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呼吸诊疗,阿斯利康还是太全面了

市场资讯
Nov 04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医药魔方

  在中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已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第三大致死疾病,然而与庞大的患病人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众知晓率低、诊断率低,部分疾病甚至可用药并不多等痛点。如何更好地解决呼吸慢病的诊疗难题,成了业界亟需破解的命题。

  11月1日,2025青岛呼吸产业大会暨第24届呼吸周在青岛举行。连续24届的长期坚守,不仅彰显了阿斯利康在中国深耕呼吸领域的决心和雄心,更蕴藏着其破解呼吸诊疗难题的布局思路。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阿斯利康中国总经理、阿斯利康中国生物制药业务总经理林骁道出了阿斯利康连续多年举办“呼吸周”的深意

  “我们希望通过打造这一兼具战略高度与实践深度的呼吸健康领域顶级盛会,借助‘医、政、产、学、研’等多方深度协同,构建起覆盖学术研讨、产业联动、政策解读、科研转化的全维度交流平台,推动呼吸领域‘基础研究-临床实践-产业创新’的闭环发展。”

  显然,呼吸周是阿斯利康在中国呼吸治疗领域落子布局的重要抓手。这位行业龙头以“推动科学创新”、“促进诊疗变革与共同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三大举措持续在华深耕,呼吸健康领域的变革浪潮也聚势而来。

  创新破局

  持续推动呼吸领域革新

  在呼吸领域积淀超过50年的阿斯利康,在华三十余载,也是阿斯利康持续打破治疗困境的三十多年。早在1993年,阿斯利康便通过引入首个β2受体激动剂与中国哮喘治疗领域结缘,满足当时患者的未尽之需。

  21世纪初,阿斯利康引入了雾化吸入疗法,实现呼吸药物给药方式从口服到吸入治疗的跨越。寥寥数年,阿斯利康的ICS/LABA二联吸入制剂问世,进而在随后二十年中被打造为哮喘标准化的治疗方案;而作为“进阶款”的ICS/LABA/SABA三联吸入制剂,则正持续为中国广大慢阻肺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带来用药选择。

  据统计,我国有超过4500万20岁以上成人哮喘患者和近1亿慢阻肺病患者[1][2]。吸入用药作为标准化治疗方案,适用于大部分哮喘、慢阻肺病患者的常规治疗需求。但中国呼吸疾病患者仍存在“未满足”之需。以占哮喘人群比重5%~10%的重度哮喘为例,因临床治疗和管理非常棘手,对患者个人、家庭、医师和医疗卫生资源均构成了沉重的负担[3]重度哮喘症状控制一般更差、急性发作风险更高,对传统治疗手段反应较差,亟待创新的解决方案。

  阿斯利康以重度哮喘领域生物制剂为突破口,致力于打破治疗困境,持续推动领域革新。去年8月,阿斯利康的首个呼吸领域生物制剂在华获批用于成人和12岁及以上青少年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的维持治疗,今年又扩展至6至<12岁儿童适应症。据悉,为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支付可及,阿斯利康正在全力冲刺该药物今年医保国谈。

  凭借这款呼吸生物制剂打头阵,阿斯利康启动了向呼吸生物制剂领域的战略转型。林骁强调,以生物制剂为核心之一的呼吸业务,将成为阿斯利康整体慢病领域布局的关键环节和未来增长的重要引擎

  阿斯利康全球呼吸管线前景可期,目前共有16条在研管线,包括多款生物制剂、吸入制剂在内,覆盖慢阻肺病、哮喘及多个适应症。而依托未来管线与既有产品组合,阿斯利康构建起的是一个强大、多元,并且不断升级的呼吸创新治疗矩阵

  细究来看,这些产品管线都沿着“全病程管理”逻辑,紧扣临床需求展开。好比二联、三联吸入制剂、呼吸生物制剂以及不断革新的未来管线,将共同形成覆盖轻、中、重度呼吸疾病的全病程治疗方案。预计到2030年,阿斯利康还将给中国市场带来2款重磅呼吸生物制剂,1款吸入制剂,为患者的临床需求带来多元化的治疗选择。

  这种成熟产品打底筑基,创新药物拓界,覆盖呼吸全病程管理的思路,让阿斯利康形成了从靶点到适应症的全面布局,夯实了其在呼吸领域的科学领导力。

  促进诊疗变革与共同健康

  构建新诊疗生态

  然而,对于中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诊疗而言,仅有药物还远远不够。深耕中国市场数十年,阿斯利康深知革新疾病诊疗格局需要集合多方力量打造新生态,方能满足患者多元的健康需求。

  当前,以慢阻肺病为例,我国仅有不足3%的慢阻肺病患者知道自己患有慢阻肺病[4]仅14.2%的哮喘患者达到良好控制[5]。并且多数患者生活在基层,22.92%的误诊率和22.09%的漏诊率[6]意味着从最初的疾病筛查和防治就困难重重。若这一堵点未能解决,后续的健康管理更无从谈起。

  然而,攻坚此痛点并非易事。长期以来,基层市场对各大药企而言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既值得挖掘,却也是公认难突破的“硬骨头”。这样的特性,深刻考验着药企的商业智慧。阿斯利康几乎是最早布局中国基层业务的MNC之一,深知社区医院、县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是中国慢阻肺病、哮喘等慢性呼吸疾病防治的前沿阵地,基层渠道业务以“广覆盖,深渗透”的组合拳,推动创新疗法、先进的诊疗理念下沉基层,覆盖基层患者临床需求,赋能基层呼吸疾病规范化诊疗路径变革。

