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知鸷:一个强大的金融体系要具备包容性、敏锐的资源感知力,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

睿见Economy
Yesterday

专题:中国国际金融论坛·香港峰会

  中国国际金融论坛·香港峰会于2025年11月6日在香港召开,本届峰会以“变局中的金融新生态:开放、创新与可持续”为主题。瑞银集团中国区总裁、瑞银证券董事长、瑞银全球投资银行部中国区主席胡知鸷出席“炉边谈话”环节并发表演讲。

  以下为对话实录:

  主持人:首先,有请胡总针对今天会议的主题谈一谈您的见解,然后我就有关热点做一些提问。 

  非常荣幸今天能在香港与各位相聚,一起探讨“变局中的金融生态”这一重要话题。 

  确实,过去几年,世界经济格局和金融体系经历了深刻的变化。然而,当我们回顾历史,自“全球化”这一概念出现以来,自由贸易、市场开放和多边主义携手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繁荣,也让亿万人的生活水平得以显著提升。 

  对于中国而言,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最大制造业国家,并在外汇储备方面常年稳居全球首位。在金融领域,短短三十多年的资本市场发展,我们实现了从零,到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第二大债券市场的跨越。 

  在这一切的里程碑和成就背后,“开放”无疑是重要的关键词。 

  今天,随着贸易壁垒的增加、地缘政治的升温以及产业链的重组,全球化的趋势确实面临了一些质疑的声音。然而,尽管外界有所疑虑,中国的开放步伐从未停歇,全球对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的期待依旧高涨。 

  这一切让我们对未来贸易格局的重塑充满新的希望。 

  因此,我认为,以“开放”为基础的全球体系并不会瓦解,而是在转变重心——从“范围的扩张”转向“连接的重构”。换句话说,我们不再单纯追求市场开放的广度,而是更加关注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如何建立更稳定、高效、可信的连接(Connectivity)机制。 

  在这一进程中,香港在中国金融开放中的独特角色,为世界提供了一个不断创新、持续发展的生动样本。

  2014年开通的沪港通就是一个金融创新的成功例子,拉开了中国与全球双向资本流通的序幕。经过11年的发展,互联互通大大提升了两地市场的流动性与产品多样性。它不仅推动了中国资产成为国际投资者青睐的资产类别,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也提升了香港市场的流动性,巩固了香港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截至今年9月,沪深股通的日均成交额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港股通的日均成交额也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 

  除此之外,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崛起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香港的作用也不再仅仅是资本流动的桥梁,也成为了创新与资本结合的高效平台,使中国的创新能够获得全球资本的支持,同时让3 / 5全球投资者能分享中国的发展机会。香港成熟的市场体系、国际化平台以及在风险管理和产品创新方面的专业能力为此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这一背景下,今年前三季度,香港市场共有66只新股上市,融资总额高达239亿美元,稳居全球新股融资中心榜首,其中也有许多来自中国内地的创新企业。今年5月,宁德时代以53亿美元的融资规模,在港交所上市,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股发行之一。瑞银也有幸作为联席整体协调人、联席全球协调人参与其中。 

  此外,金融行业的创新不仅体现在服务创新企业,也在行业本身的革新上。 

  以跨境理财通为例,这项机制突破了传统理财的地域界限,让内地与香港居民能够便捷地跨境配置资产。这也是互联互通本身的再一次创新。同时,香港在稳定币、数字货币、人工智能投研等领域的积极探索,也为整个中国金融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实验场和启发。 

  总结而言,过去几十年,中国金融与世界的深度连接,资本与创新的不断汇聚,推动了中国金融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创新本身也让金融行业始终保持活力与前瞻,而这也是金融行业始终吸引我的地方——总是在变化中寻找新的平衡。 

  我也希望,未来的金融生态,是在这样开放、互联与创新的环境中,继续演化、发展。 

  提问1: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和技术革命的背景下,中国通过金融开放和创新吸引全球资本,提升国际规则的影响力。瑞银是如何参与中国的金融开放和创新的?

