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掉的衣服 终会一件件穿回来

市场资讯
Yesterday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包邮区

  经历了一夜无眠,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做了一个近乎惨烈的决定。

  14小时前,一款摆胯行走、身姿优美的机器人走进了发布会舞台中央。但何小鹏没想到,正是这短短的十几步,会让自己陷入海啸似的网络质疑

  一定在里面藏了个真人。

  何小鹏的回应是激进的,某种意义上甚至是惨烈的。

  在第二天的发布会现场,他让工作人员当场剪开IRON腿部的衣物,和仿生肌肉皮肤。 

  复杂的机械骨骼、线路和驱动器,暴露在所有人面前。现场大家都能感受到,何小鹏在示意团队拆解时,声音似乎有点哽咽。

  后来有人把这个场景描述为:

  为了证明吃了一碗粉,真的要剖开肚子了。

  不过在复杂的车圈,这种质疑有时也不难理解。这家公司在科技日展示的成果,从天上到地下,已远远超越了一家汽车公司的范畴。

  它更像一个由物理AI驱动的人类未来出行探索者。

  而在这样的探索路上,孤独和质疑几乎是必经之路。

  早些年马斯克还上过《60分钟》,这位以钢铁侠形象著称的企业家,在回忆特斯拉创业初期的重重困境,和SpaceX的早期历程时,竟然哭到难以自持:

  你们根本不知道有多难。

  今年是小鹏汽车成立的第十一个年头。这家公司三年前也在悬崖边挣扎,员工流失,士气低落,年销量只有12万辆。但是上个月单月,他们卖了创纪录的4.2万台电动车。

  今年前十月,他们一共卖了35万台车,是造车新势力里:

  第一个提前完成全年销售目标的公司。

  也是这个时候,何小鹏终于敢真正向人们公开自己下了五年的棋局。

  和马斯克一样,沉浸技术的何小鹏,一直想做的,都不仅仅是一家汽车公司。卖汽车,从来不是他的目的,而是手段之一。

  但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何小鹏也必将如马斯克一样,经历无数的冷眼、嘲笑,与近乎绝望的至暗时刻。

  但这个湖北男人,还是主动选择走进深渊。

  1

  全新一代IRON猫步的场景,出现在小鹏在今年举办的科技日上。

  按照惯例,何小鹏会拿出当年最硬核的突破技术,和最大胆的科技预判。

  2019年,何小鹏预测了高速自动驾驶将商用;2020年,他判断自动驾驶将在全国普及。

  2021年和2022年,他们激进宣布了飞行汽车和机器人的布局;2024年,他们又提出下一代超级增程的计划。

  到了今年,小鹏科技日的主题被命名为涌现IRON只是小鹏众多涌现的前沿产品之一,整个出行生态里,何小鹏发布了一年后即量产的Robotaxi,和垂直起降电动飞机A868

  不过这次科技日最重要的涌现,其实是他们的:

  第二代VLA大模型。

  VLA,三个字母,对应的分别是VisionLanguageAction,也就是视觉、语言和动作。

  这个一开始被应用于机器人的原理,被何小鹏极具创造性地放到了自动驾驶模型。未来,它可以驱动汽车、机器人和飞行汽车。

  但时间回到今年二季度的一天,小鹏自动驾驶团队的高层,曾想放弃参与一场研发进度的汇报会议。

  当时,他们的VLA大模型,进度平平,实在拿不出可以交代的进度。而另一边,是每月过亿的训练经费在燃烧。

  看着天价账单,何小鹏内心难免焦灼。

  他咬牙撑了一年多,20多亿砸下去,连个响儿也听不到。整个研发VLA项目的班子,命运也悬而未决。

  天无绝人之路。就在那场汇报会议的前夜,VLA大模型戏剧般地跑通了。

  VLA团队其实也习惯了这种高压强,他们把这次现象总结为:

  AI的涌现。

  就像张无忌在乾坤袋里突然被打通任督二脉一样,VLA突然有了阶梯式的技术迭代。过去用端到端大模型难以解决的路况疑难杂症,也开始有了解题路径。

  简单点说,和诞生于谷歌deepmind的标准VLA相比,小鹏手里的这个,相当于:

  给甄嬛加上了钮祜禄氏。

  他们独创性地拿掉了中间转译的语言环节,摆脱了极高的信息损耗。这个过程是艰难的,是痛苦的,但用很朴素的话来说,无非就是:

