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之于企业家,视之为工具必被反噬

师天浩
Nov 02

文丨辰聪

出品丨师天浩观察(shitianhao01)

把消费者异化为粉丝、把企业绑定在个人魅力上,是高风险的战略懒惰。

顾客是上帝已经很久没人提了,取而代之的,是直播间里刷屏的“X粉”、微博超话里的“X总”。

过去的“顾客是上帝”不在了,变成了“粉丝是工具”。

10月26日,《半月谈》发表评论《豢养粉丝,是企业家塌房的开始》。文章指出如今部分公众人物或者企业家,通过"人设营销+短视频",把消费者异化为粉丝,开始豢养粉丝。

近日,我们也都看到了,那些热衷于培养粉丝的企业家和公众人物,大都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流量的反噬。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打造个人IP的价值,它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那粉丝之于企业家,究竟是利还是弊?

01

豢养粉丝,是企业家塌房的开始?

1.都有谁豢养粉丝?

《半月谈》指出,有些企业更希望的是,在出事时,有人能在舆论场上为自己说话,所以部分企业想到了采用“饭圈理论”,培养一部分忠实消费者成为信徒。

于是,一部分消费者开始成为了企业的粉丝,以“某粉”自居,于是粉丝经济开始了。

当看到这的时候,不难联想到某米。有人认为它被“黑公关攻击”,也有人认为是产品问题,众说纷纭。又是最近受到流量反噬的,似乎是某米。

其实用户“粉丝”化这种行为,生活中比比皆是。

除了深陷舆论的某米,其实还有些企业反而受到舆论的喜爱。比如,历经多次315食品安全问题不倒,反而还能“黑红”一波的雪王。在多次雪王的舆论事件中,公众舆论一面倒向雪王,这不正是“在出事时,有人能在舆论场上为自己说话”。

因此,豢养粉丝,是如今互联网企业构建舆论护城河的一道防线。

有的被反噬,有的受吹捧。

一些企业上市之后,把用户当作“粉丝工具”成了追求股价稳定“方便快捷”的不二之选。

而这,是对消费者的不尊重和轻蔑。

2.粉能载偶,亦能覆偶

“粉能载偶,亦能覆偶”,十分通俗易懂,但知易行难。

企业都幻想着遇到舆论问题时,“粉丝”们会冲到第一线维护企业品牌,与问题发起人形成焦灼之势,从而让企业置身事外。但全然忘了粉丝之于娱乐圈偶像而言,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因爱生恨”的例子同样比比皆是。

如公众所猜测的某米,深受“米粉”反噬。一些车主社群出现“米粉变米黑”,甚至带头者还是某米大V,而大V反戈,比职业黑公关更具摧毁力。

单方面的去批判某米是懒惰的,诚然它正深陷舆论,然而一家大企业的成长总是避免不了风风雨雨。从“为发烧而生”、论坛中直呼“米粉”和煽情的年度演讲,客观来说,粉丝经济对于某米而言提供非常有利的帮助。

粉丝经济对于其来说,可以说是无往不利。可是当“CEO营销”遇上短视频的流量漫灌,眼看他起高楼是一眨眼的工夫,眼看他楼塌了也不过倏忽之间。

正所谓应了“粉能载偶,亦能覆偶”。

3.与公众好好对话

因此,以粉丝论消费者是片面且具有危害性的。

但企业是需要粉丝的,企业也不怕粉丝,就怕只有粉丝,没有价值。

而企业IP的价值同样不容小觑,与公众好好对话,就成了对企业而言,科学养粉的关键要素。

《半月谈》指出,企业和公众好好说话,有三项最重要的标准——真诚、全面和平等。

说白了就是不能把消费者当傻子骗,当成冷冰冰的工具来使用,企业即要尊重消费者,同时也要保有对消费者的知情权。除此之外,企业也有义务对消费者进行全方位的坦诚相待,而不是用“海报小字”和“智能驾驶2.999级”诸如此类的对消费者进行“心智引导”之类的“方式”。(《半月谈》此处表述为奇技淫巧)

如何与公众好好对话,有没有例子提供参考呢?

这里《半月谈》给出了三个例子。分别是2025年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上B站,2019年任正非接受了央视的专访,以及同年黄晓明登上易立竞的对话节目。

他们通过长视频、深度内容,可能会包装但不伪装、剖析自己的全部、与观众平等的对话甚至是用更低的姿态去讲话的方式与公众对话。在各自深陷口碑甚至经营危机时逆风翻盘,甚至一举奠定大局。

而他们所采取的方式,换句话说就是以深度内容为主的视频播客。如今,抖音、B站等各大平台也兴起了这种模式。视频播客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顺应了大众对于纯短视频营销的审美疲劳,也抵消了大众对于长视频的枯燥无味,其兼具个性化和高质量内容的特点,让公众人物多了一条争取消费者信任和社会认可的途径。

02

内容为王,企业应科学养“粉”

1.内容/产品驱动,去”中心化“养粉

把企业绑在个人魅力上,是战略懒惰。

同样是“CEO IP化”,影视飓风的当家人Tim采取了一种与某米截然不同的粉丝关系。影视飓风摒弃了个人流量聚焦,而是选择将流量聚焦于内容,更倾向于社群。其本人作为栏目主理人参与到内容共创开发中,并把流量分给了其他同事,而这就是去”中心化“养粉。

影视飓风视频开头的那句“大家好,我是Tim”,不如说是背景音乐。

如果你也看过他的内容,那你就能知道Tim与观众的联系显然并不是以情绪或者情怀作为纽带。观众看影视飓风的内容,是因为有趣的内容和过硬的摄影知识。

为价值买单,成为了观众选择他的原因。

表明看是“CEO IP化”,其实核心却是其内容和产品过硬。观众讨论焦点也不是“Tim好帅”,而是“这期技巧我能复用”。且没有将“CEO IP”与产品内容进行强绑定,影视飓风内容具有“分布式信任”,具有多个栏目主理人,哪怕一期的产品内容出了问题,对于IP和品牌的影响会被“分布式信任”所分摊。

2.神奇的罗永浩

《半月谈》中提到的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在B站上的一期节目,这期节目来自于up主《罗永浩的十字路口》,主持人是罗永浩。

而我们前文所说到的,个人IP、舆论这些都是罗永浩的代名词,他完全可是说是玩舆论和互联网的高手。前段时间,罗永浩“战绩”可查,被西贝董事长叫做“网络黑社会”,然而西贝现在还在风雨中摸爬滚打。

这么会玩互联网的罗永浩却做起了视频播客。跨界反差之大,不得不说罗永浩还是太神奇了。

更深层的逻辑是风险对冲,久处互联网舆论场,罗永浩自然知道个人IP背后的巨大风险。过去,罗永浩的个人IP占“交个朋友”流量池62%,每次舆情爆发,登上热搜的同时,负面舆论同样充斥的评论区。而播客主持人,完成“人格后置”。通过深度内容和播客主持人把粉丝从情绪依赖转换为内容依赖,从而既保留热度,又降低个人杠杆。

企业需知,豢养粉丝者,终将被粉丝豢养。唯有共创,才能共生。

毕竟,消费者和企业终归不是粉丝和偶像,而是人与人之间基于信任的交易。肯踏实下来做长内容和保障产品质量的企业,才会穿过风雨,砥砺前行。

真正的科学养粉,是让粉丝参与、成长、受益,而非被利用。

杠杆从“情绪”换成“价值”,“利”与“弊”的天平,才会真正向可持续的一方倾斜。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