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多所高校专业上新,“开山弟子”得“啃硬骨头”

北京青年报
Nov 09

“我们这个专业将开辟全新的交通方式,还能创造意想不到的就业机会,绝对称得上挑战与机遇并存!”新学期刚过两个月,北京邮电大学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大一新生吴芊漪,已经能够清晰地说出自己专业的“未来图景”。事实上,今年新入学的在京高校新生中,与吴芊漪一样“尝鲜”新专业的并不在少数:北京科技大学的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专业、北京化工大学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中国传媒大学的智能视听工程专业……

这一切变化的缘起是全国高校本科专业的“大洗牌”。今年新学期开学前夕,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系统部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明确提出要实施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行动。统计显示,两年来全国高校撤销、停招本科专业点6638个,新增3715个本科专业点。

大批本科专业“下架”,是因为无法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匹配。那么,高校专业“上新”的依据又是什么呢?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十几所在京高校发现,它们在最新一轮学科专业优化布局中嗅觉敏锐、行动迅速,多个新开设专业主要朝着三大方向发力:对标国家战略、助推新兴产业、服务区域布局。而众多新专业的“开山弟子”们,在专家导师的悉心指导下,通过跨学科课程、科学研究与实践项目,已经逐步走上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成长之路。

对标国家战略

六所高校新设“低空”专业

“低空技术与工程”是2025年首次招生的新专业,它承载着支撑国家低空经济发展的使命。这一新设专业的背后,是低空经济发展的“政策东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国家发展改革委新设立低空经济发展司……全产业链都急需懂技术、能实践的专业人才。为快速填补人才缺口,教育部2024年下半年“超常”布局,批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六所高校首批增设“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并在今年夏末迎来首届新生。

北航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首届新生在上课(供图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这不是简单的‘旧专业换名字’,而是完全针对低空经济痛点设计的新方向。”业内人士表示,从飞行器研发到低空通信,从交通调度到智能管控,新专业精准对接产业全链条需求,为低空经济装上“人才引擎”。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同样新设“低空”专业,上述六所高校也走出了“各有专攻”的培养路——依托自身优势学科,让“低空技术”落地在不同细分领域。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造一架低空飞行器”成了“低空”专业学生的核心任务。从大二到大四,学生要分阶段协作完成一个完整项目:先做气动设计、画数字样机,再动手加工零件、组装实机,最后还要完成飞行试验。“相当于把一个小型飞行器研发流程‘搬进课堂’,气动、结构、能源、控制等环节都要学。”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到了大四,学生还会前往杭州国际创新学院,亲历飞行器从设计到试飞的“全流程实战”,真正实现“在做中学”。

北京理工大学把“低空”专业的重心放在“低空交通管控”上。“不光要会造飞行器,还要让它们在低空‘有序飞’。”该校空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龙腾解释,专业课程覆盖飞行器设计、绿色能源、噪声控制,更重点加入低空交通规划、智能调度等内容,目标是培养“能管低空秩序”的领军人才。学校还搭建了“学校—书院—企业”协同机制,让学生在国家级科研平台和企业项目中,学会解决低空交通拥堵、安全管控等实际问题。

以信息通信为优势的北京邮电大学,则给“低空”专业打上了低空“探测—通信—计算—智能—导航”的特色。“低空飞行器要‘看得见、联得上、算得准’,离不开通信和智能技术。”北邮未来学院副院长顾仁涛说,专业整合了信息通信、计算机、智能科学、控制工程四大一级学科,全面对接“无人化、智能化、网络化”产业发展趋势,打造个性化培养方案,开设以信息通信为基座的课程体系,拓展企业为主体校外专业实习平台,强化项目制驱动的实践能力考核模型,构建特色鲜明、交叉融合的专业发展新路径。

助推新兴产业

新设交叉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

低碳技术和与之相关联的清洁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从中孕育出的新文化产业……近年来,一批新兴产业在北京蓬勃发展,显示出巨大的市场前景。然而,每项新兴产业都不是某个单一传统学科能够涵盖的,需要理、工、法、管、文、艺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共同培养人才。事实上,早在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就修订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在传统13个学科门类之外增置“交叉学科”门类。而在新兴产业最为活跃的北京,高校新设的交叉学科专业也最多。

“碳中和”是典型的交叉学科,不仅需要自然学科提供理论支持,还深度依赖工程技术学科、设计与制造储能与碳捕集系统等,而社会学科、信息技术等学科,都会深度参与到碳中和系统之中。作为今年首批设立“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北京科技大学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促进工、理、管、经深度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多维能力。北科大碳中和学院副院长张朝磊介绍,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专业这个新专业依托于冶金、材料等北科大优势学科的深厚积累,紧扣碳中和核心路径,系统覆盖源头减碳、过程降碳与末端固碳的全链条知识体系。

中国传媒大学今年新增了四个专业:智能视听工程、智能影像艺术、游戏艺术设计、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前三个专业属于全国首批开设的专业。北青报记者注意到,这四个专业都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传统艺术相结合。

例如,“智能视听工程”专业是人工智能与视听工程多学科交叉、多技术耦合、多领域渗透的新兴交叉专业,旨在面向视听产业需求,培养既精通视听工程领域核心理论与实践精髓,又擅长运用前沿智能技术破解行业难题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

“智能影像艺术”专业则是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数字艺术创作、影视虚拟制作的新兴交叉专业,以“技术赋能艺术”为核心,整合戏剧与影视学、设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领域知识。

“游戏艺术设计”专业更是面向北京的文化数字化战略、新质生产力核心人才培养以及游戏电竞行业发展、游戏出海发展等重要需求而设立的,是科学、艺术、人文跨学科交叉融合、学界与业界深度联通的新兴专业。

