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2亿的星巴克中国,接盘方赌对了吗?

市场资讯
Nov 02

  来源:梅花商业评论

  当星巴克中国220亿年营收与两位数利润率的成绩单曝光,这场估值超700亿元的股权交易瞬间成为资本圈的焦点。这个深耕中国市场二十余年的咖啡巨头,在本土化转型中焕发新生,却也面临着本土品牌围猎的挑战。买下星巴克中国,究竟是稳赚不赔的优质标的,还是暗藏风险的资本游戏?

  2025财年,星巴克中国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全财年营收同比增长5%至31.0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20.77亿元,连续四个季度实现经营利润与利润率环比双升,门店经营利润率始终保持两位数水平。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同店销售增速已超过美国本土市场,在全球业务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增长引擎角色。

  这份业绩的背后,是星巴克中国大刀阔斧的本土化变革。今年6月,星巴克对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三大核心品类数十款产品集体降价,大杯产品平均降幅达5元,最低价下探至23元。这一“以价换量”的策略立竿见影,二季度冰摇茶业绩翻倍,星冰乐跻身小红书非咖品类搜索榜首,茶拿铁持续保持增长态势。价格调整之外,密集的促销活动、精准的营销造势与渠道拓展,共同构成了增长的合力。

  借势“秋天第一杯”的社交热潮,星巴克推出金桂系列限定新品,创下单日销售额历史峰值;外卖业务“专星送”各项销售指标屡破纪录,成为重要增量来源;与东方航空打通会员体系,将2550万活跃会员转化为消费动能,即便合作流程繁琐,也彰显了其本土化布局的决心。更具创新性的是,星巴克联合小红书将1800余家门店升级为宠物、手工、骑行、跑步四大主题“兴趣社区空间”,试图重构消费场景,贴近年轻群体需求。

  门店扩张同样成效显著。截至2025财年末,星巴克中国已进驻1091个县级城市,门店总数达到8011家。难能可贵的是,新店保持着高效盈利,两年内新开门店的同店销售贡献持续高于行业均值。这一系列变革的核心,在于星巴克向中国团队放权,打破了以往联名合作层层审批的僵化模式,让运营决策更贴合本土市场节奏。

  资本的嗅觉总是最为敏锐。随着星巴克中国股权出售进入倒计时,各路资本纷纷入局竞逐。据悉,博裕资本已成为首选合作伙伴,交易估值可能超过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2亿元),凯雷、红杉资本、春华资本等机构也一度参与竞购,甚至有互联网企业计划以有限合伙人身份提供融资支持。对不少机构而言,即便只是参与竞价,也能彰显其市场实力,足见星巴克中国的行业地位。

  星巴克方面显然也深谙自身价值,首席执行官倪睿安明确表示将在中国业务中保留“相当一部分股份”,首席财务官Catherine Smith则强调,这笔交易的价值将体现在合作伙伴的前期投资、剩余股份的长期收益以及未来的特许经营费三大方面。在资本眼中,星巴克中国化运营仍有巨大提升空间,成熟的品牌体系、广泛的门店布局与稳定的盈利模式,都是其成为优质标的的核心逻辑。

  然而,这场资本狂欢背后,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与挑战。最直接的压力来自本土咖啡品牌的激烈竞争。瑞幸咖啡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47.1%至123.6亿元,归母净利润增长43.6%至12.5亿元,26206家门店的规模已远超星巴克,且直营门店同店销售仍保持13.4%的高增长。库迪咖啡门店数突破15000家并实现盈利,幸运咖加盟业务爆发式增长,一线城市咨询量环比激增300%,“椰椰拿铁”年销量超3000万杯。

  在本土品牌的围追堵截下,星巴克的市场定位正逐渐模糊。曾经的“咖啡界高端标杆”,如今不得不通过降价策略争夺市场份额,最新财季同店交易量增长9%的背后,是客单价7%的同比下滑。这种“以价换量”的模式是否可持续?当价格优势成为竞争核心,星巴克长期积累的品牌溢价将面临稀释风险。

  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文化基因的坚守与本土化的平衡。星巴克之所以能成为全球咖啡巨头,其包容的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店员对顾客的细致关怀、管理层对一线的充分支持,这种深入骨髓的服务理念,体现在诸如慰问纸条这样的细节中。但这套文化体系的维持需要持续投入,在“再中国化”的过程中,接盘方是否会为了追求短期利润而削减投入?失去独特文化内核的星巴克,是否还能保持其差异化竞争优势?

  此外,咖啡市场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从产品创新来看,本土品牌更擅长快速迭代口味、捕捉潮流热点;从渠道布局来看,加盟模式让本土品牌实现规模快速扩张,而星巴克以直营为主的模式在扩张速度上难以匹敌;从消费群体来看,年轻消费者更注重性价比与个性化,星巴克的品牌光环正在逐渐褪色。如何在保持品牌调性的同时应对市场变化,是接盘方必须面对的难题。

  财务层面同样存在隐忧。尽管目前利润率表现良好,但降价策略已导致客单价下滑,若未来为应对竞争持续让利,可能会挤压利润空间。门店扩张虽快,但县级城市的消费潜力与一线城市存在差异,如何维持新店的盈利水平仍是考验。同时,与东方航空、小红书等合作伙伴的深度绑定,也可能带来合作成本上升、决策效率降低等问题。

  对于接盘方而言,收购星巴克中国绝非稳赚不赔的买卖。短期来看,成熟的品牌与盈利模式能带来稳定回报,本土化改造的空间也能释放新的增长动能;但长期来看,激烈的市场竞争、品牌定位的模糊、文化基因的坚守以及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都是需要跨越的鸿沟。

  这场价值712亿元的交易,本质上是资本对中国咖啡市场未来的下注。星巴克中国的本土化转型初见成效,但要在本土品牌的包围中突围,还需在品牌定位、产品创新、服务体验等方面找到新的平衡点。对于接盘方来说,能否在保持星巴克核心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本土化运营,应对市场竞争挑战,将直接决定这笔交易是否能成为真正的“好生意”。

  中国咖啡市场的增长红利仍在持续,但竞争格局早已今非昔比。星巴克中国的股权易主,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命运转折,更是中国咖啡行业竞争升级的缩影。这场资本与市场的博弈,最终将给出答案:在变革的浪潮中,星巴克中国能否续写传奇,还是会成为资本运作下的牺牲品?时间将是最好的裁判。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尉旖涵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