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本报讯(记者 张帆)连日来,由市艺术研究所主办的“天津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创新培训暨文化赋美乡村活动”在蓟州区穿芳峪镇展开。活动打破传统培训课堂模式,把培训班开到乡村一线,为非遗保护工作注入新活力。
当非遗遇见AI(人工智能),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专家讲堂环节,非遗专家马知遥以“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主题,结合时下热门的AI应用,为学员们打通非遗与设计结合的思路。
讲堂上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生动鲜活的展示,让蓟州区非遗代表性项目刘氏石磨元宵代表性传承人刘长存回味良久:“年轻一代的传承人现在已经开始使用AI了,这次课程让我们学习到了更多使用方法和实用技巧。我最感兴趣的是利用AI实现场景复原技术。我的家乡是个石头村,儿时记忆中的石头房子、大石碾子,还有农耕文化中的老物件,都可以通过AI技术复原。我们要把这些珍贵的文化记忆呈现出来,让更多人直观感受传统非遗的文化内涵。”
独行快,众行远。本次活动特别搭建了开放式的交流平台,邀请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葫芦制作技艺(天津葫芦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赵伟分享数十年的坚守心得与创新感悟。
天津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北少林武术代表性传承人商绵辉说:“此次的交流活动收获很多,大家群策群力,对于如何传承和发展非遗代表性项目真诚交流,能够吸取很多有用的经验,思路也拓宽了。”
活动中,主办方还聚焦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法规政策、评审流程及资料整理等具体内容,为各区及直属保护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了系统梳理与精准辅导。
市艺研所党总支书记、所长邢晓阳表示,此次“培训与下乡”相结合的模式,不仅强化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理论素养与业务能力,更打通了文化服务基层的“最后一公里”,让非遗从“展柜”走向“家门口”。真正有生命力的非遗,既需要在理论中思考未来,也需要在乡土中汲取营养。