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安晚报)
转自:新安晚报

村民正在采摘瓜蒌。
开栏语: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立足新征程,擘画了我国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即日起本报特开设“四中全会精神在江淮”专栏,记者将深入厂矿车间,走进田间地头、街道社区、科研一线,展现全社会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图景,记录新征程上的坚实步伐与澎湃活力。
时值深秋,安徽省肥东县包公镇胜联社区的千亩瓜蒌基地迎来丰收。金黄的果实挂满藤架,村民们穿梭忙碌,绘就一幅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画卷。
“以前这片高岗地种啥都收成不好,如今荒地里长出了‘金疙瘩’。”正在采摘瓜蒌的崔大姐脸上满是笑容。她口中的“金疙瘩”,正是当地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瓜蒌。
产业兴村:荒地种出“金疙瘩”
胜联社区的改变,始于八年前的那个决定。当时,面对土地贫瘠、劳动力外流的困境,社区党总支经过深入调研,将目光投向了耐旱耐瘠的瓜蒌。
“当时不少群众有顾虑,我们就采取‘书记带头、党员示范’的方式,先流转150亩土地试种。”社区书记崔明东回忆道。这一试,试出了一条产业振兴路。
“瓜蒌对土壤的要求不是很严格,种植技术和管理也相对简单,适合大面积种植。”崔明东介绍,村里第一年种了150亩,第二年300亩,第三年500多亩,如今达到2500亩,种植效益超过500万元。
“看到乡亲们种瓜蒌鼓起了‘钱袋子’,许多在外打工的村民,这两年也纷纷回到家乡承包土地种瓜蒌。”崔明东说。曾在上海开出租车的周晓红,成为第一批返乡创业的“新农人”之一。“2017年听说村里发展瓜蒌种植,我毅然选择回乡。”如今他的种植规模已达300亩,收入远超外出务工。
强农富民:村民腰包鼓起来
随着种植规模扩大,胜联社区开始谋划产业链延伸。通过乡情感召,在外创业的黄建刚返乡创办大德坊炒货公司,实现了瓜蒌的深加工增值。“我们引进自动化生产线,开发多口味的瓜蒌产品。”黄建刚介绍。胜联社区还创新实施“线上+线下”双轮驱动,开展“书记直播带货”,让瓜蒌籽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
如今,瓜蒌还是青果时,好多外地商户便直接上门收购,切片晾干,作为中药材。瓜蒌产业的发展让当地百姓尝到甜头。在瓜蒌基地,70多岁的崔明翠正在田间劳作,她介绍,自己家三亩多地承包给周晓红种植瓜蒌,年租金近3000元,忙时在基地打零工,一天100多元,一年又有七八千元收入,比当初自己耕种时收入还多,人还特别轻松。
2024年,社区成立包公镇首家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村民通过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基地务工等渠道增收,年人均增收超万元。瓜蒌产业常年吸纳20余名村民务工,其中脱贫监测户7人,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产业兴旺为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注入动力。胜联社区将集体经济收益反哺民生,新建文化健身广场、技能培训中心,开展各类培训30余场;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展望未来:从“产业兴”到“全域兴”
面向“十五五”,肥东县包公镇有着更宏大的蓝图。该镇计划依托包公出生地文化资源,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打造“瓜蒌+文旅”特色项目,让文化“软实力”成为乡村振兴“硬支撑”。“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在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上下功夫,让瓜蒌产业释放更大效益。”包公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随着全会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五五”时期的乡村振兴必将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广大干部群众正以奋进者的姿态,共同描绘着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时代画卷。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刘旸 通讯员 黄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