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电商的蝴蝶效应

蓝鲸财经
Nov 10

文|商业新研社

“双十一”的节点,任何电商动作都会被成倍放大。

最近有媒体报道,字节跳动旗下红果短剧App小范围测试带货功能,商品均来自抖音电商品牌旗舰店,聚焦服饰、配饰等与短剧内容强相关品类。

根据商业新研社的体验,该功能已覆盖红果短剧上《盛夏芬德拉》、《好一个乖乖女》等主流剧集。当用户暂停观看时,系统会自动识别剧中服装、饰品等商品并弹窗推荐,点击即可进入详情页;未自动弹出时,也可通过右上角“识图搜同款”定向识别,服饰、家居等高频品类识别准确率较高。

而当用户轻触屏幕,最终下单购买,实现高效转化后,也意味着内容经济正在完成进一步的进化。

这场“短剧+电商”的变革中,不再是抖音、快手的独角戏,淘宝、京东拼多多美团等传统电商巨头,甚至更多的平台、机构,都纷纷携重金与资源下场,试图在“短剧带货”这片新热土上划定自己的势力范围。

从纵向看,视频电商正从最开始的短视频电商、直播电商,正向短剧电商扩张,不断拓展视频形态的商业价值。而横向看,短剧电商也从在剧集播放间隙插入广告,到品牌定制短剧将产品植入剧情,再到将购物小黄车挂到剧中,让用户真正做到“边看边买”,短剧带货的模式不断进化,商品链接从幕后带到台前的同时,也让免费短剧平台找到了盈利的新途径。

1、踏入短剧电商同一条河

以免费模式起家的红果短剧,此次尝试“短剧带货”的模式,其实并非偶然。

据QuestMobile数据,到今年3月时,红果人均使用时长已经达到19.36小时/月,追赶上爱优腾等头部长视频平台,成为短剧行业内的第一名。今年上半年,在用户规模增长方面,红果短剧同比增长率达178.99%,月活用户达2.12亿,增长率位居在线视频类APP第一,全行业APP第三。

红果的带货路径,以近期爆款短剧《盛夏芬德拉》为例,点击剧集暂停时,画面上会显示剧中人物服装、配饰等“搜同款”选项,点击后便出现剧中人物同款穿搭的链接,这些商品链接来自抖音电商的品牌旗舰店,用户可以直接丝滑支付购买,不用跳转任何第三方应用。同时,红果App还内设订单菜单可以查询购买商品状态,甚至还有配套的商城可以直接在里面逛起来。

在看剧中买同款商品,用户也并不陌生,最开始也是由电商平台做起的。早在2023年,当短剧市场还在野蛮生长时,淘宝就已经开始试水短剧营销,在平台内部上线了淘宝剧场,2024年还推出了“百亿淘剧计划”,丰富自己平台上的短剧供给。淘宝内的短剧,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纯剧情短剧,另一种是品牌定制剧。而淘宝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品牌定制剧上,希望构建一个“看剧-种草-进店-成交”的闭环,通过与海蓝之谜、海尔三星等头部品牌合作,打造了《我的美妆日记》《婚姻日记》《爱在怦然心动时》等自制短剧,取得了显著的ROI效果,最高商业转化率可达30%。

和淘宝纯卖货的广告味短剧相比,拼多多、美团则将免费短剧当作吸引C端用户的附属内容,以“强冲突、强反转”的爽剧抢夺用户注意力,增加用户停留时长和粘性。比如,2024年4月,多多视频下方的二级频道新上线了“短剧”入口,上线了大量免费短剧,虽然拼多多没有在视频内容中添加商品链接或植入商品,但是将带货短剧混合在短剧信息流中,通过大数据推荐给感兴趣的用户,提高商品的曝光效率。

目前,拼多多、美团上的短剧大多为采买来的二轮短剧,很少有自制短剧内容。这两家还都推出了现金激励政策,用户每看几集短剧,就会有几分钱的现金到账,显然也都是为了深度留住用户。

今年初,腾讯也在微信内上线了一款名为“火星短剧社”的小程序,这也是腾讯首款独立的短剧产品,内容由腾讯视频及合作方独家提供,主打竖屏免费短剧,用户看广告后可解锁剧情。而且微信也上线了新的“短剧”入口,不仅可以查找短剧内容,还有独立的播放界面。

此外,京东与快手星芒短剧也达成合作,在今年“双十一”期间联合推出7部精品短剧,覆盖爱情、家庭、职场等多元题材,集结翁虹、严屹宽、何泓姗等知名演员,同时整合快手“边看边种草”全链路电商功能,用户可一键跳转京东商品页下单。

在商业新研社看来,随着电商流量的见顶,各电商平台都在寻求新的增量空间,通过加大短剧这类内容领域的资金与资源投入,来构建内容电商的新通路,以此带动用户活跃度和交易转化的效率。但各家在短剧电商的具体做法上又有所不同,其中,淘宝更倾向剧情种草模式,将商品作为道具自然融入内容,与美妆、服饰等自身优势品类高度适配;拼多多的核心打法是通过算法,以土味爽剧吸引用户引导消费;京东入局最晚,但更注重品牌深度合作,通过定制精品化短剧传递产品核心卖点,实现品效联动。

