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高手”均胜电子,上市第一天就被教育了

蓝鲸财经
Nov 10

作者 | 源媒汇 谢春生

全球第二大汽车被动安全产品提供商,遭遇上市“开门黑”。

11月6日,均胜电子登陆港交所,这家年营收超500亿的汽车零部件巨头,在港股市场甫一亮相便遭遇当头一棒,开盘即跌破发行价。截至当日收盘,股价报收20.24港元,较22港元的发行价跌去8%。

近年来,中资企业前赴后继奔赴港股,敲钟场景从“荣耀”变成了某种“焦虑”的仪式。资本市场的理性与冷酷,正为这些出海故事重新标价。

均胜电子,从2004年宁波一家生产汽车塑料件的小厂,到如今总资产超680亿元的全球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二十逾年来走过了一条典型的“并购扩张-业务整合-资本运作”之路。

然而,频繁并购也让均胜电子背负巨额债务。其现状,折射出中资企业在全球资本配置新时代下的困境与挑战。

宁波小厂变身全球供应链巨头

均胜电子的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跨国并购史。

天眼查显示,2004年,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起步产品是发动机涡轮增压进气系统、空调出风口等汽车塑料件,典型的技术门槛低、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成为了均胜电子发展史上的首个关键转折点。当时,均胜电子趁机低价收购了中德合资企业上海华德塑料制品公司。

借助这次“蛇吞象”式的并购,均胜电子的资产规模翻倍,构建了外饰、内饰和功能件三大业务体系,一举跻身国内主流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行列。

2011年,均胜电子通过借壳辽源得亨在A股上市,正式踏入资本市场。上市当年,公司就完成了对德国百年汽车电子企业普瑞的收购。

德国普瑞是汽车电子领域的隐形冠军,主要产品为人机交互系统等座舱电子类产品,客户包括宝马、奔驰、劳斯莱斯等欧洲豪华车品牌。

这次收购使均胜电子成功突破技术瓶颈,从低毛利的传统零部件领域,进入了高附加值的汽车电子高端领域。

初尝并购甜头后,均胜电子开启了一系列海外并购。2014年,并购德国QuinGmbH,获得高端方向盘总成技术,切入奥迪、保时捷供应链;2016年,收购美国KSS公司,切入汽车安全领域。

2018年,均胜电子再下一城,以15.88亿美元收购日本高田公司(除问题气囊业务外)的优质资产,并与公司原有的汽车安全业务合并。

通过此次并购,均胜电子跃居全球汽车被动安全领域第二,市场份额达到约30%。

频繁的跨国并购,虽然做大了均胜电子的营收规模,但也带来了沉重的财务负担。招股书显示,公司总负债,从2022年末的364.08亿元升至2025年4月30日的468.02亿元,呈现出逐年走高态势。

图片来源:均胜电子招股书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均胜电子的总负债达到475.37亿元,其中短期借款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合计达117.36亿元,而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仅为60.24亿元,偿债压力不小。

更令人担忧的是,高额负债带来的利息支出严重侵蚀了公司利润。

2022年至2024年,均胜电子的利息支出分别为9.32亿元、11.21亿元和11.30亿元,而同期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仅为3.94亿元、10.83亿元和9.60亿元,利息支出甚至超过了净利润。

频繁并购还带来了巨额商誉。截至2025年4月30日,均胜电子的账面商誉约73.02亿元,占同期非流动资产的20.37%。

图片来源:均胜电子招股书

2016年,均胜电子以约9.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KSS公司100%股权。2021年,因KSS业绩不及预期,均胜电子计提了约20.2亿元的商誉减值损失,导致当年净利润巨额亏损37.53亿元。

图片来源:均胜电子2021年年度报告

针对并购、负债等情况,源媒汇日前致函均胜电子,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并购王”王剑峰被通报批评

在均胜电子的发展历程中,创始人王剑峰始终是主导力量。

王剑峰1970年出生于宁波,在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深耕多年,有着“并购王”的绰号。其并购策略并非盲目扩张,而是紧紧围绕公司战略定位,瞄准技术升级与市场拓展。

早在2009年,王剑峰就清晰地认识到,不摆脱产业链低端技术的红海竞争,企业就无法真正做大做强。彼时,高利润、高技术含量的市场,几乎都被国际零部件巨头占领。

面对海外巨头领先几十年的技术壁垒,王剑峰选择了并购先进技术国际企业的道路。

与众多“多点开花”的企业不同,均胜电子的海外并购始终聚焦在汽车产业链核心,也让公司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少有的成功案例之一。

在资本布局方面,王剑峰展现了高超的手腕。他不仅掌控了均胜电子,还将业务版图扩展至香山股份均普智能两家上市公司。

如今均胜电子在港股顺利上市,王剑峰已实际掌控3家上市公司。2025年,王剑峰家族以200亿元财富登上胡润百富榜。而自2014年首度上榜后,王剑峰便成为了百富榜上的常客。