  熬过去,就好了。

  何小鹏不得不这么做。用于VLA的数据训练量接近1亿clips,接受这种数据训练量的高损耗,意味着亲手拿着98号汽油往拖拉机里倒。

  某种程度上小鹏也算大力出奇迹,中国版本的大力出奇迹:在投入了3万卡算力,烧了20多亿的研发费用后,无语言转译方案VLA迎来“质变”,第二代VLA涌现了全新可能。

  在科技日上,何小鹏宣布,大众汽车将成为小鹏VLA的首发合作伙伴,同时大众也已定点采用小鹏自研的图灵AI芯片。

  来自欧洲头部车企的合作,意味着小鹏的智能化体系正在获得全球汽车产业链的认可,核心智驾能力与算力,具备外延合作的可能。

  直到现在,美国人民还是会怀念曾经的1969年。

  那时,NASA的阿波罗计划,在只有一台4KB RAM电脑的条件下,硬是把自己送上了月球。

  用英伟达老黄的话来讲,就是哪里有约束,哪里就能生长出创造力。

  2

  小鹏研发双足机器人,始于20234月。

  当时OPEN AI研发的GPT-4横空出世,生成式AI盛极一时。整个中国科技圈,都在忙着自我审视叩问:

  追赶上代差,最少要几年?

  悲观者正确,但乐观者成功。在这之前一直坚持四足机器人路线的何小鹏,毫不犹豫地拍板了新路线。因为双足机器人,到了合适的节点。

  经历了过去几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残酷厮杀,劫后余生的何小鹏比谁都清楚:

  时机比什么都重要。

  小鹏的第一款人形机器人PX5,身高不到15造型可爱亲切。

  之后一年,他们又干掉了大量的工业设计方案,才有了拟人程度更高的IRON

  慢慢,开始有了现在的样子。身高173,区分性别,有脊椎,有肌肉,会收肩和耸肩。

  小鹏的舞台上,开始出现了人形的未来。在科技日上,IRON迈着流畅的猫步登场。它首发应用了全固态电池,实现极致轻量化、超高能量密度与安全。

  它由三颗图灵芯片驱动,拥有2250TOPS的算力,手部拥有22个自由度,全身自由度高达82个。

  同时,IRON搭载了小鹏VLA大模型,通过构建高阶的大小脑能力组合,实现:

  对话、行走、交互三大高阶智能。

  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的表现是如此流畅和拟人,以至于互联网瞬间被引爆。

  反响并非全是赞美。之后的自证,更像何小鹏一场公开的驱魔仪式:肢解自己引以为傲的创造物,让世界看到真相。

  一个多月前,阿里过去最神秘的十八罗汉之一吴泳铭,罕见地在杭州云栖大会上做了一次演讲。

  他说,实现AGI,已经毋庸置疑了。AI Chatbot是人类有史以来用户渗透率最快的功能,行业渗透的速度:

  超过了历史上所有技术。

  这可能是中国的互联网巨头,关于人工智能最大胆的公开言论。

  过去四年时间里,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互联网科技行业,始终被一种难以名状的低气压笼罩着。

  公开场合少说话,沉默,甚至退休,基本是企业家们心照不宣的共识。

  这种风向的彻底转变,是在DeepSeek出现之后。

  中国科技行业因它的出现,有了集体的自豪感;这也同样震惊了歪果仁,川普说这是中美之间的斯普特尼克时刻,美国AI头部企业家紧张地给政府写信:

  再不做些什么,就真的完犊子了!

  不仅仅是DS,包括宇树、游戏科学在内,今年彻底盘活了整个国内人工智能的局面。美国同行开始陷入怀疑,优势并不是绝对的。中国的人工智能,或许一直都被系统性低估了。

  当小鹏的IRON机器人引起众声鼎沸,这种熟悉的感觉又来了。因为又有中国企业能:

  激发人们对于未来的憧憬。

  无论是人形机器人,还是能垂直起降的电动飞机A868,抑或是能精准判断杂乱小路、比司机还老道的智驾大模型。

  深受马斯克影响的何小鹏,对于中国科技的价值,在于他提供了密集的自成方阵的:

  真正塑造想象力的角色。

  中国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敢于想象的科技公司。

  当然,也有让何小鹏始料未及的。当一家中国公司取得技术突破时,中国网友第一反应竟然是:

  造假!