此前广发证券发布的研报也指出,随着短剧渗透率飞速提升,内容红利逐渐消化,2024年国内短剧付费规模见顶,而IAA短剧(免费+广告)的流量价值水涨船高,商业模式正从IAP(内容付费)向IAA分流。拼多多、淘宝、百度等头部互联网平台上线“短剧”板块,使短剧成为全景流量生态中的重要一环,这既有助于提升短剧的流量价值,也令其在互联网平台生态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2、火热市场的两面

作为当下最热的赛道之一,短剧已经成为电商平台竞相角逐的新战场。

一方面,短剧本身拥有巨大的盈利能力。相较于长剧或者其他影视项目,短剧往往制作周期短、投入成本低,但所能获得的收益回报率却高得多。另一方面,短剧作为一种和短视频、直播相似的传播形式,身上有着天生的电商带货基因,这不仅丰富了平台的内容生态,还成为缓解流量焦虑的有效途径。

今年年初广电总局办公厅也发布通知,呼吁行业“运用微短剧创作传播优势,充分联动各行各业、深度赋能品牌发展,鼓励带动品牌方、制作方、广告方等通力合作,共同讲好中国品牌创新发展的故事,搭建起品牌与消费者生动互动的重要桥梁,助力企业文化传播”。

短剧与电商的融合,分析来看对电商行业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

首先是流量重构上,从“人找货”到“货找人”的进化。短剧实现了从“搜索电商”到“情感电商”的跃迁,用户在观看这类强情节、快节奏的剧情时,并非带着明确购物目的而来,而是在沉浸式的内容体验中,因情感共鸣和场景代入而产生消费欲望,这也塑造了一种更高效、更精准的“货找人”模式。

其次是信任建立,从“产品功能”到“情绪消费”的认同。以往电商购物时,用户面对的是较为常规的商品介绍页,信任来自于品牌、店铺等级、客服问询、用户评价及销量等,同时还可能会进行比价、看评测,最终需要自行判断商品是否适合自己,这个决策过程比较长且容易流失。而短剧通过故事和人物,将商品无缝植入到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尤其是在剧情高潮或者反转时弹出购买链接,可直接将情绪价值转化为购买行为,实现“一秒心动,一秒下单”,决策路径较短,转化率也高于传统模式。

最后是生态激活,为商家提供品销合一的新场域。对于商家而言,短剧既是高效的销售渠道,也是难得的品牌建设阵地。一个成功的短剧,能同时实现产品爆卖和品牌故事的有效传达,这是传统广告和图文中难以实现的。

尽管短剧电商有着鲜明的优势,但也有潜在的问题。比如如何平衡内容与商品的关系,当内容过度商业化,短剧就变成了加长版的广告片,会影响体验引起用户反感。而且内容同质化加剧引发用户审美疲劳,对流量稳定性构成考验,这也是为什么电商平台开始投入做一些精品短剧,以形成差异化内容。另外,短剧能在短期内引爆一款商品,但也对商家的供应链形成巨大考验,一旦出现发货延迟、质量不符、售后服务等问题,负面口碑将在社交媒体上被急剧放大,对平台和品牌造成反噬。

3、极速狂奔背后的变局

根据《2024年中国微短剧产业研究报告》,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到505亿元,首次超过电影票房规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34.3亿元,2027年达到856.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9.2%。而用户方面,截至2025年6月,全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96亿,占网民总数比重接近七成。

在这种市场迅猛发展的当下,无论是短剧行业本身,还是“短剧+”的商业效应,都会有新的发展变革。

一方面,是整个短剧生态会走向正规化、精品化和商业化。目前除了短视频平台、长视频平台、微信小程序、独立短剧APP等,像电商、网文、MCN等一些平台或机构,也都在加速进入短剧市场,行业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与此同时,精品化正成为平台与制作方的共同追求,这也带动成本的上升,以往只需一二十万的成本,现在可能需要投入上百万了,这就更考验制作方后续的变现商业模式,包括会员付费、品牌广告植入、效果广告以及电商化等,一旦模式跑通实现盈利,那么未来的想象空间也会更大。

另一方面,电商行业的竞争格局和焦点,也会因短剧的“蝴蝶效应”而被打破和重构。比如抖音、快手这类的短视频新势力,可以凭借庞大的内容生态和用户粘性,进一步打造 “兴趣电商”闭环,让用户“看到即买到”,目标是成为新的电商基础设施。而淘宝、京东、拼多多这类的传统货架电商,则能利用短剧作为 “引流工具” ,将内容带来的流量引导至品牌店铺和会员体系,反哺其强大的货架电商和供应链体系,构建“内容+货架”的全域模式。未来,也很难再有纯粹的“货架电商”或“内容平台”的区分,融合会成为必然趋势。

整体来说,短剧电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在技术优化、内容创新与规范治理上下功夫。既需要利用AI提升商品识别精准度,探索“非侵入式”导购,平衡商业化与用户体验;也需要完善分成机制,激发内容创作者的积极性,打造优质内容生态。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规范行业秩序,防止劣币驱逐良币。

从整个趋势来看,内容电商已经步入成熟阶段,场景在不断进化,短视频和直播间的流量逐渐见顶,消费者需要新的刺激,而短剧是个新的选择。对电商来说,短剧市场是未来新的增量和广阔蓝海,但电商最终的基石,依然是信任、效率与供应链,这场由短剧点燃的战火,最终仍将回归零售的本质。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