的郴州综合职业中专学校不仅在校内建立了“郴州市京东电商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还联合京东编写教材、开发“京东e课堂”等4个教学平台,形成育人、创新、服务一体化融合模式。

郴州综合职业中专学校副校长王永智告诉记者,学校3年培养电商毕业生391人,其中就有220人到对口企业就业。

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这不仅是郴州综合职业中专学校的发展秘诀,更是全市职业院校的重要做法。如何为当地培养更多“用得好、留得住”的人才?郴州市聚焦人才培养这道“必答题”,给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解法——

第一种解法是共育人才,对接岗位核心需求。

近年来,桂阳县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坚持“引企入校”,与郴州津地本电子有限公司携手共建了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创新性地打造出“教学生产线”,让学生在“生产线”上学习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

桂阳县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党委书记欧阳新雄告诉记者,目前学校与企业开设“订单班”4个,每年输送技能人才200余人。2024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8.5%,本地就业率达68%。

共建实训基地、共建优质专业、共建就业绿道,则是汝城县携手企业培养人才的落地路径。从2017年起,中国中铁累计投入9078.3万元在学校建设高标准实训室6间、室外实训基地2个。校企共建了工程测量技术、电气设备运行与控制、交通工程机械运用与维修、无人机操控与维护4个专业。

中国中铁多个下属企业还定期来校举办专场招聘会,截至2025年,中国中铁援建专业已毕业的1266名学生中,有783人成功入职中国中铁及相关企业,人均月收入达7000元以上,其中612人系困难家庭学生,占比78.2%。

第二种解法是共享师资,推动校企人员流动。

作为嘉禾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同时也是湖南省“楚怡”铸锻造工坊的主持人及成员,彭威、雷宁二人被湖南精工锻铸科技有限公司聘为技术顾问,重点解决企业生产标准不规范问题。

职业院校教师参与企业生产攻关,企业技术骨干走进职业院校兼职任教。在郴州,校企人员的“双向流动”已成为常态。近年来,郴州职业院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63项,面向企业员工开展技能培训7382人次;仅2024年,就有52位企业技术骨干走进职业院校课堂,承担实践课程教学任务,为学生带来前沿行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第三种解法是共建平台,汇聚多元发展合力。

2024年,郴州市组建了由郴州职业技术学院牵头,依托郴州自贸区(高新区),联合107家单位,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郴州自贸片区(高新区)新材料与信息技术市域产教联合体;举办郴州市新能源产业人才培训研讨会,成立郴州市新能源电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并推动实体化运行……这些团体的成立,标志着郴州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迈上了新台阶。

目前,依托各类政校行企合作平台,郴州全市职业学校已与186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优势资源在校园和企业之间自由流通。全市职业院校在企业园区开展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每年培养紧缺人才5000余人。

原标题:让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向而行”——以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郴州样本”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