北京化工大学今年增设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也是新兴交叉学科,聚焦锂电池、光伏、储能等新能源领域,涵盖新能源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应用,以及能源安全、动力系统优化和节能减排等关键方向。该专业注重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通过系统的材料科学、电子信息、能源工程等多学科交叉培养,掌握新能源材料的制备、器件优化及产业应用,具备复杂工程问题分析、工程管理与国际交流能力,能够在新能源、环保、教育等行业从事多种工作。

服务区域布局

成立新学院打造学科新矩阵

除了需在教育部备案的新专业,北京一些市属高校采取了更为灵活的做法:对现有专业重新进行整合并升级,成立新学院,以迅速地响应国家和北京市战略发展投射在人才培养上的需求,构建覆盖战略关键领域、衔接国家需求与区域发展的学科新矩阵。

在建校65周年之际,北京工业大学于近日揭牌成立了四个新学院:新能源学院、集成电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学校表示,此举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双碳”、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网络强国等国家和北京市的重大战略需求,加强新兴交叉领域学科布局,破解产业“卡脖子”核心技术难题,填补高端创新人才缺口。作为北京市属高校中唯一进入国家“211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地方重点大学,这套学科建设“组合拳”既是对未来人才需求的精准预测,也是对创新人才的定制培养。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北工大新能源学院将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基础,整合多学科资源,聚焦新能源生产、存储与利用效率提升,突破关键材料与器件瓶颈,助力北京打造绿色智慧能源产业集群;集成电路学院将瞄准集成电路设计与系统、集成微纳芯片与制造等研究方向,重点建设集成微纳芯片工艺平台;人工智能学院则重在打造“AI+”交叉学科体系,聚焦跨媒体智能与模式识别、具身智能与机器人、自然语言处理与大模型技术等,重点建设高水平机器具身交互智能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将围绕网络空间安全基础、密码学及应用等方向,构建“教学—科研—产业”三位一体的网络安全生态体系。

另一所以工科见长的市属高校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则把新学院部署在了京外。今年高考前,该校在张家口怀来成立“天枢书院”,面向北京和河北考生首次招生,成为积极响应“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服务京津冀教育协同”部署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值得一提的是,天枢书院9月刚入学的489名新生录取分数远超两地特控线。

据介绍,天枢书院创新构建“书院制+完全学分制+全程导师制”融合模式,并设立高端制造、新能源、数据经济三大产业研究院,覆盖八个本科特色专业,包括财务管理、数字经济、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智能交互设计。这些专业皆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别是张家口地区的产业布局密切相关。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天枢书院实施“完全学分制”,学生入学后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课程选择,并最终形成毕业专业。

天枢书院的另一个特点是产教结合,着力打造高质量复合型人才。书院成立了“天枢产教联盟”,精准对接张家口地区“东数西算”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核心区的战略定位,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共研核心技术、共育新型人才,在产业真实场景中锻炼实践创新能力,在多学科协作中增强产业素养和能力,塑造学生未来就业和深造所需的强劲实力,更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人才与科技支撑。

【追访】

学习科研加实践,新生期待快成长

如今,在京高校各新设专业的首批新生们,已经在跨学科课堂与实战项目中开启了自己的成长之旅:北邮通过“竞赛驱动”,把全国大学生嵌入式大赛、无人机大赛融入教学,还开设创新创业工作坊,从项目培育到成果转化全程帮扶;北航让学生早早就接触企业实习,采用“课堂+车间”的工学交替模式,在企业导师指导下解决实际技术难题;北科大除了开设以院士牵头的课程,还通过校地校企产教融合基地,将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融入学生培养环节……

“原以为学通信、计算机就够了,没想到数学、物理也得‘啃硬骨头’!”回忆起开学初的院长座谈会,北邮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大一新生吴芊漪笑称,跨学科的课程设置让她有点意外,但更多的是期待。如今,她已经加入学校“雏雁计划”,从生活中的小问题入手,设计开发智能体,在具体实践中培养自己解决真问题的能力。

“我们希望学生能从‘真实需求’出发,找到科研问题,再拿出工程方案。”北邮未来学院副院长顾仁涛介绍,除了竞赛驱动和创业帮扶,针对“低空”专业的新生,北邮还设立了“科研午餐会”“未来学者计划”“X-Lab”计划等特色项目,让学生走进跨学科科研团队,参与低空系统研发、重大课题攻关,全面增强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原始创新能力。

对于首批新生,北科大碳中和学院打破“单点技术减碳”的局限,培养学生全生命周期分析碳流的能力。该学院副院长张朝磊透露,学校依托工、理、管、经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通过四年培养,致力于将学生打造为“既能扎根流程工业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又能站在行业前沿引领技术创新”的复合型碳中和人才,为我国低碳转型提供核心支撑。

“目前首批新生入学已有两个多月。为了帮他们更好地适应,学院开设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新平牵头的特色入门课程《碳中和科学与工程概论(名师讲坛)》,还为每位新生配备本科生导师。”张朝磊介绍,为强化学生实战能力,学校在20余家校地校企产教融合基地,将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融入学生培养环节。目前,以宝武集团为代表的产教融合基地已介入教学全过程,构建了“企业参观+专项调研+技术报告”三位一体的项目式实践教学体系。

中传“游戏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理解国内外游戏领域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熟悉游戏理论、设计、创作、制作等相关规律和智能化制作手段,具备国际化视野、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正如中传本科生院副院长贺小飞所说:“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够应对未来的产业变革与挑战。”

文 | 北京青年报记者 雷嘉 张月朦 叶婉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