  3

  何小鹏人生第一次成为互联网产品经理,是在华南理工大学上学时,让学生宿舍楼通网冲浪。

  大学毕业时,他导师带着一车学生,给他们推荐了三家企业:外企亚信和两家国企。

  车子最先开到亚信,何小鹏和另外3个人一起下了车。导师说:你们想清楚啊,于是有两个人回到了车上。他留了下来。

  27岁时,他从亚信辞职创业,做出了UC浏览器,并在2014年早早实现财务自由。

  也是2014年,他成为特斯拉的首批中国车主。驾驶特斯拉给他打开了一扇新门:

  造出好车,好像不需要干十几二十年。

  他找雷军深聊过一次。雷军让他想清楚,干车企难度比互联网创业难100倍,尤其是财务自由后的创业。

  他还是躬身入局,杀了进去。

  有人评价他是互联网行业最优秀的产品经理之一。但到了汽车行业,他真是个青瓜蛋子。这个老实人,后来一次又一次地,掉进天坑。

  2017年他在肇庆自建工厂,地块上有个鱼塘。起初他觉得填平就好了,但随后发现鱼塘下面,全是溶洞。

  他花了一年时间用了一亿元填坑,并得到了一个宝贵经验:

  盖工厂之前要先做地勘。

  万事开头难的经历,预示着他之后的造车之路并非坦途。

  最难的时候,朋友们甚至劝何小鹏,只要把字从名字里去掉,公司销量就能翻倍。

  这不仅仅是商业危机,而是对他个人的公开否定了。他也终于意识到,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只想做董事长,不想做CEO。

  之后的故事被很多媒体写过了。何小鹏本人开始学着做CEO,进行艰难的组织重建。调整高管,重组部门,严厉整顿供应链。

  他还请来了长城汽车的功勋老将王凤英担任总裁。王凤英加入前,她主导发布了一份行业报告,公开批评了小鹏汽车的缺陷:

  缺乏清晰的主干品类,缺乏聚焦的、差异化的智能特性……

  何小鹏听了进去,并选择拥抱王凤英。

  之后,小鹏的产品体系逐步理顺,面向大众市场的MONA M03成为其中的重要成果之一,也带动了整体销量结构的优化。

  这款车刚刚实现20万台整车下线。

  上个月,小鹏汽车交付了创纪录的42000台车。这是他们连续第二个月突破4万台。

  何小鹏烧钱坚持的辅助驾驶系统NGP,月度活跃用户渗透率则达到了惊人的86%,成为新势力智驾的第一梯队。

  如果没有两年前的那场重建,别说IRON机器人或者飞行汽车,这家公司在哪里,都不知道。

  4

  和很多初代互联网的企业家相比,1977年出生的何小鹏,看上去并不热衷于分享西方知识体系对自己的影响。

  比如雷军曾一次次描述学生时期乍看《硅谷之火》;王兴推崇过彼得·蒂尔的《从零到一》;马化腾会给《认知盈余》中文版写序;李彦宏时常会说霍洛维茨的回忆录《创业维艰》:

  就像在重温自己的经历。

  六年前,我第一次见何小鹏时,我问他中国的新势力有没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定价权。

  他当时悲观地说做不到,如果没有资金和方法陪你走到那个规模,别谈定价权了:

  你活都活不下去。

  但中国汽车人进化得太快了。到了2023年,我再跟他聊的时候,他的目标已经投向了海外市场,因为他开始意识到中国车的优势很明显了。他说不是海外车企慢了,而是中国跑快了

  中国车企甚至开始反向技术输出了。

  到了今年,我明显感觉到,何小鹏已不再是那个自我怀疑、甚至被劝说改掉自己公司名字的汽车新兵了。他从数次失败中汲取了养分,最终赢得了属于他的涌现

  在何小鹏身上出现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企业家画像。他有着类似马斯克的狂想,但同时拥有出人意料的扎实且可靠的执行力。

  这几天,在网上冲浪,看了不少何小鹏剪掉机器人衣服的视频。但每一次看,都能感受到他颤音里头的憋屈。

  这种憋屈,中国的工程师其实大都能感同身受。很长时间里,中国的开源社区,始终被一种近乎偏执的使命支撑着:

  不只是技术,更是一种民族认同。

  现在发生在小鹏身上的,也是整个中国科技企业所面对的。

  我问过何小鹏,有没有觉得自己赶上了大趋势。他说是的:

  终究是时代创造了英雄,而不是英雄创造了时代。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杨赐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