  瑞银与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金融机构之一,我可以很自豪地说,瑞银在过去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与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开放是携手并肩、同向而行的。 

  早在1985年,瑞银便开始为中国企业提供企业融资服务,1989年,我们在北京和上海设立了代表处,正式启动了在中国内地市场的布局。多年来,瑞银受益于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建立了一个成熟的业务平台,覆盖了投资银行、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等核心业务。 

  在这一进程中,瑞银也持续把握市场和政策的先机,为中国金融与资本市场改革开放贡献了许多里程碑式案例: 

  2003年,瑞银成为首家获得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资格的外资机构之一,并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笔A股QFII交易。 

  2005年,瑞银成为首家持有中国合资基金管理公司49%上限股权的外资金融机构——国投瑞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2023年收购瑞士信贷之后,瑞银现在也持有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的股权,与两家本土合作伙伴一同,为中国的投资者们提供全球资产配置机遇。 

  财富管理方面,2012年,瑞士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成立,这也是首家在中国成立外商独资法人银行的瑞士银行。瑞银也是首家外资财富管理机构在国内推出首个全数字化财富管理平台。 

  2006年,瑞银证券的成立开启了外资机构直接参股中国全牌照证券公司的先河。此后,随着金融高水平开放的持续推进及外资持股比例限制的不断放开,瑞银不断加码,分别在2018年及2022年两次增持瑞银证券,提升持股比例到67%,并在2025年,正式实现100%全资控股瑞银证券。 

  谈到创新,瑞银始终将其作为在华战略的重心之一。 

  我们积极响应中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支持优质科创企业登陆国际资本市场,搭建境外融资平台;同时,我们也引导全球资本参与中国创新,共享中国的机遇,将中国的故事带向世界,同时也为全球资本打开通向中国的门。 

  就在9月底,瑞银作为联席全球协调人及主动账簿管理人,成功助力阿里巴巴集团发行总额为31.68亿美元的零息可转债。这不仅是全球TMT行业发行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S条例可转债项目,也是2025年亚太地区最大规模的可转债发行。 

  今年5月,除了助力新能源行业领军企业宁德时代,发行迄今为止最大的A-to-H 项目,募资52.9亿美元(绿鞋后),瑞银也为领先的医药创新企业恒瑞医药吸引了大量蓝筹基石投资者的兴趣和大量的锚定需求,完成了合计14.68亿美元(绿鞋后)的募资。 

  这些创新项目背后,也就是我们通过金融开放和创新,为中国企业走向全球资本市场提供支持的实践。我也很高兴,能够有机会在推动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方面,扮演这样一个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角色。

  提问2:金融开放和政策的可持续不仅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您对金融行业如何获得可持续发展,有何看法?

  建设金融强国,不仅仅意味着金融体系规模和市场容量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完善、结构的优化,以及整体效率和韧性的提升,是“量”与“质”的共同进步。 

  一个强大的金融体系,不是单纯拥有最多的资本,而是能够将资本引导到最能创造长期价值的领域。这就要求金融体系具备包容性、敏锐的资源感知力,以及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金融行业本身也需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种可持续性,不仅仅是指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和强大的抗风险能力,更意味着金融行业能够不断自我革新,拥抱创新,积极适应未来发展的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力量,特别是生成式AI,尤为关键。根据瑞银研究部的分析,金融行业拥有海量数据资产和高度劳动力密集的特点,且与语言相关的工作内容占比较大,因此,生成式AI对金融行业的重塑潜力远大于其他行业。 

  就瑞银而言,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一个由AI赋能和驱动的机构。这意味着大规模部署AI工具,以负责任和可持续的方式,最大化AI带来的积极影响;也意味着每位员工都要利用AI工具提升效率,所有客户都能够享受到更加个性化、及时、相关且流畅的服务体验。 

  目前,瑞银已经为员工部署了50000份Microsoft Copilot使用许可,仅在2025年第三季度,我们就生成了约1800万个AI请求,较2024年年底增长了九倍;超过85,000名员工可以使用瑞银专有的人工智能助手Red 。此外,在全球范围内,瑞银有340个活跃的AI用例,也指定了全新的AI政策和治理框架,为负责任地采用AI提供了行业参考。 

  总的来说,金融强国的建设是规模、制度、结构等多个维度协同作用的结果——制度要适应开放的步伐,结构要顺应经济转型的方向,技术则要成为推动行业进化的核心力量。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李思阳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