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转型“静水深流”:电商从“物美价廉”向“物美价不廉”过渡|经济周刊·焦点

广州日报新花城
Nov 14

  今日,又一年“双11”正式落幕,但用户愈发“无感”。消费者小张的“体感”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平台宣传“不玩数学题”,实际仍然让消费者“定闹钟抢券”“凑单算不停”。她本想趁“双11”囤货,却发现很多商品不参与活动,参与活动的又被包装成套餐,让她难以下手。

  “最初的‘双11’只有一天,而且折扣相当‘猛’,是真的5折;如今长达一个月,让用户有一种不知道哪一天最优惠的迷茫感。”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双11”的GMV(销售额)数据每年都在增长,但大部分是靠时长堆砌而来,实则“双11”已日渐平淡。

  记者留意到,在消费者觉得“羊毛不香了”的同时,商家们对大促的期待值也逐年走低,尤其中小商家要面对“不打低价没流量、打了低价不赚钱”的困境。曾经让无数网民熬夜、让物流爆仓的购物节,在平静中进入了反思,各大电商平台开始悄然转身,寻求新的存在感和新增长点,但它们的转型之路,亮点与难点同样突出。

  中小商家渐渐倒向私域流量

  从消费层面来看,没有了干脆利落的打折,很多消费者难以“薅”到真羊毛。

  消费者小张坦言:“如果没有平台消费券,今年‘双11’就不怎么优惠,但大部分平台的折扣券有会员要求,对于我这种非会员来说显得不够友好。”她本想趁着大促囤积护肤品,却发现不仅需要“预付定金”“领券凑单”,还要蹲守直播间抢红包、接受“套装”捆绑……一系列参与条件下来,小张多了几分疲惫感:要想比日常便宜,还是得定闹钟、做凑单“数学题”。为了凑单,她顺带又买了几样并不紧缺的商品。“其实平台和商家日常也会经常派券做促销,按照日常需要买就好。”她坦言。

  对中小商家而言,想在“双11”盈利同样不易。在东莞做服饰生意的李女士告诉记者,今年“双11”整体订单量与去年持平,但在一半合作平台上的销售额下滑。“明年考虑不报名参加平台‘双11’了,会尝试做私域流量,用来打折或清货。”还有商家透露,退货率高是每次大促最突出的问题,再加上平台推广费上涨,不少中小商家出现“销售额增长,利润不增长”的现象。

  某品牌女装卖家表示,大促期间叠加折扣与高退货率,导致成本大幅增加,甚至可能出现亏损,因此“双11”圈子里不少商家无奈选择“先涨价再打折”的应对方式。商家阿华也说:“与往年相比,我们今年‘双11’报名的产品少了很多,而且报名活动的产品和未报名的产品,销量变化不大。”

  消费回归理性数据增长靠堆时长

  星图数据显示,截至11月11日“双11”主活动结束,今年综合电商平台销售额累计达16191亿元,同比增长12.3%。从销售额排名来看:天猫第一,京东第二,抖音第三。同时,即时零售销售总额已达670亿元,排名前三的依次是美团、淘宝闪购、京东秒送。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天猫首次将“双11”大促延长至11月14日,京东拼多多也同步延长至该日收官;而抖音、快手、小红书则于11月11日准时收官。“双11”的“延长线”策略,暴露了电商行业的深层问题:其一,平台大促GMV增长依赖时长而非效率。今年“双11”周期从10月7日开始,较去年延长一周,全网销售额同比增长14.2%,但剔除时长因素后,增速可能更低。其二,消费者日趋理性,复杂的促销玩法让用户无感。从市场反馈来看,单纯延长促销时长并未能有效激发新的消费热情,反而可能因促销疲劳导致关注度分散。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俊斌指出电商发展三阶段:物不美价廉、物美价廉、物美价不廉。他认为,目前行业正从“物美价廉”向“物美价不廉”过渡。他特别提到,“当前‘双11’存在较高的退货率,这一方面反映了消费者对品质的追求,另一方面也要求厂家和商家反思:自身生产的商品品质、信息描述的真实性与规范性是否到位。”

  业内还指出,无论是天猫88VIP,还是京东PLUS会员,会员制都凸显了电商平台在大促中的转型思路——聚焦核心,留住优质客户。但各平台的转型难点在于,如何在失去“最低价”光环后,重新找到能凝聚消费共识的价值支点。

  转型路径“四国杀” 平台探索新增长极

  2025年,电商平台在“静悄悄”的“双11”中努力寻找新增长点,但布局重点差异明显,同时各自的弊端也逐渐显现。

  天猫事实上近几年已不再正式披露具体战绩,透露出谨慎态度;其“淘宝闪购”即时零售模式成为本次大促亮点,通过“远场电商+近场零售”的融合,试图激活本地市场。不过该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对整体增速的贡献有限。天猫的核心困境在于传统货架电商增长见顶,而直播电商领域,商家普遍反映流量成本高、竞争内卷;今年主打的AI技术从“工具”升级为“生产力”,虽从用户体验层面尚未显现成效,商家却已感受到变化。

  率先晒出战绩的京东,强调下单用户数增长40%、订单量增长近60%。值得注意的是,京东聚焦深耕“供应链”,其增长部分依赖“超级供应链”和AI技术,如C2M反向定制、JoyAI大模型应用。京东的转型路径紧扣其核心优势——供应链能力,策略是通过优化供应链效率,为消费者提供更具价格竞争力的商品。不过京东的即时零售业务,目前与美团、淘宝闪购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抖音电商凭借直播和短视频的流量优势,“提前开跑”和“直播+品类日”的内容带货策略,实现快速增长,但同样面临头部达人垄断流量、新商家突破成本高、直播电商退货率偏高等问题。

  拼多多的打法则与往年类似,并未高调参战,但其一贯坚守的“极致性价比”仍吸引了部分价格敏感型用户。

  记者观察:

  从“低价”到“价值深耕”,理性消费成不可逆趋势

  对于“双11”的平静与平台的转型,行业专家们给出了深刻洞察。天使投资人郭涛分析指出,“双11”已从“低价狂欢”转向“价值深耕”,核心价值已升级为满足消费者对品质、服务、体验的三维追求,平台的未来生命力源于构建“需求—供给—技术”的生态闭环。他表示,即时零售的爆发标志着电商竞争进入“远场+近场”混合新阶段:传统全国物流快递电商是“远场”作战,即时零售是“近场”服务肉搏。未来,平台需平衡规模效率与本地化服务,以应对混合竞争的挑战,最终形成“远场全国覆盖+近场本地即时”的竞争新常态。

  沈阳工业大学翔源全媒体研究所主任、副教授田宇表示,今年“双11”大促总体呈现出理性消费的趋势,这是“一次不可逆的长期结构性转变”。其核心在于消费文明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的必然进阶,这将深刻且持久地倒逼中国制造业与零售业产生深度变革。

  可以说,如今“双11”的走势,正是中国电商行业与消费者共同走向成熟的见证。未来的“双11”,或许不再是一个需要严阵以待的“战役”,而将演变成集中展示平台新能力、新品类、新服务的“大秀场”。电商平台的竞争,也将从“谁更便宜”的平面战争,升级为“谁更懂我”“谁更快”“谁服务更好”“谁体验更爽”的立体竞争。而这一切,最终都将回归商业的本质:真诚地为消费者创造价值。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新花城)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