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洗牌,三家医药上市公司摆上“牌桌”

投资者报
Oct 26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作者|蔡俊

  越来越多的医药上市公司被摆上交易牌桌,他们的实控权被明码标价,上演一场资本盛宴。

  10月,三家企业宣布计划转让实控权。与其说这是一次集中爆发,不如说这是医药行业长期积累下的深度洗牌趋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新老玩家交替赛道之际,行业的自我变革启动。

  01

  深度洗牌

  10月,亚太药业公告,控股股东富邦集团及一致行动人与星浩控股及一致行动人签署《股份转让协议》。原控股方将所持14.62%股份,作价8.26元/股协议出让。同时,新实控人拟以最高7亿元包揽定增,发行价5.11元/股,较停牌前折价约一成。以此计算,星浩控股方面将合计16亿元入主亚太药业,持股比例超20%。

  同期,多瑞医药披露实控权的变更。原控股方与自然人王庆太、崔子浩、曹晓兵(三人为一致行动人)签署《股份转让协议》,受让方将以32.064元/股,合计7.59亿元拿下控股权。要约收购完成后,收购人及其一致行动人最多合计持有多瑞医药53.9%股份。

  接二连三的实控权变更大戏,还未结束。同月,盟科药业召开临时股东大会,表决通过海鲸药业以定增方式成为该企业的实控人,发行价6.3元/股,合计10.33亿元。

  三家上市公司控制权迭更的本质,既是中小药企在政策与市场双重压力下的生存抉择,也是产业资本重新配置资源的必然结果。深度洗牌之际,行业的发展逻辑也呈现共性。

  其中最重要的,业绩亏损是上市公司被交易的核心催化剂。2019年至2024年,亚太药业的扣非归母净利润累计亏损25亿元;2024年多瑞医药由盈转亏,亏损态势延续至今年上半年;自2021年上市起,盟科药业亏损超13亿元。

  如果说持续性的亏损导致不断承压的现金流是压垮上市公司的稻草,那么存量资产就是留给上市公司原实控人或管理层的一线生机。以亚太药业为例,其拥有114个制剂批文及成熟的生产线。至今未盈利的盟科药业,具备创新药康替唑胺及完整研发管线。同样的资产价值,多瑞医药也拥有上市创新药及管线。

  在这场你退我进的博弈中,从交易设计可看出收购方的意图也更意味深长,既要稳定控制权,也得向上市公司夯实发展的资金动力。

  比如星浩控股以“转让+定增”的组合深度绑定亚太药业,海鲸药业直接以定增方式计划拿下盟科药业20%股权及董事会主导权,甚至一度遇到原第一大股东的强烈反对。

  而细究这些新入主人的背景,又呈现双重维度。一方面,实体经济的变化驱使传统赛道的企业家挤入创新药赛道。另一方面,互联网新经济的玩家也需要实体资产夯实产业链。

  比如即将拿下多瑞医药的王庆太,在河北区域主营自行车零配件加工产业。欲控股盟科药业的海鲸药业前身是南京市鱼肝油厂,后被张现涛和张现伟兄弟收入囊中,以家族化方式管理。稍有不同的是,入主亚太药业的星浩控股实控人邱中勋,药兜网创始人兼CEO,主营医药数字产业。

  02

  转让潮非一日之寒

  莎士比亚曾言,世上的悲剧同出其源,但撬动内核的因素各有不同。亚太药业、多瑞医药与盟科药业的控股权更迭,共性之外因各自发展轨迹呈现鲜明的独特性,构成了中小药企生存困境的三类样本。

  亚太药业的困境源于历史包袱与战略失焦的叠加。2015年,该企业收购上海新高峰,后者因财务造假导致亚太药业陷入亏损。2022年,富邦集团成为新实控人,但因缺乏医药运营经验未能扭转核心颓势。

  多瑞医药的危机,是单品依赖的战略脆弱性。作为新锐药企,其核心产品醋酸钠林格注射液的市占率曾高达80%以上。但2024年该产品中选国采后价格骤降,导致上市后该企业未能推出有竞争力新单品的问题放大。本质上,多瑞医药的控股权转让标志着单纯依赖首仿品的发展路径彻底失效。

  而盟科药业的控权争夺,添加了内部管理的戏码。作为科创板“抗生素第一股”,该企业核心问题并非品种缺陷——康替唑胺已实现1.3亿元年销售,而是治理结构缺位。上市后,盟科药业长期处于“无实控人”。同时,自有销售团队覆盖有限,核心产品依赖代工生产,叠加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的处方限制,商业化进展远不及预期。

  换言之,本轮上市公司控权转让潮是一场长期动因的集中爆发,由政策调控、市场演变与资本重构形成多重合力,推动行业进入深度整合期,推演出三个趋势。

  其一,“以量换价”的政策将同质化产品的利润空间大幅压缩,从而对对缺乏核心技术的中小药企形成致命冲击。

  其二,政策的趋向引导行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医药行业正从“仿制药红利期”转向“创新驱动期”,研发投入门槛持续提升,单一企业难以覆盖“研发—生产—销售”全链条成本。

  比如盟科药业生产能力与销售网络的缺失成为发展瓶颈,多瑞医药需要突破单品依赖的产品矩阵升级。

  其三,资本退潮加速创新药企的价值重估。前几年资本狂欢期涌入生物医药领域的资金正逐步退潮,未盈利创新药企面临融资困境。

  另一面看,具备持续资金实力的产业资本有机会趁机入场。这种资本结构的切换,既解决了创新药企的资金缺口,也推动行业从“资本驱动”向“产业驱动”回归。

  归根结底,行业在政策重塑与产业升级压力下开始自我革命。虽各家路径各异,但共同指向 “资源整合与能力升级”的核心命题。洗牌不会一蹴而就,控权转让事件仍将持续上演。但可以确定的是,医药行业的竞争从单一产品比拼升级为全链条资源整合能力的较量。(思维财经出品)■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韦子蓉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