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系”的崛起与转折

蓝鲸财经
Oct 27

文|斑马消费 陈碧婷

尽管,2025年十一档延续了最近半年电影市场的低迷,然而,韩寒旗下亭东影业成为当下最活跃的电影公司,还是让市场看到了亮点。

不知不觉间,韩寒早已不再是大众所熟知的作家、赛车手、导演,而是摇身一变,成为电影市场的投资大佬之一。

韩寒的亭东影业,韩寒出版人路金波的果麦文化,韩寒电影的发行方博纳影业,共同集结成了一股电影新势力。

这并不是夸大其词。尽管博纳影业于冬扶持起了韩寒在电影市场的江湖地位,但当博纳影业陷入业务低谷期需要现金的时候,持续向其输血的,正是亭东影业。

然而,《四海》的票房滑铁卢犹在眼前;随着韩寒系投资的电影作品越来越多,爆款的概率反而越来越低了。韩寒的才华与流量变现模式,还能持续多久?

电影大佬韩寒

毫无意外地,2025年十一档电影票房以“扑街”告终。“爆款未爆、黑马未突围”之下,今年国庆节8天假期总票房仅为18.32亿元,比去年7天假期的21.02亿元还少了接近3个亿。

十一之后的这几半个月,电影市场延续了最近半年的低迷状态,工作日全国票房仅有两三千万,周末也超不过1个亿。

为数不多的亮点,居然是韩寒。

韩寒旗下的亭东影业,作为《浪浪人生》和《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的主要出品方,算是十一档参与度最高的电影公司之一;尽管《三国的星空》票房高开低走,但是,起初并未被市场看好的《浪浪人生》渐入佳境,已经连续多天成为单日票房冠军。

事实上,这种单一档期由亭东影业挑大梁的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2023年五一档电影市场整体状况不佳,可“菜鸡互啄”的有限竞争中,拔得头筹的两部电影,流量担当《长空之王》和搞笑担当《人生路不熟》,都是由韩寒主要投资的。

影视行业,早已不再把韩寒看作是新人。只是,从导演到资本的转换之快,确实令人感到意外。

2014年,韩寒跨入电影行业,首部作品《后会无期》暑期上映,斩获票房6.28亿元,成为当年的现象级作品、进入票房榜TOP10。

尽管,市场对流行作家跨界电影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与韩寒齐名的郭敬明,2013年便上映了《小时代》;但是,就电影市场而言,韩寒明显更加成功。

2015年,韩寒成立亭东影业,影视业务布局加快。2017年贺岁档《乘风破浪》票房10.49亿元,2019年贺岁档《飞驰人生》票房17.16亿元,都进入档期前三;2024年贺岁档,《飞驰人生2》卷土重来,一度成为单日票房冠军,最终斩获33.61亿元票房,成为贺岁档亚军,以及全年票房亚军。再加上《四海》,韩寒导演作品票房累计达到73亿元。

同时,亭东影业也在电影投资领域多点开花,2015年《万万没想到》、2017年《解忧杂货店》、2021年《扬名立万》、2023年《人生路不熟》《念念不忘》《长空之王》等等,其中多部作品,韩寒出任监制。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亭东影业投资的电影、剧集合计37部。

至此,完全可以把韩寒的亭东影业,列入四大民营电影新势力之一。另外三家,猫眼背后是腾讯美团光线传媒中国儒意吞并万达电影、顺便牵手陈思诚的壹同,以及绑定了多位知名导演的欢喜传媒

传统四大民营电影公司,华谊兄弟、万达电影、博纳影业、光线传媒,已然分崩离析,只剩下光线传媒还站在行业C位。曾经的黑马,乐视影业早已消失,北京文化也失去了自己的金手指。

所以,新兴电影势力大多跨界而来。猫眼的起点是互联网,韩寒原来是作家、赛车手,陈思诚是导演和演员,儒意掌舵人柯利明来自金融行业。

韩寒的铁三角

在特别讲究圈子和资源的影视江湖中,新势力很难异军突起,猫眼、儒意、壹同们大多承接了传统巨头的江湖地位。

韩寒也一样,他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得到了于冬以及路金波等人的鼎力支持。

亭东影业由韩寒持股57.26%,第二到第四大股东分别是博纳影业、阿里影业以及果麦文化的实际控制人路金波——他和博纳影业实际控制人于冬,都是这家公司的董事。

博纳影业于冬+亭东影业韩寒+果麦文化路金波,形成了韩寒系影视业务版图的主体。其中,韩寒是核心和纽带。

2009年,韩寒想进军电影圈,但缺乏号召力。后来,果麦投资《后会无期》,于冬以发行费用作为投资成本,签下3.5亿元的票房保底协议,解决了韩寒的后顾之忧。

后来,韩寒作品和亭东影业的投资作品,博纳影业(001330.SZ)和果麦文化,均多有参与。

可以说,韩寒从作家和赛车手转型为导演,进入成为影视圈中的资本大佬,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于冬。