  在慢阻肺病领域,借助慢阻肺病纳入国家基本公卫服务项目的政策东风,阿斯利康锚定基层痛点,积极助力国家政策的落地,支持基层诊疗能力提升和学科建设,正依托强大的全渠道团队,将创新疗法及规范化诊疗理念下沉,支持基层医疗机构提升慢阻肺病的筛查诊疗和患者管理能力,帮助广大基层的慢阻肺病患者均有机会获益于优质的诊疗服务,改善治疗结局,实现共同健康。

  而对于重度哮喘“诊断率低”“检测率低”和“控制率低”的困境,阿斯利康携手全国专家学者,聚焦精准分型、规范诊断和生物制剂的启用策略等,积极推动重度哮喘规范化诊疗路径(CoE)理念落地,持续支持重度哮喘患者实现“临床治愈”的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以科学创新和诊疗变革,突破当前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管理瓶颈。最终期待帮助每一位呼吸慢病患者获益于创新药物和规范化的诊疗服务,实现共同健康。”林骁如此说道。

  战略聚焦+拥抱创新

  重仓中国市场

  伴随着中国创新不断崛起,中国也从“全球医药市场”升级为了“全球创新枢纽”。呼吸市场早竞争已“不止于药”,正迈向“生态系统竞争”新的竞争阶段,阿斯利康的战略制定致力于重塑呼吸疾病的诊疗格局。

  基于对中国创新力量的前瞻性认知,阿斯利康近些年不断有在华布局的“大动作”。今年,阿斯利康全球研发北京战略中心的启用便是一个注脚。至此,阿斯利康已在中国形成上海、北京两大超高规格的全球战略研发中心。纵观当下跨国药企,少有如此重仓的魄力与决心。

  在商业化领域,近期阿斯利康成立了呼吸生物制剂及自体免疫、呼吸吸入两大事业部,不仅使得不同条线的呼吸业务高度战略聚焦,其更以“左右开弓”之势,共同筑造起更为牢固的商业化护城河。

  其中,呼吸生物吸入事业部的战略聚焦呼吸业务基本盘,夯实呼吸疾病标准化治疗方案基石地位,并联动渠道力量着力推动创新疗法下沉,覆盖广域基层;呼吸生物制剂及自体免疫事业部战略聚焦生物制剂领域,持续支持推动重度和难治性呼吸疾病的规范化诊疗理念落地,惠及更多患者。

  近年来,伴随中国医药健康市场的高质量发展与巨大潜力释放,阿斯利康亦持续加码中国。如累计投资7.5亿美元的青岛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就是阿斯利康重仓中国呼吸疾病领域、推动本土化战略的一个重要体现。据悉,该基地启用后,将成为阿斯利康全球产能最大的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同时也是智慧化、可持续的“零碳工厂”标杆。可以说,这一生产基地在推动本土供应链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将成为阿斯利康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一环。

  “可持续发展”是阿斯利康除“科学与创新”、“诊疗变革与共同健康”之外的在华第三大战略举措,具体体现在绿色生产、绿色研发、绿色运营等诸多方面的行动。据了解,其用于慢阻肺病治疗的三联吸入制剂已在英国获批采用全球变暖潜能值(GWP)近乎为0的新一代推进剂,大幅减少三联吸入制剂的使用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林骁表示,“这一方案也即将在中国获批,这意味着我们的三联吸入药物将真正实现‘治病’和‘环保’的同频共振。”

  林骁补充道:“中国是阿斯利康全球第二大市场,在阿斯利康全球研发、生产供应及创新网络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我们希望能作为纽带和桥梁,以中国产业优势链接全球机遇,为中国及全球患者创造更大价值。未来,我们将持续围绕‘生产+创新+资本’的呼吸领域全链条布局推动呼吸健康产业生态构建,助力中国呼吸健康产业发展迈向新阶段。”

  可以预见,随着更多创新药物可及和诊疗生态的重塑与完善,中国呼吸慢病患者的健康将迎来更坚实的保障。阿斯利康也将继续以“呼吸领域引领者”的姿态,为呼吸诊疗新生态的升级筑牢根基。

  - 上下滑动查看参考资料 - 

  [1]Huang K, Yang T, Xu J, et al. Prevalence, risk factors, and management of asthma in China: a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2]Wang C, Xu J, Yang L, et a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 (the China Pulmonary Health [CPH] study): a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tudy[J]. The Lancet, 2018,391(10131):1706-1717.DOI:10.1016/S0140-6736(18)30841-9.

  [3]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慢性气道疾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哮喘联盟. 重度哮喘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J]. 中华医学杂志, 2024, 104(20): 1759-1789. DOI: 10.3760/cma.j.cn112137-20231117-01120.

  [4]Wang C, et al. The Lancet, 2018, 391(10131): 1706-1717.

  [5]Ding B, Small M. Disease burden of mild asthma in China. Respirology. 2018 Apr;23(4):369-377.

  [6]许扬,张曼菱,陈汀,等。基层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延误现状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16, 19 (34):4153-4158.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宋雅芳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