图片来源:胡润百富榜

不过,王剑峰的资本运作也曾引发监管机构关注。2024年8月,王剑峰等均胜电子高管被监管通报批评,曝光了均胜电子违规使用募集资金的问题。

公告显示,均胜电子将募集资金专户中的1.46亿元转至公司一般户,用于全资子公司偿还往来款;此外,子公司将募集资金用于支付员工日常报销款、代垫员工工资、食堂管理费、采购冰箱、净水器以及绿植等非募投项目的费用。

港股补血遭遇“开门黑”

面对高企的负债和紧张的现金流,赴港上市,成为均胜电子缓解财务压力的重要途径。

此次均胜电子港股IPO募资,主要用于投资于公司的汽车智能解决方案和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化、改善公司的生产制造能力及成本效益以及优化公司的供应链管理等方面。

从均胜电子的募资用途看,公司既需要资金支持技术研发,也迫切需要改善财务状况。

均胜电子在A股市场曾为公司的扩张提供重要支撑。据东方财富数据显示,2011年至今,其通过定向增发等渠道累计融资超150亿元,这些资金支撑了多起大规模并购。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

但A股再融资能力受限后,港股成为新的输血渠道。

均胜电子此次港股IPO已是二次递表。公司于2025年1月16日首次递交港股上市申请,但因未在6个月内完成上市流程,招股书于7月16日失效。

8月7日,均胜电子再次向港交所更新递交了发行并上市的申请,显示出公司加速推进港股上市的迫切性。

均胜电子董秘俞朝辉曾表示,“公司实行全球化布局,在港股上市旨在实现国际业务与国际资本联动”。

但市场分析认为,解决资金压力是均胜电子赴港上市的重要考量。在全球利率上升的背景下,减轻债务负担、降低财务费用,对改善公司盈利能力至关重要。

11月6日,均胜电子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本次全球发售H股总数约1.55亿股,发行价格为每股22港元,募资34.1亿港元。然而,上市首日即破发,于是便有了开篇的一幕。

对此,雪球上有股民认为并不意外:“破发不意外,港股这年头不少好苗子都破过。均胜这次上市本来不是为了热闹,而是全球化融资”“上市就破发确实扎心,但也代表没被高估。等泡沫散尽再走出来”。也有股民吐槽:“那么多人争相申购而不中,今天打九折却无人问津”。

机器人业务成转型新希望

除了赴港上市融资,面对汽车供应链市场近乎白热化的行业竞争,均胜电子亦希望通过转型找到业绩第二增长曲线。

通过一系列并购整合,均胜电子已从传统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转型为智能汽车科技解决方案提供商。

目前,均胜电子的业务主要分为汽车电子系统和汽车安全系统两大板块。汽车安全业务是公司的“压舱石”,2024年,该业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6亿元,同比微增0.23%,占总营收比例约70%。

但这项业务也面临挑战。均胜电子的安全类产品毛利率长期偏低,近年基本都是维持在15%以下,2021-2022年甚至低于10%。

与此同时,汽车电子业务成为均胜电子业绩增长的新引擎,包括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新能源管理系统等。2024年,公司汽车电子业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6亿元。彼时,均胜电子还是中国第二大和全球第四大智能座舱域控系统提供商。

近年来,均胜电子在研发上持续加大投入。2022年至2024年,其研发投入分别为30.34亿元、36.48亿元、36.86亿元;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公司研发人员达6323人,占公司总人数的13.42%。

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均胜电子正在积极开拓第二增长曲线——机器人业务。

2025年初,王剑峰提出“再创业,创新前行”的战略口号,将公司定位为“汽车+机器人Tier1”。

均胜电子进军机器人领域,有着技术同源的考量。机器人的智能表现主要体现于移动智能、操作智能、交互智能三大领域。

汽车产业成熟的智能驾舱技术,在核心能力上与机器人产业链开发存在高度适配性,具备显著的技术复用价值。

2025年4月,均胜电子正式成立全资子公司——宁波均胜具身智能机器人有限责任公司,汇集了来自全球知名院校的专业人才。

同期,公司宣布与智元机器人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的规模化量产。

均胜电子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正在快速推进。2025年9月18日,公司发布了机器人AI头部总成和基于英伟达Jetson Thor芯片的全域控制器。同日,均胜电子与瑞士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RIVR宣布达成战略合作。

然而,机器人领域的商业化进程仍存在不确定性。均胜电子在招股书中提示,汽车行业智能电动化、具身智能机器人等是目前新兴产业的主要发展趋势,但仍存在整体商业化进度慢于预期的风险。

如今,王剑峰和均胜电子的机器人故事能否成功讲下去,港股融资能否解决高负债之困,都将决定“并购之王”的未来。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