于冬,1994年北影毕业后进入中影发行科,26岁时成为中影最年轻的副科长。1999年,博纳影业创立,2010年登陆纳斯达克,成为首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影视公司。

最近这些年,博纳影业通过《长津湖》《红海行动》《中国机长》等一系列主旋律作品,获得商业和声量上的巨大成功。《哪咤2》之前,《长津湖》已经在中国票房榜首位上坐了很久。

不过,随着观众对同类题材的审美疲惫,博纳影业大国题材的后续影响力在下降,《传说》《蛟龙行动》等大制作接连失利。急于寻找下一棵摇钱树的于冬,看中了韩寒。

韩寒与路金波的故事,开始得更早。2000年,韩寒发布长篇小说《三重门》,一举成为畅销书作家。但因为版税和版权等问题,对当时的出版社多有微词。

路金波,早年被称为“网络文学三驾马车”之一,后离开榕树下创立图书出版公司。2003年,路金波与韩寒首次合作,两年后开始成为韩寒的出版人,陆续推出《一座城池》等作品。

早在路金波的果麦文化成立之初,韩寒母亲周巧蓉就作为路金波唯一的合伙人出资,持股10%。经过多轮融资,周巧蓉套现数千万元,到果麦文化IPO时,仍持有4.53%的股份,进入前十大股东名单。目前,周巧蓉仍然是果麦文化的第三大股东。

同时,从2017年开始,博纳影业也入股果麦文化(301052.SZ),IPO前成为其第三大股东,目前已完成退出。

后来,博纳影业回A上市,关键时刻韩寒同万达电影、张涵予、黄晓明、章子怡、陈宝国等一起“突击入股”,不断共享资本盛宴。

集体危机降临

韩寒最早被人熟知,还是因为作家的身份。1999年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2000年的《三重门》、2001年的《零下一度》、2002年的《像少年啦飞驰》,都成为畅销书,从此一炮而红。

随着时间的推移,韩寒的创作密度下降,且同质化逐渐严重,便开始用作家的收益,转向赛车。韩寒多次回忆自己从北京拿完版税背了一书包现金去买车的经历。

赛车手韩寒,数次拿到拉力赛和场地赛全国冠军。不过,天花板的限制,以及年龄等因素的影响下,韩寒面临再次转型问题。一番谋划下,勇闯电影圈。

韩寒电影经常关注赛车题材,与自己的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韩寒在力盛体育(002858.SZ)车队的经历,还被编排到了电影《飞驰人生》中。

数次转换赛道,都能做到行业顶尖,韩寒的能力,当然不止于当年的那个少年作家。

相对于此前的创作者定位(如果漂移画圈也算创作的话),那么,现在的韩寒,已经彻底转换成了创作背后的资本。

目前,韩寒旗下两大业务集群,以ONE APP为主的互联网出版业务,以亭东影业为主的影视业务。现阶段,主要以影视业务为核心。毕竟,相对于文学和赛车,影视业务能够快速实现自己的才华和流量变现;《飞驰人生》等IP,也让韩寒看到了这个市场的巨大吸金能力。

不过,从最近几年的作品来看,亭东影业主导的项目,慢慢出现了博纳影业同样的问题。

2022年贺岁档《四海》遭遇票房滑铁卢,果麦和博纳均录得亏损。今年十一档,果麦文化和亭东影业共同主导了易中天的《三国的星空》,但这部作品并未能接住国漫的热潮,猫眼专业版预测票房不到9000万元。

果麦文化本来已经在今年上半年实现业绩回暖,但全年业绩堪忧。十一档前后,果麦文化迎来股价巨震,几个交易日的功夫,直接腰斩。

图书市场收缩,路金波本想借助韩寒和于冬的资源闯荡影视圈,培育第二曲线,没想到这里的水更深。

博纳影业深耕影视,近年遭遇的压力更为深重,公司主营业务长期负毛利运营。更为关键的是,影视行业特别依赖于业务循环。当整个市场的正向循环尚未打通,越是带着希望而来,可能越是失望而归。

去年,博纳影业对亭东影业减资,持股比例从11.25%下降至9.40%,向后者回收7000万元现金,用以缓解自己的资金压力;今年上半年,博纳影业向亭东影业借款不超过4000万元,按3.1%的年利率支付借款利息。

当合作项目顺风顺水的时候,大家一荣俱荣;当体系内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只能是一损俱损。此前的华谊兄弟也是如此,从来都没什么新故事。

接下来,韩寒旗下的大IP续作《飞驰人生3》,将在2026年上映,能否让韩寒的亭东影业,以及博纳影业和果麦文化,打一场翻身仗?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