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会同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意见》五年后,卫生健康服务从北京市里的医疗机构延伸至社会治理末梢,助力打通“最后一公里”。
10月28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王建辉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几组最新数据:截至目前,北京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93家,医务社会工作者787人,统筹志愿者9803人;北京16区卫生健康委和经济开发区已全面统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医务社会工作。
“全面”二字,凸显了北京在医务社会工作方面迈出的坚实步伐。在发布会上,王建辉还点出了几个细节。他说,北京通过试点先行、项目驱动、典型示范等方式,持续推动医务社工融入临床路径与医院管理流程,在儿科、老年、肿瘤等专科形成一批可推广的服务模式。
同时,北京连续五年实施多元培育项目,推进基础薄弱单位孵化培育和成熟单位模式创新,已累计完成4批190个项目,覆盖儿科血液病、脑卒中、眼科等多个领域;连续四年开展驻点项目,依托协会、基金会、社工机构、医疗机构四方协作,派出专业社工入驻医疗卫生机构,已开展4批75家派驻工作,增强了医疗机构的内生动力。
上述服务模式,凝结成了北京“助力破解卫生健康发展难题,探索出彰显中国特色、体现首善标准的医务社会工作‘北京模式’。”王建辉说。
北京协和医院党委常委、纪委书记杨敦干介绍,该院自建院之初就设立了社会服务部。目前,医务社工已常态化服务于该院18个科室的25个病房,每年开展个案服务千余例。
杨敦干提到,医务社工深入参与多学科会诊(MDT)和联合查房,将心理社会评估融入诊疗全过程,与医护人员协同为患者提供身、心、社一体化的“全人全程”服务。例如,儿科、产科、老年医学科、风湿免疫科、罕见病中心、急诊、ICU等不同场域,医务社工针对患者及家属的实际需求,开展情绪支持、艺术疗愈、小组活动、危机干预、家庭会议和经济救助等多样化服务,更好地提升了患者就医体验,促进了医患和谐。
“扎根社区、发动居民、服务居民”,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马琳这样形容她所服务的中心。她介绍,为顺应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该中心探索构建“医护+社工+志愿者+家庭”四方联动的社区健康服务新路径,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连续、温暖、有尊严的健康服务。
北京市密云区高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孙久视还提到了深入村镇的医务社工。他介绍,医务社工联合公共卫生委员、村医,针对高岭镇21个行政村的空巢、失能老人等重点群体开展上门走访,两年来累计协助家医团队完成2500余人次签约居民服务,推动签约知晓率提高15%,为签约率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韩红基金会“医务社工体系建设”项目于2021年正式落地北京。北京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王毅介绍,截至目前,该基金会通过“驻岗支持”这一核心模式,成功将专业的医务社工派驻至北京市60家医疗单位,精准覆盖肿瘤、儿科、安宁疗护等30余个关键临床科室,构建了一张初具规模的“北京驻岗支持服务网络”。
此外,这个项目五年来在京累计直接服务患者及家属已超过45万人次,这一数字背后,是数以万计的家庭在困境中获得的切实慰藉与支持。
王建辉说,下一步,北京将继续坚守初心、融合创新,探索中国化医务社会工作的“北京实践”,让医务社会工作成为“文明北京”建设的“金名片”,为改善医疗服务,推进健康北京建设,实现卫生健康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贡献专业力量。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